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5222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高二历史试卷 2020.5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 1.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晋吴两国出于牵制楚国的目的而缔结婚姻,这说明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阐释的是诸侯争霸过程中,出于政治目的而同姓联姻,从而破坏宗法伦理,该选项表

2、述因果关系颠倒,错误;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血缘联系的淡化,而“亲上加亲”加强了血缘联系;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2.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土地制度的制约 C.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 D.法律规定的严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以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故 B 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国王对国家财产的所有原因,同皇室的奢靡生活无关,A 项错误;诸侯割据纷

3、争同材料无关,C项错误;造成材料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土地制度,不是法律规定,D 项错误。故选 B。3.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 D.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从东汉末年到北宋的分裂和统一的状况,在此后到近代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这主要是北宋以后鉴于唐朝的

4、藩镇割据的教训,从军事、财政和行政上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此后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地方权力渐弱的内重外轻的局面,故 A 项符合题意;已经解决表述错误,排除 B 项;影响政局的分与合主要是内部的力量变化引起,C 项错误;直线上升不符合史实,元朝行省制给地方一定的权力,D 项错误。故选 A。4.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如表是武林旧事(卷10下)记载 10 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项目 小说 角抵 杂剧 杂扮 唱赚 演史 唱耍令 说经 说浑话 嘌唱 鼓板 弹唱因缘 数量 52 44 38 26 22 20 18 17 15

5、14 14 11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D.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 10 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此时的娱乐项目多以说唱为主,由此可知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C 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通过市民文化来宣扬正统思想,A 项错误;材料只是各种娱乐项目,没有坊和市的相关信息,B 项错误;封建社会中各阶层间的差别不会消失,D 项错误。故选 C。5.在祠堂祭祀中,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这是宗法制度尊祖敬宗原则的体现。但是清代有些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3

6、-宗族祠堂是根据贵贱而不是尊卑长幼排序,丧失了宗法的旨意。清代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西方伦理文化的交流 B.家族伦理观念的淡化 C.理学指导地位的下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祠堂祭祀本应以尊祖敬宗为原则,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是清代有些宗族祠堂是根据贵贱而不是尊卑长幼排序,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下对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的冲击的结果,D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是西方的伦理文化,A 项错误;家族伦理观念的淡化不是原因,是结果,B 项错误;理学此时仍然是官方正统的统治思想,C 项错误。故选 D。6.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

7、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 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并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C 正确;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政府作用,A 排除

8、;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 排除;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D 排除。故选 C。7.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诉我们汉字A.由史官或巫创造 B.是口传的文字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4-C.由仓颉创造 D.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文字应是我们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

9、、不断积累,而到了某个时期,由史官或哲人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后,便产生了系统的较为成熟的文字。因此选 D。考点:中国古代文化【详解】8.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 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 2526.5 万公斤。导致 17 世纪白银大幅流入国内的原因是 A.海禁政策已经废除B.农产品商品化刺激 C.世界市场已现雏形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7 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加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

10、经济导致中国处于入超地位。C 正确;17 世纪前期海禁政策未被废除,A 排除;材料指的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B 排除;材料指的是对外贸易,明清时期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是政府领导的,与重农抑商无关,D 排除。故选 C。9.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A.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 B.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C.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 D.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11、材料,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国内普遍盛行“世界意识”,旧的“天下观”和“四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5-夷观”逐渐被新说法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增强,源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 选项正确;用“世界意识”代替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不是对官方正统意识的维护,与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无关,AB 两选项错误;中国开启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D 选项不符合史实。10.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

12、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A.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 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 C;清帝退位标志封建帝制的结束,A 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元旦,在清帝退位前,B 错误;清帝退位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筹码,清帝是否退位都不影响袁世凯去窃取革命果实,D 错误。11.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

13、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 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 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 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自身未真正掌握实权的现实,同时在变法中又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各方面都力求突变,这种对自身实力和改革的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保守派疯狂反扑下,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未说明变法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A 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康有为鼓动光绪帝

14、变法的信息,无法表明康有为为实现理想而不避风险,B 项错误;D 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故选 C。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6-12.如表是上海海关报告中 18821891 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数据统计,这说明当时上海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输出地 主要从事职业 广东 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 宁波 买办、裁缝、男洗衣工 苏州 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 南京 经营缎子、玉石、钟表生意 A.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B.移民逐渐年轻化 C.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D.限于近距离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时在上海活动的外地人主要来自于沿海地区,从事的主要职业

15、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这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移民的年龄的信息,B 项错误;知识阶层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主体,C 项错误;材料中的输出地基本包括了东南沿海,不是近距离,D 项错误。故选 A。13.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答案】D【解

16、析】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7-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0 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由反帝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变化,故 D 正确。1927 年 9 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故 A 排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材料未涉及,故 B 排除。当时北伐已经结束,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故 C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特点14.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

17、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 3400.9 万元,增长 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 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 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 C 项正确。A 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

18、 A 项错误。B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4-1918 年。故 B 项错误。D 项,民国二十五年是 1936 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15.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D.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答案】D【解析】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

19、权所有高考资源网-8-【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是在井冈山时期,排除;B 选项集中体现在建国前夕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建国初期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C 选项是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内容,都不是在延安时期,排除。故选 D。16.1938 年 1 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经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批准,边区政府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随后,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这反映了 A.中国工农红色政权的初步形成 B.国民政府加强乡

20、村政权建设 C.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8 年 1 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在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为适应抗日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说明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故 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而不是中国工农红色政权,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共党加强对敌后政权的建设,而不是强调国民党对乡村政权的

21、建设,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D 选项错误。17.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 175 个。这一做法使 A.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 B.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答案】C【解析】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日伪产业,由此官僚资本开始膨胀,这使政府对经济的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9-控制加强,故 C 项正确;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2、故 A 项错误;官僚资本出现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 B 项错误;D 项错在“开始”。18.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遵循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 D.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七大是在 1945 年召开的,此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这是基于对

23、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A 项正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 1949 年的七届二中全会,B 项错误;此决策是基于对自身国情的认识,不是遵循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C 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的 1953 以后进行的,D 项错误。故选 A。19.1948 年,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这表明 A.解放战争决战时机成熟 B.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条件成熟 C.国民党的统治日益孤立 D.民主协商建国的雏形已经初现【

24、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可以得出,中共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和拥护,也体现了国民党在政治上逐渐陷于孤立的境地,故 C 正确;决战时机是否成熟取决于力量对比的变化,故 A 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中共的主张,不能得出条件是否成熟,故 B 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协商建国的问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0-题,故 D 不正确。20.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25、”。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1858 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 B 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 A 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 C 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 D 项。21.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

26、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A.联合地主阶级 B.消灭私有制C.搞合作化经营 D.保护工商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1950-1952 年实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所以排除 A;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的性质,依然是私有制,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才从私有变为公有,所以排除 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搞合作化经营,排除 C;由材料“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可知,当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27、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土地改革22.从 1950 年到 1953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 A.强化了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B.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1-C.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D.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 1950 年到 1953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同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使新解放区的农

28、民获得了土地,同时获得了党的帮助,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B 项正确;材料同宗族血缘观念无关,A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农村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C 项同材料无关;此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是私有制,不是公有化,D 项错误。故选 B。23.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 1949 年到 1956 年的 7 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B.国家政体的变化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

29、详解】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故 D 正确;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BC 不符合题意,排除。24.下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2-B

30、.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致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建国之前的民主政治形式吸收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因此 C 选项正确;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与之前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并非完全一致,A 选项错误;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均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关,并非高度一致,B 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D 选项错误。故选 C。25.至 19

31、52 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400 多家银行,2858 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 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把帝国主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反帝的表现,另外一方面是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既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选 A;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开始,B 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从 19531957 年,C 错误;计划经济得以确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D 错误。26.下表

32、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 年 12 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 4 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6 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3-1955 年 4 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展示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

33、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 C 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 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

34、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7.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我国的东北和新疆“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并不许第三国的资本或其他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机关、会社与团体的活动”。该补充协定 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 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答案】C【解析】高考资源网()

35、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4-结合所学可知,补充协定规定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影响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故选 C;依据题意排除 A,B;题意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无关,排除 D。28.1972 年 2 月 27 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方面提出的“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写入联合公报中。这表明了 A.美国改变了霸权主义策略 B.中美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中国坚持一贯性外交原则 D.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 1972 年的中美两国联合公报中,中国提出的“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

36、自由、解放的斗争”被写入公报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一贯性外交原则的体现,C 项正确;美国此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策略,A 项错误;材料未表明美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B 项错误;D 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故选 C。29.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统购派购是指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对重要的、供不应求的农产品采取的强制性的收购。因此,

37、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减少、农民自由进行市场交易的增多,说明我国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直到 21 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说 80 年代时计划经济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C 选项错误,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才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能说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30.对 1982 年-1995 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8、15-A.90 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C.90 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排除 A 项,北京没有建立经济特区,排除B 项,在 90 年代以后福建移民国外人数呈增加趋势,排除 C 项,D 项表述正确。31.如图为 19492005 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 198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大幅提升的原因

39、是中国 A.“另起炉灶”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实行对外开放,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国际合作【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 80 年代起,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是造成 198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大幅提升的原因,因此 B 选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始终奉行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A 选项错误;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 1989年,C 选项错

40、误;D 选项的主要表现是 1991 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 2001 年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 B。32.下表为 19982002 年我国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较表。这三种类型企业产值的变化说明我国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营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D.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此时期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因此 A 选项正确;国营经济并未丧失主导地位,B 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尚未最终形成,C 选项错误;D 选项与材料中私营

41、企业比重迅速上升的信息不符,排除。故选 A。33.19781991 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现代企业制度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答案】A【解析】“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家对于经济管理的控制逐渐放松,A 正确;B 中基本结

42、束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7-错误;C 是 1992 年之后;C 是 1984 年开始。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34.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43、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 1982 年到 1988 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 A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 不正确;1992 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 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 不正确。点睛:本题

44、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8-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35.1992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 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 40 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 C.

45、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D.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以及“取消了实行40 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可见当时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的趋势,选项 C 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选项 A 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农产品,不能反映出工业发展情况,选项 B 排除;材料没有把中国与世界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结论,选项 D 排除。第卷(非选择题)36.社会保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

46、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礼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主张为政以德,建议君主爱护臣民,体贴民众。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较为积极的政策,不过到了清代,国家政策逐渐转向消极,江南地区大多数明初建成的惠民药局多废而不用。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

47、采取设局延医诊治、制送药丸、掩埋尸体、隔离病人、加强卫生管理等疾疫救疗措施。而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则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瘟疫救治,除了临时性的瘟疫救疗,社会还常常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救疗活动。嘉道以后,江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9-南日常救疗设施数量激增,并由纯粹的慈善机构逐步向经常、普遍的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演进。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当时人还丰富与发展了“卫生”一词的含义。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瘟疫救疗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48、影响。【答案】(1)思想基础:先秦民本思想;儒家仁德思想(大同思想);墨子“兼爱”思想。(2)主要特点:国家救治政策消极;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救治方式多样;影响:扩大了地方乡绅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权威;阻止了瘟疫的扩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为近代医院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来看,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关于民本的思想;依据材料“主张为政以德,建议君主爱护臣民,体贴民众”来看,孔子代表的儒家主张仁政、德治;依据材料“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49、。(2)特点:依据材料“到了清代,国家政策逐渐转向消极”来看,清代国家救治政策非常消极,依据材料“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采取设局延医诊治、社会还常常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救疗活动”来看,采取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方式,而且救治方式多样;影响:乡绅对社会的贡献,扩大了地方乡绅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权威,多种力量相互配合有助于阻止瘟疫的扩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专门的治疗机构的创建为近代医院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 20 世纪 8090 年代起,一批学者在对近代华北和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会导致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增长的经典

50、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村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纳入国际市场后虽然加速了商品化,但也并没有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另一批学者对一些农村地区案例资料的研究结论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自由竞争和高效率的,近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农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0-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甚至可以与同时期日本相媲美的近代高速增长,实现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换

51、言之,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摘编自关永强、张东刚“斯密型增长”基于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再评析 提炼并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是资本家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造成的观点。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广大农村真正造成发展动力的是人口的增长。农民虽然转向面向市场的手工业,但是仅能维持低水平的生产生活。结论:中国近代农村受自然经济占优势的影响,人口的压力促使部分农民转向市场,但市场化水平较低。观点二

52、:同意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市场经济获得重大发展,会促使中国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部分地区的自由竞争和市场发展,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增加。近代交通、金融等的改善,农村与市场连接程度加深,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结论:中国近代农村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上,国内资本主义在发展,也会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备注:本题表述成文,论证清晰)【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来看,学者认为同意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是资本家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造成的;依据材料“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来看,有些学者认为日本的侵华促进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可从以上观点任选其一,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要求: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1-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