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549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13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1咸阳模拟)下图为漫画家梁中铭所创作的抗战漫画刀山上的舞蹈。该漫画的寓意是()A唤醒民众,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B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C国共团结,抗战凸显强大民族威力D日军的暴行引起了国人强烈不满【解析】 根据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利用抗战漫画,表达唤醒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情感,再从漫画刻画了一个被遍地尖刀刺伤得狼狈不堪的日本士兵,可见战争的结局不言而喻,故A项正确。漫画无法体现抗日战争的具体阶段,B项错误;图中无法体现国共团结抗战,C项错误;漫画强调全民族抗战必胜的结局,而非日军的暴行,D项错误。【答案】 A2(2021广东四校联考)1937年淞沪

2、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B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解析】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自担任指挥,“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积极主动抗战,C正确;淞沪会战并不是两党合作进行的战役,排除A;1938年广州和武汉的沦陷标志抗

3、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而非该战役的意义,排除D。【答案】 C3(2021南京模拟)从1935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遣张治中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主持修筑了吴江到福山、无锡到江阴、乍浦到嘉兴三道坚固的国防工事。其主要目的是()A积极防御日军的紧逼B谋划徐州会战的推进C全力阻止红军的北上D扩大淞沪会战的战果【解析】 从时间“1935年到1937年”和地点“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来看,主要目的应是抵抗日本侵略做准备,故选A;1938年开始徐州会战,排除B;1935年到1937年,红军活动区域主要是西北,从地点上看可以排除C;修筑国防工事,

4、是为抵抗外来侵略,并且淞沪会战中国战败,排除D。【答案】 A4(2021鹰潭模拟)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增设指挥敌后战场作战的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以加强敌后游击作战;取消广州、西安、重庆各行营,改设桂林行营、天水行营(位于青海),统一指挥南北两战场各地区之作战。材料反映出()A抗日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B国民政府的抗战转入防御阶段C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发动进攻D游击战成为正面战场主要形式【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增设了大量敌后战场,说明当时蒋介石已经认识到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故选择A项;从1938年10月开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B项;国民政府设立敌后根据地并不是为了发动进攻,而是重视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故排除C项;游击战是共产党的主要作战形式,而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故排除D项。【答案】 A5(2021重庆模拟)1941年1月,为妥善解决“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采取必要步骤。在政治上全面揭破蒋之阴谋(但暂时不提蒋名字),见新中华报社论及中共发言人谈话,惟仍取防御姿态。”中国共产党这一做法()A极大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B切实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作战【解析】 中共的做法是为了妥善的处理“皖南事变”,从而维护国共两党间的合作。因

6、此中共的做法是切实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B;中共的做法是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A;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排除C;太平洋战争开始于1941年12月,排除D。故选B。【答案】 B6(2021广东四校联考)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B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C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从1927年到1933年,这一时期党员的比重是农民的数量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当时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有关;从1938年开始

7、,农民比重相对下降,此时的地主、中小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数量有所上升,这主要和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有关,因此材料说明的是中共的革命策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B正确;A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开辟后,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的说法错误,排除。【答案】 B7(2020玉溪二模)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社会知名人士以参政员身份访问延安。回到重庆后陈嘉庚对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赞誉有加,却被蒋介石认为“为共党所围,中毒已深”。黄炎培则在报告中评价中共“党政军干部团结一致,官民亦互相和信赖,共同甘苦”。从中可以看出()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

8、发展壮大B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主战场C国民党仍坚持专制独裁的反动立场D中共的制度建设逐渐得到外界认可【解析】 抗战中后期,陈嘉庚、黄炎培等社会知名人士访问延安后,对中共治理下的根据地赞誉有加。由此可知,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制度建设逐渐得到外界认可,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主战场,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批判国民党,故C错误。【答案】 D8美英于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并准备尽快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以便缔结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问题的条约。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抗战相持阶段的

9、开始C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D美英无条件支持中国【解析】 据材料“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表明列强愿意废除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的地位提高,故选A项;抗战相持阶段是1938年10月,排除B项;据材料“准备尽快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以便缔结”说明只是准备还没有正式废除,排除 C项;材料只是说明英国放弃一些不平等条约不是无条件支持,排除D项。【答案】 A9(2021枣庄模拟)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

10、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答案】 A101947年1

1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解放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据“1947年11月”可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

12、成于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C项错误。【答案】 D11(2020佛山二模)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这反映了()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解析】 1949年初的外交工作指示中明显区分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意识形态明显,但是在对待资本主

13、义国家外交人员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体现了中共处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显然不具备延续性,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答案】 B12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B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析】 国民大革命的波及范

14、围并没有到达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主要是在南方的湘赣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宁地区,同样在东北没有根据地,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控制范围同样没有达到东北地区,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是我们党在兵力和实力上唯一超过国民党的战区并以东北解放区为战略基地逐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故D项正确。【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20辽宁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

15、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

16、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7、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第(2)题第一问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二“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

18、平”等信息,从治边思想、施政方针、治边措施概括;第二问评价,可以联系所学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抗战时期的有关内容来回答;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对抗战的影响、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来回答。【答案】 (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

19、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3)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0、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

21、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化、立宪民主的现代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新中国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与近代化进程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可提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在演进和理想小说新中国中可提取近代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

22、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 示例: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