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370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第一部分专题16冲刺直击高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析:选B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2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右图表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0a年,种群数量不变Bb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Dbd

2、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解析:选A0a年,为1,种群数量不变;ab年期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但b年时,种群数量并没有达到最少;bc年,逐渐增加,最后大于1,说明增长率由负值逐渐变为正值,说明种群不呈“J”型增长;cd年,为2,即增长率是1,种群呈“J”型增长。3.(2012盐城一模)右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解析:选A由图可知,鹿群的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点是鹿群数量的最高点,

3、此时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a点时的增长率为负值,d点时的增长率为正值。cd段鹿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捕食者引起的。4(2012临沂模拟)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解析:选C由于该岛屿位于太平洋深处,与其他环境存在地理隔离,所以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5(2012琼海一模)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4、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解析:选C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环境;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6(2012全国卷)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

5、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选B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7(2012福建高考)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选C物种数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由图分析可知,纯茶园物种数最小,抵抗力稳定

6、性最差,因此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杉茶间作园物种数在10月份时最大,即此时物种丰富度最大,但无法推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情况;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丰富度最大,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人类生产活动可以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选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7、动态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9(2012湖南十二校二模)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8、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解析:选B由图可以看出,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二、非选择题10(2012江苏高考)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

9、的是_。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个/mL。解析:(1)分析图1和图2可知,不同pH条件对绿藻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故三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绿藻;分析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可见其利用CO2的能力最强。(2)藻类自身的生长代谢会改变溶液的pH,故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3)藻类属于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取样后若不立即加入固定液进行固定,藻细胞会因细胞分裂而数量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样液中因藻细胞密

10、度过大而难以计数,故在计数前需将样液进行稀释;统计图3中四个角落及中央的中方格中藻细胞数量并求平均值,得每个中方格中约有4个藻细胞,则每毫升培养液中含藻细胞的数量为4251 0000.11001108(个)。答案:(1)绿藻蓝藻(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3)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藻细胞密度过大110811(2012东北四校联考)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替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

11、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 890226123482 28715群落交错区1 198132991141 54315本土植物区1 084120143491 37614数量总计4 1724783652115 20944(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变化影响不大

12、,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变化影响较大。(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性。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知薇甘菊入侵区动物个体数量最多,个体总数为2 28

13、7;三个区域的类群数差别不大,而在群落交替区和本土植物区的个体数量显著减少。(2)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3)薇甘菊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故薇甘菊入侵5年后,会大量覆盖本土植物,使本土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导致死亡,从而使分解者数量增加。(4)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营养,两者应为寄生关系,由题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专一性。答案:(1)薇甘菊入侵区类群数个体数量(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光照不足分解者群落演替(4)寄生专一12(20分)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

14、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树龄(年)株数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075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是_。(3)请绘制该群落中松树种群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柱状图。(4)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

15、表: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5年,本地引入后8年,本地AA51%57%61%aa11%17%21%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判断的依据是_。解析:(1)火灾后,该地区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1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3)详见答案。(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前,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A%AA%1/2Aa%61%9%70%,a%30%。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答案:(1)次生演替(2)赤杨栎树(3)如下图所示:(4)没有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