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题: 定风波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2、探究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难点:词的抒情特点,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的方法,隐喻手法。学习过程:【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 ,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
2、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 ”,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给加点的字注音。吟啸( ) 蓑( ) 料峭( )3、解释下列词语。 雨具: 芒鞋: 谁怕: 料峭: 4、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夯实基础【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1把握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解读意象:“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法,也是我们进行意象的解读时的重要技巧。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理解词中意象:如何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蕴含之意吗?“萧瑟处”是否仅指遇雨之处? 3. 知人论世:“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烟雨”“平生”,一件蓑衣如何能抵挡一生的烟雨?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词?“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4.分析技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熟读成诵【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 - 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