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7416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一第一学期语文散步的教案篇一: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因此,编辑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初一第一学期语文一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3、学习

2、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德育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教学难点】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

3、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教学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

4、;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fnq()xnf()chisn()霎()时水波粼粼()嫩()芽熬()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各得其所:不知所措:委屈: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明确:分

5、歧信服拆散shlnnno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加粗表

6、示重读)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祖孙三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爱是桥梁,爱是纽带;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7、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幸福家庭;等等。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

8、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培养学生学生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3、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学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的人性美;教学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9、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饭后散步一般都谁去?喜欢去什么地方?意见一致吗?记忆中争执最激烈的一次是怎样有的?结果呢?【设计理念:阅读为写作服务。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

10、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

11、入范文散步教师作转语:一家人有分歧,到底怎样解决?有一位莫老师也遇到这类似的事,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欢愉而深沉)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我”是个中年男子。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设计理念:阅读感知是最必要的一步,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对文章的理解。这种理解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