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894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崇真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无答案)【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2考试号和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其它答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所有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试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并且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这个时候的古中国人处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2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

2、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 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3“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4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5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

3、知()儒家吏治观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厉行回避制主信臣忠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C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嬴政为这个新生帝国的长久,实施的政策有()

4、A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B三公九卿制、郡县制C内阁制度、行省制 D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8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总数在70万人以上。其根本目的在于()A推动咸阳经济发展 B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C维护皇帝独尊地位 D管控地方巩固秦朝统治9“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10.东汉时期,有些地方的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

5、地主的庄园从事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活动。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A 导致小农经济基本破产 B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C使中央政府对豪强地主的控制加强 D庄园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了广大农民11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材料反映了()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 B对民生艰难充满担忧C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 D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政策1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A建立刺史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中外朝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

6、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国,它们都采取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有利于促进()A人口增长 B疆域扩大 C民族融合 D互相敌视14魏晋时期的政权大都加强对秦岭巴蜀地区栈道的修造和管理,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使“益州为之充韧”。栈道的修造()A构建了通畅的交通网络 B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基础C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 D使中原与巴蜀联系加强15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

7、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1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7中国古代文字中“租”“税”从“禾”,“庸”字同“佣”,指承担劳动的人,“调”则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捐”则可以自由献纳。这些不能用来佐证()A中国劳动人民承担沉重的赋役 B赋税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C农业税为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 D古代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18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A抑制了

8、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政治19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C山水十二景 D清明上河图20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卬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21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少有明君,当时被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A消灭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作出巨大贡献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D打击突厥,实行开明民族政策22表1唐诗(摘录

9、)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表1由表1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23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24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

10、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5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A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26自南宋起,江浙地区人才密集,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反映出()A.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B.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 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D. 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聚集之地27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1、举措的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28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A. 理藩院 B. 御史台 C. 宣政院 D. 中书省29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2% 5%46.1%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30.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

12、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A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B契丹的“蕃汉分治”制度C 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D 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1题14分、32题13分,第33题13分,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

13、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 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 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4、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4分)(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分)3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

15、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3分)(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

16、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3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6分)(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对目前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有何认识。(1分)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市之地五都异之。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三 两京诸市:令一

17、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 太祖乾德三年( 965 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五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请回答:(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4分)(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2分)(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4分)(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