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六一居士传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赏析这首词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呈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
2、,只是看到船桨轻划,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会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全词色调清丽,风格隽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等。他状物写景及记事的散文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秋声赋也极具特色。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祈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
3、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集等。二、背景资料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任蔡州,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的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其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文白对照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1通假字(1)聊以志吾之乐尔同“耳”,罢了。(2)累于此者既佚矣同“逸”,安逸。2一词多义(1)以(2)之3词类活用(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动用法,使劳累。(2)使吾形不病而
4、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3)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4文言句式(1)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判断句。(3)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句,“于五物”应在“得意”前。(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句,“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句,应为“吾累者之世事”。(6)此吾之所以志也:也,判断句。5翻译下列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译文: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
5、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3)吾其何择哉?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1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答:答案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指什么?答:答案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3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答:答案虽无五物,其去宜矣。一、结构图解六一居士传二、中心主旨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
6、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三、写作特色这篇文章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还深寓人生哲理。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用庄子渔父篇中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必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无不想捷高科,得名位,汲汲于事功。一旦有了高科名位,才发现名位与劳苦忧患俱来,名愈高忧劳愈甚,居位愈久愈不能自拔,真所谓春蚕作茧,徒以自缚。欧阳修在北宋中期享大名数十年,深谙个中消长盈虚之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客”所引庄子渔父篇那段话,还有两句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就是“处阴以休影,处影以息迹”。人要逃避自己的影子,最简单的办法是从阳光下站到阴处来;人要是怕见自己的脚印,只要停下来不走,那脚印自然会消失。这里的“处阴”、“处影”,隐喻息影林泉,摆脱物累世虑;对于欧阳修来说,便是辞官归田。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引人寻绎,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