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黄花店中学高一第一次形成性检测历史试卷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每道题2分,共70分)1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良渚文化2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半的人口食用稻米,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如果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文化遗址D仰韶文化遗址3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二者的相同点是A是国家治
2、理的形式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与宗法制密切结合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4“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常点燃烽火示警,被戏弄的各地受封诸侯为履行军事义务,带兵勤(保卫)王的故事。诸侯勤王之举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井田制D礼乐制5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A仰韶文化遗址B二里头遗址C殷墟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6公元前356 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3、发展农业生产B维护井田制度C宣传儒家思想D实现富国强兵7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A铁犁牛耕出现的推广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C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D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8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A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庄子天道与自然,逍遥自由,“相生相胜”C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和“非攻”D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9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
4、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10“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坎儿井D漕渠1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1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
5、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设皇帝制度B全面推行郡县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焚书坑儒13“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B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14下列关于我国自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演变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C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D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1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项羽、刘邦起义B
6、“黄巾军”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巢农民起义16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西汉实力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17有学者说:“汉承秦制”,但是汉高祖也作了一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事,不得不说其是一个历史的“退步”。该事件指A师法黄老之学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监察制度D中朝外朝制度18汉武帝时、五经各一家、各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至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学影响不断扩大B儒家独尊地位确立C儒家教育全面普及D五经成为科举教材19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
7、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B外族骚扰C中央集权D儒家思想20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帝王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无非两种,一种是多设丞相以相互牵制,另一种是任用亲信近臣参与决策。下列属于后者措施的是A设三公九卿B设中朝C设布政使司D设军机处21武帝光复东汉初年,刘秀“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以“柔道”治天下,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历史上将该统治时期称为()A武帝光复B文景之治C大汉盛世D光武中兴22史记成书得益于汉代制度,“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说明史记() A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 B是记载赋税的著作C是第一部
8、纪传体通史 D具有深刻的思想性23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九章算术D伤寒杂病论24图中的A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A西晋B东晋C前秦D北魏26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对于北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开通巩固统一的大运河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颁行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ABCD27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
9、到进一步开发的客观原因是()A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B劳动力大量增加C人民的辛勤劳动D具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9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A武力征服B实行和亲C册封吐蕃首领D设机构直接管理30唐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场景。下列属于这一局面产生原因的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两税法”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统治者励精图治ABCD31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
10、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3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汉代宰相位高权重33以下关于两税法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有()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以庸代役取消一切杂税和杂役按人丁和资产缴纳地税ABCD34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贾思勰一齐民要术一中
11、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B孙思邈一千金方一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唐高宗一唐本草一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僧一行一金刚经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35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A顾恺之撰写齐民要术B贾思勰创作洛神赋图C华佗发明麻沸散 D张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二、材料分析题(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
12、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摘编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材料二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材料三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材料四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13、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杜佑通典(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4分)(3) 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理由。(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什么选官制度?此制度的意义?(10分)(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4分)2022年黄花店中学高一历史答题纸姓名_班级:_考号: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14、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1 ) (2)(3)(4)(5)2022年黄花店中学高一历史答题纸姓名_班级:_考号: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1) (2)(3)(4)(5)2022年黄花店中学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A【详解】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文化遗存分布,可知中原文化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仰韶文化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符合题意,A项正确;红山文化位于燕辽文化区,排除B项;河姆渡文化位于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地区,排除C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
15、太湖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专题片”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水稻种植遗迹,C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都是国家治理的形式,A项正确;内外服制和分封制均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项错误;只有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结合的,C项错误;两者都未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D项错误。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周天子把
16、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说与“烽火戏诸侯”中诸侯的产生相关的是分封制,A项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不是世袭制,B项错误;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没有涉及井田制,C项错误;礼乐制是等级制度,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没有体现礼乐制,D项错误。5B【详解】根据所学,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根据各部落的推举和考察产生,“天下为公”,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
17、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可见“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在夏朝发生的,因此最有可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二里头夏文化遗址,B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排除A项;殷墟遗址属于商代文化遗址,排除C项;红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并非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商鞅变法旨在废除而非维护井田制度,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而非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局面,秦灭亡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D项符
18、合题意,选择D项;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战国时期,学术下移,士阶级崛起,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善,排除A项;“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主张,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
19、。故选D项。9B【详解】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依据材料“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可知,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它的开凿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与“西南数十州县”不符,排除A项;坎儿井位
20、于新疆干旱地区,与“西南数十州县”不符,排除C项;漕渠位于关中平原,与“西南数十州县”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战乱是因为有诸侯王,统一六国后如果重新设立诸侯国,那就难以保持天下安定。结合所学,秦始皇为“求其宁息”,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
21、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B项正确;创设皇帝制度不是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焚书坑儒是为了强化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功绩的描述,A项正确;BD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措施,排除。故选A项。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下,地方要服从中央,地方独立性削弱,中央集权增强,D项符合题意;A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2、,排除ABC项。故选D项。15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C项正确; 大泽乡起义是在楚汉之争之前的,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不完全相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巾军起义爆发的时间是公元184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黄巢农民起义唐朝末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影响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17
23、B【详解】依据材料“汉高祖也作了一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为了巩固统治,推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是汉高祖推行的治国思想,与“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事”不符,排除A项;刺史制度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而且刺史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中朝外朝制度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该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经学博士的设置”反映的是儒家影响不断扩大,A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不能解释西汉末年经学博士
24、增加的现象,只能说明儒学的影响力扩大,排除B项;儒家教育全面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科举制是在隋朝时期创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D【详解】秦始皇打击儒学,汉武帝推崇儒学,D项正确;A、B、C三项是共同点,排除。故选D项。20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是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侍从组成以皇帝为首的决策机构,使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内朝手中,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国家的正式机构,排除A项;布政使司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排除C项;军机处设置之时,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1D【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
25、,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据材料东汉初年的统治者是光武帝刘秀,其统治的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排除A项;B项是汉景帝、汉文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C项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史记记载了汉代制度,“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说明史记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A项正确;史记不是专门记载赋税制度的著作,排除B项;思想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3A【详解】据所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B项;九章算
26、术为数学专著,排除C项;伤寒杂病论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排除D项。故选A项。24B【详解】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图中A地区是西域都护府,所以是西汉,B项正确;秦朝时期尚未在此设立管理机构,排除A项;唐朝管理此地区的机构是安西都护府,排除C项;元朝时期新疆地区属于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排除D项。故选B项。2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西晋,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26C【详解】根据
27、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并主动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促进了当时民族交融,开通巩固统一的大运河是隋朝时期的史实,不是孝文帝改革内容,错误;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徙到洛阳,这促进了民族交融,正确;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有利于民族交融,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不是孝文帝改革内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7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客观上为
28、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统治者重视、劳动力增加、人民辛勤劳动都属于人为因素或者主观因素,排除ABC项。故选D项。28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特征,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并未停滞,在很多领域都有较大发展,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有中外交流,但不是主流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9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与
29、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唐政府通过实行和亲以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30C【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场景,关于原因,主要是唐朝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统治者励精图治,即正确,C项正确;“两税法”是唐德宗时期实行,与唐玄宗无关,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31D【详解】由材料“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
30、建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时运河修建技术同世界的对比,排除A项;当时的水路运输并非是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宰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的宰相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权力集中于皇帝,故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A项正确;唐代宰相权力下降不是其实质,排除B项;宰相数量逐渐增加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汉代宰相位高权重,没有体现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33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
31、,取消一切杂税和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正确;以庸代役是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错误;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错误。由此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正确;唐高宗时期颁行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B项;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C项;唐代僧一行
32、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他并未刻印金刚经,排除D项。故选A项。35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故C正确;根据所学,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而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AB对应错误,故排除AB;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而非张衡,张衡的成就是发明地动仪,故排除D。36(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2)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和才能。(3)观点:废除九品中正制。理由: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4)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5)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