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347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0课 钓台的春昼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基础考查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咫尺(zh)倦怠(di)比拟(n)生龙活脉(mi)B溯江(sh)崎岖(q)颓废(tu)木鱼钲钹(b)C拜谒(y)恻隐(c)盛筵(yn)山容峻峭(xio)D轮埠(b)哀咽(yn)酩酊(dn)废垣残瓦(yun)解析:选A。B项中的“溯”读s;C项中的“峭”读qio;D项中的“咽”读y。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船家的说话冗慢优长,似乎已经带着些睡意了。B进了栅门,踏着为淡月所应照的石切平路,向东向南的前走了五六十步。C我在船头上一口一口地喝着严东关的药酒,指东话西地问着船家,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港,惊叹了半天,称诵了半天,人也觉得

2、倦了。D山腰里的那座祠堂,也只露着些废垣残瓦,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解析:选D。A.优幽;B.应映,切砌;C.诵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B船家也似乎动了恻隐之心了,一句话也不发,跑将上来,他却突然交给了我一盒火柴。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D小组发言时,王永明高谈阔论,语言精辟,博得了阵阵掌声。解析:选B。B项,“恻隐之心”,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心

3、。合乎语境。A项,“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不合语境。C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感情色彩不当。D项,“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与此语境感情色彩不当。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_的文物大迁徙工作。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_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_,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_愈挺愈直了!”A史无前例埋藏不过确乎B绝无仅有藏匿但是反而C绝无仅有埋

4、藏但是反而D史无前例藏匿不过确乎解析:选D。绝无仅有:极其少有。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文物迁移工作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埋藏:藏在土中;隐藏。藏匿: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后两空,根据语境,用“不过确乎”更妥。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守住你的瓦尔登湖杨虎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中国内地的

5、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淹没。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

6、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

7、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

8、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中

9、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C文章将梵高、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解析:选A。“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

10、不当。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答:答案:“又一次”指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淹没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一次在新旧交替的1949年,第二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请简要探究结尾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答:答案:瓦尔登湖是心灵宁静的象征。作者呼唤我们“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意思是呼唤人们不要在喧嚣的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要让心灵回归宁静并坚守宁静。“我们每个人都

11、可能是自己的梭罗”,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摆脱碌碌红尘、纷扰世事、功名利禄的羁绊,都能像梭罗一样尊重自我与发现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实与神圣。这句话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呼应标题的作用。三、语用创新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送别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修辞和句式仿写的综合运用。做本题时,首先,要从结构上对例句进行分析,即“山水田园诗是,怎么样”,同时,注意词语的类型和结构;其次,注意例句和题干中的要求,即运用“比喻”的修辞;第三,用词恰当,选词时要符合边塞诗、送别诗的诗歌特征。答案:(边塞诗)是

12、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送别诗)是陌头江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东北有黑龙潭,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水_到这里,_,形成_的独特景象,真可谓“常年都有清水流,家家户户有流水”。A汇集沿街分流,走巷穿户,流入古城小巷临水、跨水筑楼、主街傍河B云集流入古城,沿街分流,走巷穿户小巷临水、跨水筑楼、主街傍河C云集沿街分流,走巷穿户,流入古城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D汇集流入古城,沿街分流,走巷穿户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解析:选D。“

13、云集”多用于人,像云一样从各处(有目的地)聚集在一起,故第一处横线处应填“汇集”,如此初步锁定A、D两项。再分析水流入古城的顺序应该是入城、沿街、走巷,故进一步判断D项为答案。下面两幅图是某次南方周末记者对于广东部分大城市居民关于“对住宅售价的承受能力”和“对住宅地理位置的选择”的一项抽样调查。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两条调查结论。附:广东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11月,全省平均房价每平方米7 100元,同比略涨0.86%,其中商品住宅平均房价增长3.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住房条件日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渴望,除了考虑价格,其他的因素也成为重要考虑内容,例如物业管理、小区环境、交通便

14、利、孩子求学,等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有两个与住宅有关的因素:一是商品房的价格,二是其位置。根据图一和“附”的内容可知,价格是影响承受力的首要因素,所以第一个结论应是价格。图二中要提取出“三分之二”这个要点。答案:通过对住宅售价承受能力的综合分析以后,我们发现,价格是绝大多数购房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发现,大多数城市居民是买不起房的)。在住宅地段的选择上,综合各种因素,三分之二的居民选择近郊区(由此得知,优越的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是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卞流光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

15、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便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地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郁达

16、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

17、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最后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苦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

18、,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赏评】文章中作者用深沉的笔调写郁达夫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他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产生了一种幻灭感;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文章的末段作者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