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卷面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 题 “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 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帐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
2、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帐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 岁之前要明白的5
3、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帐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
4、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帐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
5、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B对看不懂、不感
6、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帐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
7、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二、古代诗文阅读(28 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
8、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9、)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壁:修筑营垒B. 及羽背关怀楚 背:背靠C. 自矜功伐 矜:矜持D. 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过:过分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愿足下更虑之!”中,“足下”是太子丹对荆轲的尊称,而“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
10、则是对人的蔑称。B“郎中”一词在不同时代,含义有所不同。如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这里指宫廷侍卫。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D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鸿门宴中摘录的句子(2)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5 分)(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列
11、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积雨辋川庄怍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
12、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1) 乱花渐欲迷人眼,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2) ,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3) 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5)惨象, ;流言, 。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四、11、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
13、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
14、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15、。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
16、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
17、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18、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
19、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第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舸舰(k) 火钵(b)岁月稠(chu) 浪遏飞舟()B彳亍(ch ch) 颓圮(q)青荇(xn) 星辉斑斓(bn ln)C峥嵘(zhn rn) 团箕(j)
20、 忤视(w) 夜缒而出(zhu)D瞋目(zhn) 陛下(b)创伤(chun) 飨士卒(xin)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城垣 分道扬标 呕歌 漫江碧透B谍血 相形见绌 长蒿 风神潇洒C苍桑 敝帚自珍 玉玦 陨身不恤D寥廓 桀骜不驯 休憩 短小精悍1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贝多芬的轻音乐悲怆奏鸣曲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B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C许多消费者不懂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被骗后只是发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叹。D正是由于有敢
21、说真话的人,被隐瞒的矿难才会图穷匕见,官矿勾结的不法行为才会被叫停。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据初步分析,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B这位江西姑娘在第15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进入“十佳”殊荣的选手。C.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状况。D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2、)内心里拥有善,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A BC D17、下面是某同学日记中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5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_,_;_,_,_;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还是遗憾。六、写作(60 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
23、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再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临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1、D(A 是就微信阅读人数和其地位而言的,B 项是就读者订阅的内容而言的,C 项是就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努力迎合读者偏好而言,此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2、C(“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无中生有。)3、D(“也必会引领读者
24、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错,原文说的是“希望”“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4、A.(B. 离开,舍弃C.夸耀 D.错误)5、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6、C(史记是纪传体,“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的)7、(1)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采分点:“居”、“引” 、“货”、“东”各1分,句子通顺1分)(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采分点:“出入”“非常”各1分,判断句式1分)【翻译】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
25、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
26、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
27、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8、答: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
28、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对比、映衬: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阴阴”写夏木茂密之形,“飞”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每点3 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9、答:尾联运用两个典故(1 分),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2 分)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2 分)10、 (1)浅
29、草才能没马蹄(2) 秋风萧瑟 (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4)壮士一去兮不复还(5)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11、(1)【解析】EA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2)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有批判精神,喜欢质
30、疑问难。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惜时苦读,持之以恒。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生活。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能就其中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每个方面的探究2分)12、C(A舸 B颓圮p D瞋目chn,创伤chun)13、D(A
31、分道扬镳 讴歌 B喋血 长篙 C沧桑 殒身不恤)14、C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A “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唱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属望文生义。B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胜,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不能用来形容“学习和生活故事”。D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不合语境。应改为“真相大白”。)15、C(A项句式杂糅,改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或“事故是由引起的”。 B项“进入”改为“获得”。D项缺主语。)16、B【解析】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应接
32、在后,与“循环”相呼应,“滋润着”与“一泓循环的水流”衔接自然,句是递进关系,故应排在句末。17、没见过草原的辽阔 仍然遗憾 见了草原的辽阔 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看清句子的特点。从整体上看,语段为一组排比句,同时下一句“见了”的对象为上一句遗憾没有见到的对象。抓住这两个特点,注意“遗憾”之前的用词,体现语气上的差别,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18、【写作提示】要充分理解“种子”的 含义,可以谈:“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种子;要让种子生根发芽,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心中要有成功的“种子”等。学生可
33、能认为题目寓意深刻,难以把握。实际上,题的核心就是“种子”。而题干中的三句话只是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诗人的话,告诉我们可以探究“花”与“种子”之间的关系,而二者既可以解读为实际的“花”与“种子”,也可从二者的联想意理解。哲人的话角度更是开阔,我们可以从“种子”的实际意义与联想意义想开去。农民的话则是告诉我们可以仔细探究“种子”与“丰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依然可以从实际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面来分析。不容忽视的是材料最后还有一个“”,我们可以对种子随意展开任何角度的说明、分析、探究、解读。回归到生活,我们可以把生活生命中的任意感悟融入到作文中,当然,一定要在对 “种子”的思考感悟中搭建严密稳固的
34、桥梁。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论题:1、有什么样的种子就开什么样的花朵;2、要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论题:1、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但,为什么有的人的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有的人的种子却开不出美丽的花朵?2、既然上帝在每个人心中都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这颗种子开花。)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论题:1、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开花结果。那么,要怎样种子才能开花结果呢?2、如果我们有了种子却不能丰收,那该怎么办呢?)文体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选定,可以记述自己的经历、见闻,也可以论述自己的观点。无论写何种文体,文体特征要鲜明,不要写成“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