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526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最大的“书”教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

2、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

3、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

4、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知识与技能:“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5、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生字,熟读全文,积累词语。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间对话,体会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及表达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培养从小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二教材分析最大的“书”,一文记述了爸

6、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测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课文精炼富有趣味,并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是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贴近生活。本文将地质知识融入到课本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带着感情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知识的好奇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体会在对话朗读中引发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四教学难点 理解第十自然段的含义,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五教学准备: 1了解岩石的相关知识,搜集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2准备岩石、化石图片等。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

7、,你们见到过最“大”的书吗?看到这个问题你会想些什么呢?(出示课件2)1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2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3我想知道最大的“书”里面有什么知识?4我想知道“书”字为什么加引号?老师很欣赏你们,你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就让我们和川川一同寻找答案吧!板书:最大的“书”。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 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认读生词:(课件3)地质 勘察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脚印 泪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自己的识记方法,并分享给同学。可以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8、力气很大勘 包旁一把刀刨等。拉近学生和汉字的距离,营造有趣的课堂气氛。(2)识记生字词(课件4) 岩石 脚印煤炭 地质 雨痕 侦探 一册书 厚厚的 刨根问底 教师指导:注意“厚”上下都没有点,“底”上下都有点,“印”字右边不要写成双耳刀。猜谜语,认生字:厂里过日子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生字宝宝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并从课文中找出川川的问题,用“ ”画出来。找出叔叔的答案,用“”画出来。(出示课件5) 2.理解刨根问底的含义。 课文中的川川很喜欢问问题,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吗? 刨根问底 谁来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 喜欢追究底细,很有钻研精神。 (四)通读课文,讨论交流。 1 小朋友

9、们,岩石这本书可真不好读啊!你们知道是谁帮助川川读懂这本书的吗? 地质勘探队员 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呢?(出示课件6) 地质勘探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2我们一起找找川川刨根问底都问了哪些问题? (1)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7) “叔叔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书呢”! 川川此时是什么心情?(好奇)叔叔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答的?(热情) 同桌之间带着感情,互相读一读这句对话。 (2)第二次对话。 为什么地质勘察队员说岩石

10、是一本书呢?(出示课件8) “哪里有书啊?”“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听了叔叔说,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意想不到) 叔叔呢?和蔼可亲的讲解着。 你能有感情的读出这个场景吗?(自由读) (3)第三次对话。(出示课件9) 我们平时看的书中都有什么? 有“字”、有“画”。那么川川和我们一样,他问叔叔什么问题,叔叔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川川认真的问:“这上边有字吗?”叔叔说:“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雨点留下的脚印叫什么?波浪的足迹叫什么? 雨痕,波痕。 泪水流过的痕迹叫(

11、 );受伤了,皮肤上留下了( );伤口愈合了,但留下了伤疤,叫( );车子在泥地上走,留下的叫( )。 泪痕、伤痕、疤痕、车痕。 那么咱们想一想“痕”是什么意思呢? 痕事物留下的印记。 书中的字指的是什么? 雨痕、波痕、矿物。 (4)第四次对话。(出示课件10) 书上除了字,还有画对不对?那么这本“书”里有画吗?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有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了化石。 什么是“书”中的图画? 树叶、贝壳和小雨。 我们分小组读一读“书中的字”“书中的画”。(5)第五次对

12、话。(出示课件11) 刨根问底的川川又问了什么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小朋友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这本岩石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历史足迹,可以推断出很多知识。(6) 第六次对话。(出示课件12) 爱刨根问底的川川还没有罢休,他又问道:“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叔叔说:“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 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岩石书的作用可真大啊!同学们想一想:“这本最大的书指的是

13、什么?” 是我们的大自然。我们的大自然多么神奇啊!多么奇妙啊!让我们齐读一下这两次对话,要读出感情。“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同学们想一想:川川长大后想做什么呢?(出示课件13) 地质勘探员 同学们太聪明了! (五)演中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个人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川川、爸爸、旁白、叔叔。爸爸虽然一句话没说,但你能设计出爸爸的神态吗?评一评谁演的最好。 (六) 课后练习 1. 我知道“书”中的字指的是_、_、_。 _、_、_是书中的画。 答案:水痕 波痕 矿物 树叶 贝壳 小鱼(出示课件14) 2.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填一填) 一天,

14、爸爸带_去_。爬到_,遇到了一位_,他为川川介绍了_。(出示课件15) 川川 爬山 半山腰 地质勘探队员 最大的“书” (七) 课堂总结 其实,在大自然中,不仅岩石是一本书,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花鸟鱼虫就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出示课件16)七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文字雨痕、波痕、矿物 图画树叶、贝壳、小鱼 知识推断情况 作用找到宝藏 自然奥秘多,探索收获大。(出示课件17)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以“刨根问底”一词贯穿全文。“川川喜欢不断地问问题,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他吗?”“爱刨根问底的川川又问了哪些问题?”“像川川这样喜欢问问题,喜欢研究的表现就是刨根问底”。“你喜欢川川吗?”既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川川热爱自然,喜欢钻研的良好品质。 朗读课文,也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中读,再读中悟,悟出自己的感情。重点理解了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抓住标点符号、语气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物心情,读出人物语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