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十一)牲畜林(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无误的一项是()A毡帽(zhn)苔藓(xin)膘肥体壮(bio) 马厩(ji)B蹩脚(bi) 皮靴(xu)大腹便便(pin) 颤抖(chn)C腼腆(din) 豚鼠(tn)不寒而栗(l) 遇难(nn)D屹立(y) 吮吸(yn)心惊胆战(zhn) 契约(q)解析:选AB项,“蹩”读bi;C项,“腆”读tin;D项,“吮”读shn。2下列各项中全都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稠密灌木丛气喘吁吁描准B枯树采蘑菇蹑手蹑脚篱芭C呼噜牲口棚拼命挣扎厮打D糟糕葡萄架声厮力竭消耗解析:选CA项,描瞄;B项,
2、芭笆;D项,厮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A近年来,美国政府债务快速增加,短短8年增加了近10万亿美元,债务规模正在逼近20万亿美元大关,这20万亿债务让人不寒而栗。B泰山的雄,华山的险,黄山的奇,在中国的名山中可谓是鼎足三分,各擅其雄。C由于前几场比赛首发表现欠佳,在对马刺的这场关键的比赛中,易建联被教练摁在了板凳上,作壁上观。D在当今世界,虽然文化之间的交往已经大大加强,但大量的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不相容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俯拾即是。E曹操严格按信赏必罚的原则行事,这作为乱世领袖是很自然的事。但就臣仕者的立场来说,他却是可怕的主君。解析:选AEA项,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
3、容非常恐惧。使用正确。B项,鼎足三分: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对峙或一分为三,各踞一方,互相抗衡。使用范围不当。C项,作壁上观:指在旁边坐看成败,不介入,不帮助任何一方。望文生义,使用对象不恰当。D项,俯拾即是:弯下身子即可拾到,形容数量多,而且容易得到。语义理解和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比比皆是”。E项,信赏必罚:该奖赏的一定奖赏,该处罚的一定处罚,形容赏罚严明。使用正确。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节点,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推进学术进步的责任,更担负着发展民族文化与精神底线的重任。B对于媒体最关心的钱江三桥本身的质量问题,以
4、及大型货车限行等方面,相关部门都避而不答,没有正面回应。 C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所造成的。D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析:选BA项,搭配不当,最后一个分句中“与”后面应添加“坚守”一词,以与“底线”搭配。C项,句式杂糅,把“所造成的”去掉。D项,成分残缺,“城市化进程”后缺谓语,应加上“不断加快”。二、阅读鉴赏(32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牲畜林,完成58题。5简要分析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4分)答:_答案: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
5、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射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仇恨侵略者。6朱阿这个劣等射手为什么会受到“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4分)答:_答案:因为朱阿锲而不舍地追杀德国兵,他开的几枪给德国兵造成惊吓,让德国兵找猫聊以自慰,最终命丧石崖。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朱阿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5分)答:_答案: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枪法很差的小农形象。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处所,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
6、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石崖。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这表现了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的主题。D朱阿之所以拿起武器,是因为他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德国兵带走,所以结尾处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对他的嘲讽。E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组织为一个完整的结构。解析:选BDB项,“直接引到”不当,应为“间接引到”。D项,普通民众往往缺乏爱国意识,只有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才想到还击。这表现出作品的真实性。结尾让人不禁捧腹,但是细读起来又别有用意。一方面说明当时民众的
7、真实情况,批判了民众的麻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采取行动的人。(二)课外阅读(14分)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911题。与母牛同游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寂静中传来的渐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咿哑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声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每一个人迹,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
8、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他竖起耳朵听,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马可瓦多站起来,穿上衬衫、裤子。“你去哪儿?”觉醒的太太问。“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我也要!我也要!”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有湿润草地、山雾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它们也
9、停站吗?终点站是哪里?”“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去滑雪?”小彼得问。“去牧场吃草。”“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他跟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孩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他走下房间问太太:“米开尔回来了吗?”“米开尔?不是跟你在一起吗?”“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马可瓦多想。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过的痕迹。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走去。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就这样,直到
10、最后一声颈铃淹没在黎明曙光中,马可瓦多仍无济于事地四处乱转。接待马可瓦多报案的警官说:“跟在牛群后面?那他应该是到山上度假去了,真好福气。你看着好了,他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黑黑壮壮的。”警官的臆测几天后被证实了。有同事在远处的山下遇到了米开尔:他跟牛群在一起,让问候爸爸,说一切都好。马可瓦多留在酷热、满是尘土的城市里,心却在他那幸运的孩子身上他现在正在杉树阴影下待着,嘴里含着一叶青草吹口哨,看着草地上母牛悠闲地走动,倾听山洼中潺潺的流水声。妈妈却焦急地盼望儿子回来:“他会搭火车回来?还是公共汽车?已经一个星期了已经一个月了天气要变坏了”尽管餐桌上少一个人是一大慰藉,但她仍不死心。“他好命,待在阴凉
11、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马可瓦多说。每一次远方的群山在热腾腾的马路尽头若隐若现时,他就觉得自己陷在一口井里,看着头上的阳光在槭树枝叶间闪烁,野蜂嗡嗡飞舞,小米开尔在上面,懒洋洋而幸福地,身处牛奶、蜂蜜和一丛丛的桑葚之中。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一个晚上,马可瓦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是幻觉,他听到砌石地上渐行渐近的踏步声,夹杂着叮当的颈铃。马可瓦多和全家跑到马路上,又看到了缓慢而庄严的牛群。在这当中,跨骑在一只母牛背上,头随着牛的前进步伐左右摇晃,处在半睡眠状态的,正是小米开尔。大家把他举起来,拥抱并亲吻他。小米开尔有点晕头转向。“你好不好?”“嗯好”“
12、想要回家吗?”“想”“山上漂亮吧?”小米开尔站在大家对面,皱起眉头,目光冷硬。“我工作得像只骡子,”他说,然后吐了一口口水,“每天晚上我要快快地把挤奶工人的木桶从这头牛移到另一头牛那里去,搬过来搬过去,然后倒进马口铁桶里,反反复复,直到深夜。一大早再把铁桶滚上卡车让他们运到城里还要不停地清数牛、铁桶,要是算错就麻烦了”“但你总会待在草地上吧?当放牧的时候?”“根本没有空。老有事做。挤牛奶、薅草、挑粪。我做这些得到了什么?借口说我没有工作合约,你知道他们付我多少钱?少得可怜。但你们要是以为我会把钱给你们,你们就错了。走吧,回去睡觉了,我累得要死。”他耸耸肩膀,鼻子吸一口气便转身回家了。路上的牛群
13、渐渐走远,带着不真实的、无精打采的干草味及铃声。(选自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各种噪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城市夜间的不宁静,也为后文写马可瓦多因深夜无法入睡而听到母牛经过城市的声音做了铺垫。B孩子们看到母牛时充满好奇,他们用城里生活的经验来揣测母牛的生活,那些幼稚的问题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C接待报案的警官欺骗马可瓦多说,小米开尔跟着牛群是去山上度假享福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谎言使马可瓦多陷入幻想之中而放弃了对儿子的寻找。D对于小米开尔离家去放牧这件事,妈妈的态度不像马可瓦多那样超然,她虽然为
14、家里少了一口人吃饭而感到慰藉,但仍焦急地盼望米开尔回来。解析:选AB项“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夸大其词,不合文意,这些幼稚的问题只是他们天真好奇心理的自然流露而已;C项理解不当,警官那样说并非有意欺骗马可瓦多,而是因为他本人也觉得跟随牛群去山上是有福气的事;D项认为马可瓦多对儿子跟随母牛而去的态度是“超然”的,有点绝对,他也是想念儿子,日夜盼望儿子回来的。10小说的标题“与母牛同游”有什么含义?(5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这篇小说写儿子米开尔去放牧,马可瓦多心也随着儿子而去,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答题时,
15、要紧扣这一点来分条概括。答案:米开尔追随牛群离开城市,去跟母牛一起过放牧的生活。马可瓦多人在城市,心却随着儿子追随牛群而去,跟随母牛神游于自然山水之中。“与母牛同游”象征着在酷热、污浊的城市里艰辛度日的人们对大自然以及美好自由生活的想象和憧憬。(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11小说中的马可瓦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答:_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时,要通过梳理与马可瓦多相关的故事情节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先分条列出性格特点,再用具体情节来印证。答案: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工作辛劳,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而不能休息;生活贫困,孩子
16、们甚至吃不饱饭。自伤自怜,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对深夜听到的脚步声怀着同病相怜的悲悯之情。厌恶城市里污浊的环境,不满现实,对自然和美好生活充满想象和憧憬。关爱、想念孩子,希望他能摆脱贫困饥饿,过上幸福生活,每天晚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等待儿子回来。敏感,对深夜中的细微声响有真切的体察和敏锐的感受。好奇,想象力丰富。深夜起来看经过城市的母牛,为儿子想象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每点1分)三、语言表达(16分)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_,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
17、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_,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_),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答案:(而)说服只着眼于结果即便是好的说理他根本不愿意说理(他不可理喻)1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5分)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
18、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答:_解析:语段的话题是“艺术修养与艺术知识的关系”,因此,由首先提出语段话题。用“但是”与上句的“当然”呼应,转入语段的论述重点“不在艺术知识中”。下面则是对“不在艺术知识中”的论述。用“艺术知识”与上句末的“艺术知识”形成首尾相接;则用打比方来加以论述;再补充说明“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的关系,回应话题。答案:14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1)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上面两幅漫画的主要内容。(3分)答:_(2)请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概括上面的漫画的寓意。(2分)答:_解析:在描述漫画内容的时候,要做到描述有条理,不遗漏重要内容。在概括漫画寓意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两幅漫画的主体部分都是父母和孩子,而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可知,这两幅漫画反映的都是父母溺爱孩子的问题,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第一幅题为“小鸭下水”,画面内容是鸭妈妈背着小鸭,手里拿着救生圈,艰难前行;鸭爸爸撑着伞,一路护送,累得满头大汗。第二幅题为“小祖宗要踢毽子”,画面中的一只公鸡拔光了自己的羽毛,将其做成毽子给孩子踢。(3分)(2)父母应当正确地关心爱护孩子,不能溺爱孩子,更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