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兵车行》教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186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兵车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兵车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兵车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兵车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3、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2、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

2、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2、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道旁过者问

3、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

4、,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 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赏析: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者: 3、亮点探究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闽,井然有序。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所造成的。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三、课堂小结(略)四、达标测试(另附)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