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羿射九日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
2、、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要求: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3、。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知识目标:会读“射、值、熔”等12个字,会写“觉、值、类”等9个生字,会写“东方、光明、觉得”等18个生词。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
4、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能力目标: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体会故事内容的神奇部分,乐于和同学交流分享。情感目标: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教学重难点:1体会故事内容的神奇之处。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故事。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神话如今已经流传了数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大禹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地为百姓造福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跟太阳有关的神话故事。二、 初读课文,认识
5、字词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 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3. 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1) 第一组:觉得、值日、害怕、裂开、乱窜、熔化、炎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聚焦“熔、炎”,看清字形猜字的意思,追根溯源。说说读了这组词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句子,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长句子的停顿。(2) 第二组:神箭手、神弓(3) 第三组:人类、庄稼、滋润、繁茂、奔腾、从此、重新 “庄家生长、土地滋润、草木繁盛、江河奔腾、重现生机”4.自由读课文。5.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指正读音。三、写字指导1.上下结构的字“觉、类、
6、炎、害”都是上窄下宽。2.左右结构的字“值、艰”是左窄右宽,“此、新”是左右同宽。3.注意“弓”字分三笔写成,“炎”字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四、说清细节悟神奇1.教师提问故事里的神奇之处,先让学生交流再作答。2.图文结合,重点学习羿射日的经过,体会羿的神勇、无畏精神。(1)图文对比读句子。(2)圈画“翻、蹬、登、搭、拉、射”等关键动作词语,以及太阳被射下的危险程度。(3)体会太阳的害怕.3.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五、课后作业1.抄写本科生字词。2.向父母讲述本课的神话故事。板书设计:25 羿射九日 神话原因 炙烤 艰难经过 射九日留一日 神奇、想象结果 大地重现生机课外短文诵读:千字文(节选)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