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声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
2、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读懂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的兴趣。课前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读识字1、激情导入:人在空旷的屋子里中大声有回声的现象,导入新课:回声 。齐读课题。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2、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可借助拼音拼读,可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出示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3、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师生一起纠正。2、小组合作 ,互动识字,做转盘猜字游戏。3、检查读课文情况,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时评价读书情况。大家交流: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三、词句引领,读中感悟 1、细细品读课文,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读,说说读书收获。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哪些声音?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段第四、五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小组合作学习 (1)
4、出示自学要求: 妈妈做的句子用画上;妈妈说的句子用“”画上。(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青蛙妈妈做的句子,指名读。(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b演示扔石击水实验,突破难点请小朋友上台来演示,观察口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c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波纹 -岸边-荡回来)d出示青蛙妈妈的话,品读理解(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啊。”) e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5、(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比较读。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它们像呢?谁来说说它们哪里像?(板书:声波石壁)(碰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4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a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b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5、整体回顾,美中品读课文。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2、引导学生填空。a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b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3、出示句子:妈妈带着丽丽来到山顶上,丽丽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丽丽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小朋友都来做丽丽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老师及时评价。 4、出示8个生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练习书写。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老师范写。 5、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