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狐狸分奶酪 人教.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5748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狐狸分奶酪 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狐狸分奶酪 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狐狸分奶酪 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狐狸分奶酪 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狐狸分奶酪 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狐狸分奶酪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狐狸是如何分奶酪的,体会狐狸的狡猾。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狐狸分奶酪体会狐狸的狡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狐狸图片)自从狐假虎威后,狐狸在森林里可威风了,有一天他在森林里悠闲地散步,遇到了两只小熊,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领读课题。强调“奶酪”的读音。(奶酪图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2)边读边思考:狐狸是如何分奶酪的?结果如何?2.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合作识字。同学之间相互读生字,不熟悉的字相互交流,多读几遍。检查: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捡酪俩始拌帮匀嚷瞧便剩整去掉拼音读一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开火车”读。(2)出示词语。捡到奶酪哥俩开始拌嘴仔细瞧一瞧剩下整块公平吃光词语会不会读?自由练读,抢读词语。小结:只一会儿功夫,就把字音读得那么准,同学们真棒!自己夸夸自己吧!3.读通课文。(1)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

3、同桌是怎样读的。(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正音。小结:大家真不简单,这么长的句子都读通顺了,太棒了!4.狐狸是如何分奶酪的?5.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三、学生观察生字,相互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学习生字的方法:借助拼音读一读,看清字形记一记,记住笔顺写一写。四、指导写字1.范写,学生书空练习。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笔顺。五、达标检测1.黄金搭档。(连线)捡到观察不停咬着仔细东西2.读一读,记一记。开始起始始终帮忙帮助帮手方便便利便于整个整数完整第二课时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分奶酪的。一、捡奶酪1.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这个奶酪是怎么来的?

4、(熊哥哥和熊弟弟捡来的)2.这哥俩多么幸运啊!他俩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3.捡到奶酪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可是这小哥俩为什么又拌起嘴来了呢?(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4.他们是如何拌嘴的呢?会说些什么呢?找两个同学到前面表演一下。二、分奶酪过渡:哥俩吵得正激烈的时候,狐狸跑过来了,看到奶酪,狐狸心里会如何想?狐狸是如何解决哥俩的难题的呢?1.读课文第29自然段,找一找,同桌交流:刚开始狐狸是怎么帮助哥俩分奶酪的?2.学生交流汇报结果。(狐狸开始时把奶酪掰成了两半)3.狐狸如此分,哥俩满意吗?为什么?(不满意,一半大,一半小)试着读出小哥俩不满意的情绪。4.一半大,一半小,这样可不公平,

5、狐狸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在那半块大的上咬了一口)5.这一口下去又出现了什么问题?狐狸又是如何解决的?(不停地咬)理解“不停”在文中的意思。(就是咬完这一块,咬那一块)学生模仿狐狸“不停地咬”的动作。用“不停”口头说一个句子。6.狐狸不停地咬着这两半块奶酪,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三、没奶酪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还有吗?1.好不容易捡到的奶酪就这样被狐狸给咬没了,熊哥俩此时的心情如何?(生气)2.指导读出这种生气的心情。3.面对这样生气的小哥俩,狐狸是如何回答的?“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4.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

6、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小组讨论。学生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狐狸的狡猾。5.如果你是小熊,捡到奶酪,你会怎么做?四、读演结合,深化理解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分角色朗读课文。2.表演这个故事。五、总结全文与

7、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你想对狐狸说些什么?对小熊说些什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

8、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处世聪明而不狡猾,为人老实而不愚笨。六、作业设计改写故事: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