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卷一、1【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脚踝(hui)丰腴(y)妊娠(chn)以简驭(y)繁B惩处(ch)嗜(sh)好逡(qn)巡不可胜(shn)数C波(p)澜愤懑(mn) 逶迤(y)不辨菽(sh)麦D泅(qi)渡坍圮(p)优劣(l)否(p)极泰来【解析】A项“妊娠”的“娠”应读作“shn)”;C项“波澜”的“波”应读作“b”;D项“优劣”的“劣”应读作“li”。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优劣”的“劣”的正确拼读上。“劣”字总是习惯性误读为“l”,“i”“”在很多地区的方言中是不区分的,如果不特别注意,就容
2、易判断错误失分。【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题点】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难度】基础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题【视频】2【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滞胀严惩不怠瘟疫茹毛饮血B脉搏公序良俗娴熟结绳纪事C胁迫改弦更章飙车群贤毕集D肄业一蹴而就编撰驾轻就熟【解析】A“严惩不怠”应写作“严惩不贷”;B“结绳纪事”应写作“结绳记事”;C“改弦更章”应写作“改弦更张”。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中对“严惩不怠”“改弦更章”两个词语的判断上。记忆字形得通过字义的帮助。“怠”懈怠;“贷”宽容。依据成语中的“惩”是“
3、惩罚”的含义,这里自然应该使用表示宽容的“贷”。“章”乐章;“张”给乐器上弦。成语中“改”“更”含义相同,那么“弦”“张”的意思也应该是相似的。【答案】D【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题点】形近字熟语(成语)字形【难度】基础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2题【视频】3【题目】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理念的 成了曹文轩得奖的原因之一,与丹麦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并没有的 结局一样,曹文轩也曾经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表示,现在儿童文学中别说 了连 都没有了,而仅仅是满足人的
4、情绪,快乐、热闹、搞笑。A默契 温馨美好 温暖 残酷B契合 美满团圆 温暖 残酷C契合 温馨美好 残酷 温暖D默契 美满团圆 残酷 温暖【解析】“默契”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契合”投合,意气相投。曹文轩得奖是因为他的创造理念和奖品设置的理念相合。所以应该用“契合”。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小女孩在圣诞之夜悲惨地死去,意图唤起人们心中对贫苦人民的关怀。海的女儿的结局也不是以“王子公主走到了一起”的大团圆的形式出现的,不是人们期待的那种美好的结局。后两个空,第一空承前,概括出儿童文学中“残酷”的一面;后一空启后,没有“温暖”,只有“热闹、搞笑”。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温馨美好”“美满团圆”两个词语
5、的区别上。两个词语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童话故事的概括。而且更多的时候,童话故事是以团圆美满的情节结束的。所以学生很容易按照惯常思维做出判断。但是本段文字选取的两个童话例子,不是如灰姑娘等以团圆为主题的童话,所以本处选择“美满团圆”是不合适的。【答案】C【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题点】形似义近词语辨析不合语境【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3题【视频】4【题目】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我而言,字母格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帮我完成句子组合,而在于让别人理解我想要和需要他们理解的想法。B民间说“清明朝祖,前三后四”
6、,这样的习俗制度其实也是为了提供时间选择上的便利,让人们可以有从容的时间来欣赏春的生机、感受生命的美好。C说实话,当时对自己能否获奖,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进入作家奖短名单(决选名单)的五位作家都非常强。D喜剧不代表没有主题的表达,有主题的表达不一定就非要哭,可以是有意义的,比如说麻花团队机器人那个小品。【解析】C项“当时对自己能否获奖,没抱太大的希望”两面对一面的错误。“抱有希望”应对的应该是“能获奖”。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基本可以判断出本题C项出现的错误。句子中一旦出现“能否”,就应该考虑是否出现了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如“学生能否考上好大学,和他的努力程度
7、有关”就是正确的表述。【答案】C【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题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4题【视频】5【题目】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所以这是用来形容白雪的名句。其他三句都是形容春天的。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要依据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8、白鹭上青天”来判断。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A选项上。学生如果不了解诗句的出处,就容易通过诗句中的表面意象做出判断。如“桃花”“落花”“春风”“梨花”都是春天的景致,而“雪”是冬天的,这就出现的判断错误。【答案】D【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题点】识记文化常识【难度】基础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5题【视频】二、【组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就“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
9、不下”。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从唐开始风筝由军品转成为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唐诗人高骈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可见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风筝的发展与民间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
10、4月4、5或6日,百姓都要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也有元宵节之后长辈送晚辈风筝,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让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描绘了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南宋大诗人陆游:“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纸鸢的姿态,孩子的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明代诗人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写了25首风鸢图诗,像“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
11、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当时放风筝多么热闹啊。清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光明媚,柳絮纷飞,舒臂牵线,喜放风筝。孔尚任描写的天真又刚健的儿童:“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北京竹枝词;扬州郑板桥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
12、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似乎看到画上风筝的飞扬神采。风筝是吉祥物,民间习俗还体现在风筝的题材上,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那时的风筝各个造型新颖,绘制精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与祝福。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传统样式有串型(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
13、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风筝有北鸢、南鹞之分,各地各有特色: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风格独特。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6【题目】下面对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A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春秋时代中国就发明了风筝,但那时还不叫风筝
14、。B风筝最初的发明用于军事的测距、传讯、侦察。从唐开始成为娱乐工具改叫风筝。C风筝妙处各地不尽相同,天津融合了传统木工工艺,南通的“板鹞”是“名副其实”的风筝。D放风筝是一个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放风筝蕴含祛病、求福、吉祥的寓意都与当地的习俗密切相关。【解析】B“从唐开始成为娱乐工具改叫风筝”表述错误。按照原文表述,“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可见五代时,“风筝”之名就已经存在了。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表述进行比对,比较之后,很容易发现选项中出现的错误。【答案】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点】曲解文意【难度】中
15、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6题【视频】7【题目】根据文意对下列诗句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人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B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诗句描写风筝不仅能飞,还能吹出美妙的笛音。C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中描写风筝如蝴蝶般艳丽。D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此诗描述的是断线的风筝。【解析】C“诗中描写风筝如蝴蝶般艳丽”理解错误。“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写是是美丽的女子比蝴蝶还美丽。郑板桥这首风筝诗,写“纸花如雪满天飞”,又是“如雪”,又是“满天”,放风筝的
16、场面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上有满天风筝,下有如花娇女。相互映衬,写出了风筝的美丽。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对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所以对诗句的分析判断不准。尤其是郑板桥的这首诗,文章只是作了引用,却没有任何理解上的提示,学生自然会认为“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是在写风筝。【答案】C【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题点】曲解文意【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7题【视频】8【题目】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
17、力度虽不属科学要求,却体现工匠们的高度自律。B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已经在走向世界中展现着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C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才能放飞,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D风筝这一小小玩具却包含多元审美,可以大取胜,可以小取胜,可以华丽取胜,可以乡土取胜,可以音乐取胜。【解析】A“却体现工匠们的高度自律”属于无中生有。“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这些体现的是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职业道德无关。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B项的干扰上。B项的表述在文中没有体现
18、,所以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说法不能通过文意推断出来,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推断能力,由文本对放风筝的诸多好处的介绍,可以推断出这项活动会得到世界的认可。【答案】A【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题点】无中生有【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8题【视频】【结束】三、【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19、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20、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9【题目】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公行天下行:游历B其居家所与游者游:游览C不志其大志:立志D将归益治其文益:更好【解析】B“其居家所与游者”
21、大意理解是“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可见“游”的含义是“交游、交往”。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可以通过知识迁移进行判断“游”的含义。但是如果脱离文意,单纯把选项提供的解释带入句子,还是会认为“和他一起游览的”是正确的,由此要提醒考生实词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答案】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点】一词多义【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9题【视频】10【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而辙也未之见焉B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无高山大野可
22、登临以自广D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解析】B项两句中“其”都是代词,他的。A项前句“之”是助词,的;后句“之”是代词,他;C项前句“以”是介词,凭借;后句“以”是连词,表目的。D项前句“为”是动词,写;后句“为”和“以”连用,表示认为。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虚词“以”的理解上。“以”的词性较复杂,包括了动词、介词、连词等词性,是高考必考的虚词中相对难以掌握的一个词。做这样的练习,一定不能脱离语境对虚词的意义进行判断。【答案】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题点】之其以为【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
23、调查语文第10题【视频】11【题目】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部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的一组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ABCD【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是作者离家壮游的目的。“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
24、文,而不自知也”是作者评价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的评语。“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是司马迁游历天下的行为。这些都和作者的文章观没有联系。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句的判断上。学生认为作者“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做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所以应该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联系文本,这句话是对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的解说。【答案】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点】整体筛选【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1题【视频】12【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如不先“养气”
25、,只是学写作文,文章水平是无法提升的。B本文是写给枢密使韩(韩琦)太尉的信,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C作者用孟子、司马迁为例自证观点: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是养气的两个途径。D书信第二段末写拜见翰林欧阳公后盛赞韩太尉,推崇他是和欧阳修一样的文章大家。【解析】D“推崇他是和欧阳修一样的文章大家”理解错误。本文是写给枢密使韩太尉的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文章写作的看法和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的愿望。苏辙认为要写出好文章,就需要广博的阅历,于是他离家来到京城。他看到了名山大川,见到了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还希望能见到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的太尉。可见作者并没有认为太尉和欧阳修一样是文章大家,而是不同领域的奇
26、伟人物。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能通过文章对太尉的赞誉,“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判断出太尉不是文章大家,而是由雄才大略的人。【答案】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点】曲解文意【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2题【视频】13翻译句子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在补充省略成分的思想指导之下串联成句。此时要注意句子语序表达,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本题考点有(1)“生”,生性;“为”动词,写作;(
27、2)“恃”依靠;“四夷”四方异族;“惮”惧怕;“发”发兵侵犯。(3)“苟”假如;“辱教”屈尊教导;“又幸矣”省略主语,注意补充主语“我”。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发”“辱教”的正确翻译上。“发”的含义很多,这里要联系前面的“所惮”,推测含义应该是“发兵”;“辱教”的“辱”不是“屈辱”,而是谦辞,是“教导我使您受辱”,即“请您屈尊”的意思。【答案】(1)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2)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3)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点】文言实词特殊句式【难度】中档题【题型】文言文阅
28、读【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3题【视频】文言翻译: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
29、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
30、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
31、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结束】14【组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题目】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解析】同是绝句,由于诗人写作的缘由不同,使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就会不同。本题中涉及的第一首,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选取了春天的景致,杨柳和杨花。但是表达的是与友人分别的怅然之情
32、,因此虽为繁盛之景,却是以乐景衬哀情;第二首,写诗人在春天郊游的心情。诗人也选取了“杏花雨”“杨柳风”这些春天典型的景致,表达的是郊游的惬意。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学生答题思路不够清晰。对比鉴赏两首诗歌,就是从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但学生因为思路不清晰,回答问题缺少条理性而失分。【答案】相同点:景物、季节。都写了以杨柳为代表的江南春景;不同点:情感、情趣。一个是乐景写哀情,一个是春日美景中充盈着惬意的春游乐趣。【考点】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点】景物形象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情感【难度】中档题【题型】诗词鉴赏【来源】和平区2015-2
33、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4(1)题【视频】【题目】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解析】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向”字重叠使用,更增加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失分点提醒:本题理解难度较大,失分较多。“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质朴无华,表达的情感也很明显。学生无
34、法深入分析其中富有的情韵和用语的独特,答案流于肤浅。【答案】“向”字重叠,“君”“我”对举,增添了画面的张力和诗句咏叹的情味。作者用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突然而止,让读者的自然流淌的感情遭遇制动的猛冲(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一瞬间充盈到读者心中)。作者言尽而读者意无穷。【考点】鉴赏古诗的语言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点】炼句评价古诗的情感【难度】中档题【题型】诗词鉴赏【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4(2)题【视频】【题目】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
35、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解析】“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突出春雨的润物无声。“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似湿而不见湿;“吹面不寒”,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突出春风的和暖。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关键词掌控不准。学生不能准确抓住诗句中表现江南春景的神韵的词语,而是对整句进行赏析,无法突出题干中要求的“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答案】“欲湿”、“不寒”。“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神韵,“不寒”二字,点出
36、春风拂面感受,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江南春雨的娇妍红晕,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表现的春风妩媚宜人。【考点】鉴赏古诗的语言【题点】炼字【难度】中档题【题型】诗词鉴赏【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4(3)题【视频】整体鉴赏:淮上与友人别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37、。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绝句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
38、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结束】15【题目】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玉露凋伤枫树林, 。(杜甫秋兴八首)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中涉及的如“沧海、粟、谁何”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失分点提醒:本题的失分点是学生写容易错别字。“粟”容易误写作“栗”;“谁何”容易误写作“谁呵”。学生要正
39、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粟”是指大海中的一粒米;“栗”是“栗子”;“谁何”理解为“呵问过往的行人”,因此这里属于通假字,“何”通“呵”。这类情况要特别注意。【答案】(1)悦亲戚之情话(2)渺沧海之一粟(3)巫山巫峡气萧森(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5)但见悲鸟号古木(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考点】默写中国古诗文名句名篇【题点】填空型默写【难度】基础题【题型】默写【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5题【视频】五、【组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雷鸣的瓦灰灰色,泥质,中间是逐渐凹下去的圆弧边际线。也没看出诗歌或散文里吟咏的什么“沧桑感”、“历史厚度”、“民
40、族表情”、“存量文化增量文化”等等汉瓦也是瓦,本色的瓦,盖房子用的瓦。岁月苦短。两千多年前的瓦,到今天,仍然是瓦,仍然叫瓦,仍然是瓦的本相。就像我们华夏子孙,今天仍然是黄皮肤黑头发,仍然说汉语,仍然叫中华民族。不同的只是,瓦,在飞快地消失!过去,我们谁不是生活在瓦的君临之下?比如家宅之上的青瓦,虽然不声不语,却天天眷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大院门楼上的大灰瓦,高兴地迎候着我们归来,也在管束着我们的出行。街道两旁的建筑上,时时都有大大小小的瓦眼,在关注着我们的大秘密、小秘密。再如,公园的围墙是花瓦、彩瓦、翘檐瓦、艺术瓦们粉墨登场的舞台,每天夜深人静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精彩的节目在争奇斗艳。更有少数民
41、族的多形多状、丰富多彩、气度万千、大含细入的瓦们,开阔着我们关于瓦的视野尽管如此,我们却在长期中,对身边的瓦朋友、瓦爹瓦娘、瓦哥瓦姐、瓦保护神,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它们的情悟和思望一点也不在意。因为,瓦们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起眼,不起眼到被人忽视,被人忽视到就像空气一样虽存在却如同不存在。直到有一天,瓦,瓦们,突然从我们的视野中减少、撤退、集体大规模的消失,我们才猛然惊醒,拍着自己的胸膛叫道:“糟了,瓦被我们错过了!”确凿,瓦已经被我们错过了。现在,别说城市,哪怕是最小的城市,也已是一片玻璃钢幕墙节节进犯而大获全胜的战场。即使在农村,就是在很偏僻很偏僻的山旮旯里,农村也早已被瓷砖、不锈
42、钢、预制板所统治。瓦们呢?躺在屋角、院角、村角的尘埃里,像前朝的灰头宫女一样,落寞,心死,一任身前身后,荒草萋萋有识之士就出来抢救了,大声说这是民族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又说是精神支撑,传统的和现代的。还说是文化攸关的,是上层建筑同时亦是经济基础的。以及是绿色的、低碳的、环保的、国事家事的、千秋万代的还有人身体力行,想尽绵薄之力留住瓦。比如陕西的设计大师余平,放下如日中天的身段,终止频获国内国际大奖的建筑设计项目,十多年间在偏乡僻壤中行走,像夸父逐日一样寻瓦、觅瓦、追索瓦、解读瓦,整日和瓦们相伴相生更有人搭上大把的钱财,舍上年华和身家,期冀让瓦重新回到生活中来。比如儒商赵少君,把生命前半程赚
43、的钱都转投到了“瓦库”上面,目前已经在西安、郑州等地建成了4个“瓦库”。“瓦库”,望文生义就是“瓦的仓库”,实地看看,是把茶放在“瓦的仓库”里面喝,或者说在“瓦的仓库”中开茶楼,让人一边品茶,一边学习从全国各地呕心沥血搜寻来,又挖空心思装饰成各种造型墙的白色、黑色、灰色、红色、黄色、绿色、大块的、小块的、长方形的、半圆形的、三角形的、矩形的、各方各地、各年各代的瓦们甚至,还有人为瓦召开了研讨会,唏嘘,感慨,悲伤,叹惋,追怀,疾呼,宣誓,要为留住瓦而皓首穷经,而披肝沥胆,而所向披靡,而愚公移山,而奋斗不止然而,尽管他们全都抱定了钢铁的信念,不把世界“瓦”起来绝不收兵;可是我,可悲的直率的我,还是
44、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女士们先生们至爱亲朋们,瓦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 今天,已是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人类怎么可能倒退回农耕文明的岁月呢?虽然代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瓦,和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淳朴憨厚,吃苦耐劳,可是不经过工业文明+高科技文明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们怎么可能肩负起新时代文明的重任呢?”我们不可能回归瓦了,就像不可能砸烂电视机、电脑、手机、汽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和核电站一样。多少恨,人奈何?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文化记忆:记住历史,我们曾经是这样走过来的;文明标尺:标示高度,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传承血脉:薪火相传,高贵和优秀的精神永在长江和黄河中奔流;借鉴修正:反璞
45、归真,反思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道和人道的规则?更新观念:回归自然,照鉴我们今天的一切一切,是否在为生态和环保加分?激发砥砺:以瓦为镜,为了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对消费抱有高度的警惕,摒除贪图享受的私心,滋养最自然、最普通、最本色的仁人之心,先天下,后喜乐。而在我的内心,我自己最心仪的,还是瓦的平民化。瓦有很多我个人非常认可的优点,比如说它们是质朴的、踏实的;把自己隐藏在集体中的,不炫耀不声张不出风头的;最本真最本质最本色的,不虚伪不矫饰不巧言令色的。鲁枢元教授说:“大自然是神”。韩小蕙跟着说:“瓦乃自然之子。余宁愿自己是一块瓦。”曾经屈原时代,价值观乃高庙堂而矮江湖,所以对瓦的印象
46、很不好。屈大夫对瓦的评价亦超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而今换了人间,别的屈说也许还都差不离,唯独对瓦的贬评,应该纠正了,赶快从审丑的小木舟上撤下来,改乘审美的航天飞船吧。于无声处,请静下心来,谛听瓦之雷鸣。16【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解析】“瓦们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起眼,不起眼到被人忽视,被人忽视到就像空气一样虽存在却如同不存在”用的是顶针的修辞和比喻。顶针的表达效果是便于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便于抒发气势贯通的感情。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酣畅淋漓
47、地突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使说理环环相扣。比喻的表达效果是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理解了修辞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作者写瓦时使用顶针就是为了突出瓦的普通和被人忽视之间的联系,抒发作者痛心的情感。把瓦的存在比喻为空气,突出了瓦的普通和与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顶针修辞的判断和其作用的分析上。顶针的修辞平时使用较少,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对其表达效果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失分。【答案】比喻、顶真。比喻写出了瓦的普通和亲近;顶真,语势连贯、环环紧扣,鲜明反映平凡普通的瓦不被重视的种种状态间的联系。【考点】分析作品的体裁的基
48、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题点】比喻顶真【难度】中档题【题型】现代文阅读【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6题【视频】17【题目】结合全文内容简述,瓦在现代生活中的状态与意义。【解析】“躺在屋角、院角、村角的尘埃里,像前朝的灰头宫女一样,落寞,心死。”这就是瓦在现代生活中的状态。有人发现了瓦的存在意义,于是有人身体力行去寻瓦,有人花钱去藏瓦,有人为瓦开研讨会,他们都在为瓦的存在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但是,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诸如文化记忆、文明标尺、传承血脉、借鉴修正等符号了。作者认为,瓦,“是质朴的、踏实的;把自己隐藏在集体中的,不炫耀不声张不出风头的
49、;最本真最本质最本色的,不虚伪不矫饰不巧言令色的。”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瓦的意义的概括中。很多学生简单的把作者对瓦的符号意义的解读抄写下来,没有真正认识到瓦代表的平凡质朴的优秀品质。【答案】被边缘化的存在与收藏中,存在于瓦库中,存在于研讨会中。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文化记忆、文明标尺、传承血脉、借鉴修正、更新观念、激发砥砺。瓦代表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本色、本质、本真,质朴而平凡。【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题点】物象【难度】中档题【题型】现代文阅读【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7题【视频】18【题目】结
50、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作者为什么给文章起名为“雷鸣的瓦”。【解析】作者给文章起名为“雷鸣的瓦”,首先是化用了屈原的文章中的句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其次,应该对“瓦釜雷鸣”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瓦釜”,即沙锅,比喻庸才。成语的意思是“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可见历史上的瓦,是作为平庸的代表被蔑视的。现在,瓦的意义由原来的贬义转变为褒义,瓦身上的本真品质成为新的意义。作者题目中加入雷鸣二字,则是希望像瓦一样本真的品行能占居高位。失分点提醒:本题难度较大,失分较多。学生首先对“瓦釜雷鸣”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对作者化用语句,对瓦的价值意
51、义的解读就更没有头绪。【答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瓦一直作为平凡、平庸的代表而被贬损。时代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使瓦具有新的价值审美意义。作者化用屈原的语句作题目体现瓦在历史中意义的变迁,雷鸣二字是希望瓦朴素、本色的品格在新的时代彰显。【考点】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点】标题意蕴探究【难度】较难题【题型】现代文阅读【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8题【视频】19【题目】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在写“瓦库”“瓦的仓库”时使用了双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B瓦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能回归瓦了
52、,建筑材料的瓦在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必然。C作者说可以瓦为镜对消费抱有警惕,摒除贪图享受的私心。因为瓦具有廉价特质。D人们对瓦极尽所能的种种保护让瓦以精神的、审美的功用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析】B“建筑材料的瓦在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必然”概念缩小。在我们生活中消失的不只是作为建筑材料的瓦,还包括了诸如花瓦、彩瓦、翘檐瓦、艺术瓦等作为装饰材料的瓦。D“让瓦以精神的、审美的功用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理解错误。“瓦库”的存在是现实生活中的,不是精神层面的。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D项的判断上。按照文本理解,瓦的确是以各种符号的形式存在着,如文化记忆、文明标尺、传承血脉、借鉴修正、更新观念、激发砥砺等
53、。所以很容易让人认为瓦以精神的形式存在着。【答案】AC【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题点】物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9题【视频】【结束】六、20【题目】请用简洁文字为下图命名,并概括介绍图片内容。(120字以内)【解析】为调查图表命名,要关注图表调查的主要内容。本图表显然是对高考状元的去向调查。如此可以命名为“中国高考状元去向调查”。仔细观察图表,通过纵轴和横轴的数据比较,会发现近30年高考状元除了被清华北大录取外,很多都选择到国外学习,并且学习的是有关金
54、融、经济、医学等专业。其中很多都在学成之后留在那里工作,导致了我国顶尖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答题要点没有条理。观察图表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述,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导致答案要点要么丢失,要么重复而失分。【答案】“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显示30年中国高考状元80%被北大清华录取;60%以上的状元选择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学习计算机、医学、金融、经济、管理、环境学;其中科学、工程学专业的滞留率高达87%;我国顶尖人才流失居世界之首。【考点】图文转换【题点】图片转换【难度】中档题【题型】语言表达【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20
55、题【视频】21【题目】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20字。2016年的春天格外的美丽,各地的赏花节纷纷亮相,桃花节、梨花节、樱桃花节,油菜花一望无际、木兰花、杜鹃花依次登场。高校花园化建设让从南到北各大学拥有了自己花的节日。第五届“天大海棠季”也在4月9日如期举行。两万游人徜徉在花海中。在这个春天里,你看到了那些花开,闻到了那些花香。请选择其中一种,用一句话予以推荐,并简要陈述理由。【解析】本题回答要求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或是喜爱的一种花进行推荐,这样学生要抓住花的特色,或是花开的姿态,或是花的芬芳,或是花代表的精神品质等。还应该注意本题要求,那就是“春天里”的花。比如材料中提供的桃花、梨花、樱桃花、油菜
56、花都行。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学生审题不准,只看到了要求推荐一种花,并陈述理由,于是把自己喜爱的荷花、菊花、梅花等进行了推荐,结果导致失分。【答案】理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还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樱花开了!这樱花,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粉红的樱花,一般都是簇在一起开的,活像一个绣球,落在谁手上谁就是幸运儿;又好似一个小姑娘的脸,几分大方,几许羞涩。桃红的樱花,则是一枝独秀。花蕊优雅地伸在前方,仿佛花朵伸长了“舌头”,吹嘘道:“噍,我有多么美丽、多么高贵!”雪白的樱花最美丽。一阵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如雨如泪,凄凉而忧伤地飘落下来,好似仙女散花。它的离去,是树的不挽留,还是风的狠心?就这样,满树
57、的樱花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地开着,开着,直到夏天,它才慢慢凋谢。【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题点】简明生动【难度】中档题【题型】语言表达【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21题【视频】七、22【题目】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作文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改革要求企业必须大力发扬“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应该发扬“中国式的大国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迪恩卡门,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说:“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
58、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作家格拉德维尔曾提出一个“一万小时天才”的概念,意为任何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从平凡变为超凡。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有人说:工匠精神不应理解成简单机械的重复劳作,更需将品质的极致追求贯彻到产业创新之中。“工匠精神”是把消费者摆在首位的精神,造出精品,满足市场的真正需要。“工匠精神”这个词从亮相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立即跻身网络热词。在人人言必谈工匠的时候,我们似乎还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到底什么是工匠?它和黑客、极客有什么区别?是水滴石穿,让时间磨砺出真正的锋芒?是融会贯通,把用户的需求做透?是开放思维,唯一不变的
59、就是“变”?是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闪耀品质的光芒?要求:阅读文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解析】本则材料提出了一个热词,那就是“工匠精神”。关于什么是“工匠精神”,材料给出了中外解读。诸如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坚持不懈;造出精品;水滴石穿;融会贯通;开放思维;自主创新等。这样,学生可以围绕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进行解读阐述,可以写作议论文,也可以写作记叙文。可以针对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工作需要“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思路完成论述。【答案】工匠精神铸就中国梦每个中国人面对世界,最引以
60、为傲的是“中国制造”四个字。确实,made in china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如何把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又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缺的不仅仅是尖端技术和超前创意,更多的是一种兢兢业业的传统,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一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到了最后阶段,并产生了最终三名候选人。更多人关注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摄影师,但是我将会把手中的选票留给那位从未踏足大学之路的焊接大师王师傅,因为他代表的是我们当前缺失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金钥匙。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1、的道路上,国家实力迅速崛起于世界。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几乎我们都能每天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造假成风、贪污腐败的新闻。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上不敬业爱岗、专研技术,只想着买彩票一夜暴富;部分实业公司不专注于产品升级和服务提高,却放弃主业去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很多校园学子不好好学习而炒股。虽然这些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一些现象,但是也反映出这个社会浮夸与鼓噪之风过重,亟需王师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精神来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也包含在我们提倡的中国梦内容中,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在很多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要实现“中
62、国创造”这个伟大梦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应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大国工匠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其次,国家注重、鼓励技术的创新、实业的发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再次,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大批像王师傅这样的大师级技能人才,做到广积薄发,实现量到质的变化。我们高中生在面对高考这个人生第一道门槛时,也是踏出实现我们青春梦想的第一步。我们有人在努力成为科学工作者、著名摄影家或是艺术家,但更多的人最终将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每个人成功之路不是在于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每个行业中的状元,成为一名伟大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考点】新材料作文【题点】文字式材料作文【难度】中档题【题型】作文【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22题【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