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B. 感受器的兴奋性C. 中枢突触的数目D. 效应器的兴奋性【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通过神经纤维上传导时速度较快,无明显的时间延搁,但在通过化学突触时则存在明显的时间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在多个神经元的同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上是一定的。反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兴奋在中枢传递时需要跨越的化学性突触数目,数目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故应选C项。【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而在神经元之间则是以神经
2、递质(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传递。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110 V)会立即反射性地紧握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个反射的正确叙述是A. 两个反射中枢都在脊髓B. 两个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 前一个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个反射中枢在大脑D. 前一个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个反射中枢在脊髓【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的比较见下表:反射类型概念特点意义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有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
3、增加。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生存环境【详解】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110 V)会立即反射性地紧握电线,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中枢在脊髓;该人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属于条件反射,其反射中枢在大脑。故选C。3.研究发现模拟禁食效果(只喝水不进食)的饮食,能激活糖尿病小鼠胰岛B细胞再生并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进而缓解高血糖症状。该项研究中的对照实验应该是A. 不禁食糖尿病小鼠B. 禁食健康小鼠C. 不禁食健康小鼠D. 禁食低血糖病小鼠【答案】A【解析】【分析】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模拟禁食效果(只喝水不进食)的饮食能激活糖尿病小鼠胰岛B细胞
4、再生并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禁食,实验动物为糖尿病小鼠,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模拟禁食效果(只喝水不进食)的饮食能激活糖尿病小鼠胰岛B细胞再生并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因此自变量为是否禁食,需要设置不禁食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故选A。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c处虚线箭头表示正反馈调节B. 缺碘时激素a和b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 寒冷环境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下降D. 从甲状腺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只有激素c【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实线箭头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虚线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激
5、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详解】A.图中c处虚线箭头的含义是:血液中c所示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抑制下丘脑对a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和垂体对b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表示负反馈调节,A错误;B.碘是合成c所示的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时c的合成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激素a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b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B正确;C.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激素c(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C错误;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从甲状腺
6、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不是只有激素c(甲状腺激素),D错误。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物质的名称。5.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A. 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相同,刺激A点
7、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题图有两个神经元细胞,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左侧神经元的细胞体,但不能传到右侧神经元的轴突,所以当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左侧接触的神经纤维上时,此处膜外为负电位,使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乙不偏转。【详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
8、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而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当刺激B点时,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乙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乙发生一次偏转;然后兴奋传导到乙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而乙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
9、在膜电荷分布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乙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偏转。同样,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甲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然后兴奋传导到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而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甲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偏转。因此,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选:B。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6.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C. 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在大脑皮层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
10、触的建立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构成,脑又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 正确;B.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C.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7.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
11、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
12、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8.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a中发生
13、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 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C. 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 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答案】B【解析】【详解】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且信息传递需要能量,A正确;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C. 神经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C正确;D. 图中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是突触间隙,此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细胞属于组织细胞);是突触后膜,其上含有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B。【定位】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9. 摘除
14、成年狗的甲状腺,不会出现的症状是( )A. 食欲不振B. 生殖器官发育不全C. 行为呆笨而迟缓D. 身体臃肿【答案】B【解析】【详解】A.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使其新陈代谢缓慢,食欲不振,A正确;B.甲状腺激素与生殖器官的发育无关,B错误;C.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一段时间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该狗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C正确;D.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使代谢缓慢,身体臃肿,D正确;故选:B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10.某人因患流感而出现持续高热,在一昼夜中持续维持在39.5,则该病人在一昼夜中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之间关系是( )A. 基本相等B.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 产热量小于散热量D.
15、不确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体温一直保持在某个值,产热等于散热,体温调节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考点:体温调节通过产热量散热量来调节的,是高考题的热点,难点。点评:考查体温调节的方式,若体温正在升高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反之相反。另外一种题型是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温不变,对于变温动物,和外界温度一样,外界温度低,代谢速率低,外界温度高,代谢速率高,而恒温动物不论外界温度怎么变,体温不变,外界温度低,为维持体温代谢增强,外界温度高,维持体温的能量减少,代谢速率减慢。11.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 增加
16、、减少、增加、不变C.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
17、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故选C。【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善于抓住人体体温不变,人从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中,散热加快,则必然产热增多,联系细胞呼吸和其他的新陈代谢则必然加强,汗液分泌减少,尿量增多,所以耗氧量增加,但酶的活性不变。12.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中A、B、D属于细胞外液B.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A、DC. D的二氧化碳比A高D.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可以是D【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液,B为淋巴,C是红细胞,
18、D为血浆,E是细胞内液。【详解】A.图中A是组织液,B为淋巴,D为血浆,三者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B.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A所示的组织液和D所示的血浆,B正确;C.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扩散到组织液中,因此D所示的血浆的二氧化碳比A所示的组织液低,C错误;D.淋巴细胞位于淋巴、血浆和淋巴结中,因此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可以是D所示的血浆,D正确。故选C。【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知识脉络。13.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
19、生兴奋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详解】A.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A错误;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C.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
20、会释放神经递质,在此过程中,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有关,D错误。故选C。14.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A. 信使RNA、必需氨基酸B. 激素、递质C. 淀粉酶、解旋酶D. 肝糖原、丙酮酸【答案】B【解析】激素和递质分别由内分泌腺细胞以及神经细胞产生,通过体液的传送,并作用于其他细胞,B正确。【考点定位】细胞中化合物的功能。15. 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 尿液和汗液的排
21、出B.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答案】D【解析】【详解】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B.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D。【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点睛】1、内环境主要由
22、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6.激素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刺激X下丘脑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靶细胞接受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A. B. C. D. 【答案】B【解析】
23、【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刺激X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进胰岛A细胞的激素为胰高血糖素,刺激X也能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改变靶细胞的代谢过程,进而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可见,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为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刺激X下丘脑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详解】血糖浓度降低时对胰岛A细胞的刺激增强,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因此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错误;刺激X(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正确;靶细胞接受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刺激后
24、,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正确。综上分析:正确。故选B。17. 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 组织细胞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 各级动脉和静脉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详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故选:D。18. 如
25、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的膜外侧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 )A. 不动B. 向左摆C. 向右摆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M处给以电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兴奋能传导到B、C处又由于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所以兴奋先传导到C,使电流计指针发生摆动;后传导到
26、B,使电流计指针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摆动,故选D。19.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 W区B. V区C. S区D. H区【答案】C【解析】【详解】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受损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功能障碍。如W(write)区受损,不能写字,故A错误;B.如V(vision)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故B错误;C.如S(say)区受损,不能讲话,故C正确;D.如H(hear)区受损,不能听懂话,故D错误;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大脑皮层言语区相关中枢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20.下列关于细胞内
27、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A.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 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 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的内流,这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详解】A.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因此Na与神经细胞
28、膜上兴奋传导有关,A正确;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B错误;C.神经细胞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因此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D正确。故选B。21. 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皮肤血管收缩 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汗腺分泌增多 汗液几乎不分泌 代谢活动增强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
29、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详解】人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兴奋,继而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方式,减少汗液的分泌,收缩毛细血管,减少皮肤血流量;同时,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肌肉和肝脏的代谢,增加产热。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的方式,促进体温的回升,继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22.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C. 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D.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答案】D【解析】【详解
30、】A.正常人血糖浓度范围08-12g/L,A正确;B.AB段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B正确;C.血糖的氧化分解等是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补充,D错误;故选D。【定位】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点睛】有关血糖调节的几个易错问题(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2)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3)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4)在升高血糖浓度方面,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在加快代谢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23. 下列关于动
31、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C.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
32、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被分解,不会持续作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即被灭活,A正确;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突触间隙里充满的是组织液,所以神经递质不需经过血液运输发挥作用,C错误;D.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传递着各种信息,D正确;故选C。24.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
33、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调节B. 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C.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 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血液中pH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存在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4、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血浆正常的pH约为7.357.45,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缓冲物质有关。【详解】A.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细胞,因此没有神经调节,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C.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D.剧烈运动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血液中乳酸含量升高,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又会导致血液中乳酸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液中pH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25.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
35、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A. 免疫调节B. 神经调节C. 体液调节D. 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详解】组织胺是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故选C。2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 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D.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
36、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C.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内分泌腺参与,如免疫调节,C错误;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故选:B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27.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 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 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D.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
37、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1)作为神经中枢: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动物体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38、。【详解】A.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相应的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因此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A正确;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所以下丘脑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正确;C.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C正确;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间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错误。故选D。28. 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B. 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
39、胞体C. 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D.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A.狗在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完成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A正确;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错误;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相反,C正确;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作为效应器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40、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29.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调节速度快 调节速度慢 作用的范围广泛 作用的部位准确作用的时间短 作用的时间比较长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不是调节速度慢,不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比较局限,不是范围广泛,不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不是作用的时间比较长,不正确。故选D。【定位】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点睛】(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
41、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作用时间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3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C. 过敏体质的人第一次接触抗原即可引发过敏反应D. 毒蛇咬伤后注
42、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相应抗原【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免疫细胞的分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特点、体液免疫过程、过敏反应的实质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综合进行判断。【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B正确;C.过敏体质的人至少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才会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D.毒蛇咬伤后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中和蛇毒的相应抗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特点,过敏反应的实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31.下面关
43、于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B. 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C. 相对密闭的贮藏环境会诱导产生大量乙烯,不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D. 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表土,可以抑制杂草的滋生,免去耕作程序【答案】C【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产生部位生理作用生长素幼根、幼芽及发育着的种子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长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乙烯植物各部位,成熟
44、的果实中更多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详解】A.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打破顶端优势,A正确;B.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所以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B正确;C.相对密闭的贮藏环境,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细胞呼吸较弱,产生的乙烯较少,有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C错误;D.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表土,可以抑制杂草的滋生,免去耕作程序,D正确。故选C。3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
45、增长曲线最终呈“J”型B. 任何生态群落进行次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C. 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围湖造田可改变群落的结构但不会使群落发生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其形成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受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次生演替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形成森林。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要研究种群的
46、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详解】A.通常情况下,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错误;B.受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次生演替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形成森林,B错误;C.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围湖造田可改变群落的结构,也会使群落发生演替,D错误。故选C。3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 群落中的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种间关系C.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直在增加,优势物种也
47、一直在改变D. 群落中无论是植物分层还是动物分层,都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答案】C【解析】【详解】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正确;B.群落中的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如同时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C.由于群落演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优势物种也不会一直改变,C错误;D.群落中无论是植物分层还是动物分层,都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考点:种群和群落【点睛】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
48、可能不同。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
49、地生长的特性。 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琼脂块没有膜结构,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
50、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详解】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正确;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正确;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错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但失去了重力的作用,导致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例如温度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错误。综上分析,正确。故选B。35.下列关于
51、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 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 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 随机选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D【解析】【详解】A.为减少实验误差,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A正确;B.调查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C.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可见,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使第二次
52、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利用取样器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表层下面的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这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进行归纳。36.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
53、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 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a、b可以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所以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详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所以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54、因此内环境的稳态除了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外,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必不可少,B错误;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在血浆pH调节的过程中产生的NaHCO3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的稳态就会失调,D正确。故选B。【点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3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增产B. 植物激素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作用后迅速被相关酶分解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
55、以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详解】A.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所以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增产,A正确;B.植物激素属于信息分子,并不直接参与
56、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正确;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缺乏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应的酶,因此作用后不会被相关酶分解,C错误;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可见,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以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D正确。故选C。38.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 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
57、案】A【解析】【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故选A。39. 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于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
58、性肿瘤而死亡。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T淋巴细胞对HIV有免疫能力和杀死能力,会破坏HIV的复制,不是HIV复制能力弱。所以是正确的,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艾滋病的特点及防治。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艾滋病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治疗。40. 有位同学将四枝葡萄插条插到水肥适宜的土壤中,其中最容易生根成活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的是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多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是最容易生根成活的
59、。【详解】A.没有幼芽,不能产生生长素,不易生根成活,A错误;B.幼芽较少,不易生根成活,B错误;C.幼芽较多,产生的生长素较多,插条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为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图示下部没有生长素,不能生根,D错误;故选:C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41. 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大脑皮层 小脑 下丘脑 脑干 脊髓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
60、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低级运动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故选:D。42.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 不手术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61、 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 不注射A. 实验组:;对照组:B. 实验组:;对照组:C. 实验组:,对照组:D. 实验组:;对照组:【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实验动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检测实验动物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据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置。【详解】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
62、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对照组处理为。故选C。43. 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详解】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正确;T细胞能识别抗原,正确;B细胞能识别抗原,
63、正确;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正确;效应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错误;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正确。故选:C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4.下列与体温及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均正确的一项是() 人体体温的形成源于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黏膜里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加强产热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调节人体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正常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在
64、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是: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形成人体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人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正确;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错误;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加强产热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错误;体温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可见,正常体温是人
65、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表现之一,正确。综上分析,正确。故选C。45.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钾离子浓度甲处膜内比乙处膜外高B. 在静息状态时,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C. 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也能测到电位变化D. 图2中若在处给予一个刺激则一定发生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图1所示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此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兴奋处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
66、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详解】A.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所以图1中钾离子浓度,甲处膜内比乙处膜外高,A正确; B.图2中的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在静息状态时,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所以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B正确;C.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则右电极处电位呈负值,虽然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但左电极处电位仍然呈正值,左、右电极之间存在电位差,所以也能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D.图2中若在处给予一个刺激,且该刺激强度过低(低于刺激阈值),则不发生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67、的传导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4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 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47.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 随着演替的进行,
68、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 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D.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生物种类增多,结构越来越复杂,食物链因而延长,群落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之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根据种群中的
69、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A错误;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因生物种类增多而延长,B错误;C.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C错误;D.群落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之一,D正确。故选:D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48.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二道防线的是( )A. 皮肤B. 体液中的溶菌酶C. 黏膜D. T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体三道防线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三道防线的识记能力。【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共有三道防线,皮肤和
70、黏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是第二道防线,而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故答案选B。【点睛】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唾液、泪液、乳汁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不属于第二道防线。49.关于生长素及类似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特实验证明生长素的存在,并从植物中首次提取出了吲哚乙酸B. 生长素的发现使人认识到,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C. 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于顶芽,从而使顶芽优先生长,表现为顶端优势D. -萘乙酸、2,4-D和生长素有相似的生理效应,因此都称为植物激素【答案】B【解析】A、温特设置了一系列的对照实验来证明植物产生了某种化学
71、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A错误;B、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造成的,B正确;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位置,顶芽处于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而侧芽处于较高生长素浓度范围而受到抑制,C错误;D、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的本质为吲哚乙酸,-萘乙酸(NAA)、2,4-D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D错误。故选B.50.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是A.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
72、用下维持血糖平衡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水分的重吸收C.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瞄准篮筐并投篮D. 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双向传递【答案】D【解析】【详解】A.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导致葡萄糖浓度下降,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B.运动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C.瞄准篮筐并投篮,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D.由于反射弧中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所以运动过程中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故选D。51. 下列关于人体
73、血糖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A.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唯一能升高血糖的激素B. 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脏细胞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稳定D. 血糖调节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详解】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A错误;B.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正确;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稳定,C错误;D.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和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74、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52. 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葡萄糖大幅度下降 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岛素含量增加 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葡萄糖浓度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大幅度下降,错误;饥饿状态下,正常人体仍能维持葡萄糖
75、浓度相对稳定,正确;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正确;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错误;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正确;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B。53.如图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这表明神经冲动能传到大脑,但不能传到效应器,所以,麻醉剂阻断的位置是传出神经。C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神
76、经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54.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 细胞2的形成需要经过抗原的刺激C. 细胞3骨髓中形成D. 物质a和细胞2产生的物质二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为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详解】A.细胞2为T细胞,细胞3为B细胞,二者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B.细胞2为T细胞,T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经过抗原的刺激,B错误;C
77、.细胞3为B细胞,在骨髓中形成,C正确;D.物质a为抗体,细胞2为T细胞,T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淋巴因子,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55.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人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化依次为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 增加、增加、减少、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是: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减少散热
78、(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人体内酶的活性受人的体温影响。【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增加身体的耗氧量,以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热量。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加之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分增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减弱,导致尿量增加。由于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酶
79、活性不变。综上分析,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人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化依次为增加、增加、减少、不变。故选B。56.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B. 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D.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答案】B【解析】【分析】葡萄糖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被红细胞吸收的。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
80、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二氧化碳是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之一。【详解】A.2是红细胞,3是血浆,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协助扩散,A错误;B.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C.1是毛细血管壁,3是血浆,5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D.4是细胞内液,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产生,所以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对于内环境在细胞物质交换过程中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7.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
81、是A.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觉B.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C. 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D. 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各种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实现物质的相互渗透,少部分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回流入血浆。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增强,进而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此过程既有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详解】A.下丘脑渗
82、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大脑皮层能够产生渴觉,A错误;B.正常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B错误;C.血液中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兴奋,属于体液调节,呼吸中枢兴奋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神经调节的结果,C正确;D.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一部分组织液可回流进入血浆,一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可见,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是不平衡的,D错误。故选C。58.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83、在升高血糖含量时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同B. 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 激素能使靶细胞中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且在发挥作用后灭活D. 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是双向的【答案】C【解析】【分析】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由下丘脑一些神经细胞分泌,然后储存于垂体后叶,再由垂体后叶释放出来。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由于
8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详解】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进肝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还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可见二者在升高血糖含量时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A错误;B.下丘脑分泌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C.激素能使靶细胞中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且在发挥作用后灭活,C正确;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是单向的,其原因在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D错误。故选C。59.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
85、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B. 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 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D. 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A.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将减少,A错误;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由于两者是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的原因,C错误;D.害虫
86、数量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导致蜘蛛数量减少,D错误;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60.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小腿抽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尿毒症 组织水肿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不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
87、的,正确;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正确。故选B。【定位】内环境成分二、探究题61.回答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问题。图为人体内肝细胞及其内环境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的体液。(1)图中箭头表示内环境中各种物质的移动方向,其中箭头指向有科学性错误的是_。A B C D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mmol/L):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1425.02.51.2103.36.016.01474.01.251.0114.07.51.0101402.5103525-47(2)如图中c与表中_(/)物质组成与含量相同
88、,判断的依据是c中_。AK+比a少 BNa+比b多 C蛋白质含量比b高 D蛋白质含量比a高(3)如图中可按箭头方向移动的物质有_;按箭头方向移动的物质有_。糖原葡萄糖尿素CO2O2【答案】 (1). D (2). A (3). C (4). (5).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分析表中信息: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因此属于细胞内液;中Na的含量明显高于,说明为细胞外液,又因为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据此可推知:属于血浆,为组织液。【详解】(1)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可以相互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大部分返回
89、血浆,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因此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可见,图中箭头指向有科学性错误的是D选项所示的。(2) 表中信息显示:中蛋白质、K+的含量明显高于,而Na+的含量却明显低于,说明为细胞外液,属于细胞内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说明是血浆,为组织液。图中的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可见,图中c与表中物质组成与含量相同。判断的依据是:c(血浆)中的K+比a(细胞内液)中的少,A正确;由表中信息可知:c(血浆)中的Na+比b(组织液)中的略低,B错误;c(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b(组织液)中的高、比a(细胞内液)中的低
90、,C正确、D错误。(3) 图中箭头表示物质从细胞中出来进入组织液,因此可按箭头方向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尿素、CO2,即。图中箭头表示物质从组织液进入细胞,所以可按箭头方向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O2,即。【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明确如下图所示的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据此明辨题图中a、b、c、d所表示的不同的体液的名称。(2)分析表中信息时需抓住问题的实质:细胞外Na+的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K+的含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据此准确定位表中所指代的体液的名称。62.下图1表示某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A、B、C代表激素,图2表示
91、激素分泌与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_(填字母)。(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_。(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在应对寒冷的生理调节中,靶细胞是_。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具体是_。(4)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答案】 (1). A、B、C (2). 促进和抑制 (3). 全身各细胞(包括垂体、下丘脑) (4). 呼吸作用 (5). 糖蛋白【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A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C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2显示:分泌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
9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详解】(1) 图1的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在寒冷环境中,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因此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A、B、C。(2) A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B所示的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见,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
93、分别是促进和抑制。(3) 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各细胞(包括垂体、下丘脑)。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而物质的氧化分解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由此可见,图2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具体是呼吸作用。(4) 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能够与激素结合,说明a物质为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能够结合图示信息准确判断图1中A、B、C所代表的激素的名称与图2中呈现的激素调节的特点和a物质的名称。63.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为了研究植物的向光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琼
94、脂块上放有胚芽鞘尖端,B琼脂块上没有胚芽鞘尖端。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请回答问题:(1)在温特之前,科学家研究初步认为,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 部位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后引起的,温特推想这种物质也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2)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的现象说明A琼脂块中确实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且这种物质的作用是 。(3)和的现象均表明,胚芽鞘能够向该物质分布 (多/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设置和组的目的是排除 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4)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答案】(1)胚芽鞘尖端 (2)促进生长 (3)少 琼脂块 (4)吲哚乙酸【解析】
95、【详解】(1)在温特之前,科学家研究初步认为,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胚芽鞘尖端部位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后引起的。(2)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直立生长,说明A琼脂块中确实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且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促进胚芽鞘生长。(3)和胚芽鞘均弯向放置琼脂块对策生长,表明胚芽鞘能够向该物质分布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设置和组的目的是作为对照,以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4)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定位】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相关实验【点睛】不同处理条件下植物向性运动的结果分析:类别图解条件相关结果遮盖类直立生长向光生长暗箱类直立生长向光(小孔)生长插入类向右侧
96、生长直立生长向光生长向光生长移植类直立生长向左侧生长中IAA的含量abc,bc旋转类直立生长向光生长向小孔生长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横置类中IAA含量及作用:ab cd,都促进水平生长:ab cd,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64.稻田中的福寿螺虽活动能力弱,但对水稻危害很大。(1)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是 。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摘除卵块,从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的 。(2)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下图表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 。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_(成年福寿螺/螺卵)数量下降。(3)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
97、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答案】(1)样方法 (种群)密度(2)67(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福寿螺(3)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会增强(防止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解析】试题分析:(1)福寿螺的活动范围比较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用木条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摘除卵块,则其出生率下降导致种群密度降低。(2)图中显示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福寿螺数量下降是导致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3)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会增强,所以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考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生物防治【名师点睛】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以及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