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六单元知识梳理_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5083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六单元知识梳理_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六单元知识梳理_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六单元知识梳理_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知识梳理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易读错的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

2、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煮(zh)面条蒸(zhng)豆包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

3、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滋(z)味 炉灶(zo)烧(sho)烤 馅(xin)饼米醋(c) 酸(sun)菜器皿(mn) 露(lu)一手西红柿(sh) 兴(xng)奋二、易写错的字味:右半部分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艺:下面是“乙”,只有一笔。炉:不要忘记写“户”上面的点。烧:右半部分上面不要加一点。油:右半部分的一竖必须出头,不能写成“田”。配:不要忘记写左半部分里

4、面的一横。凉:左边是两点,不要写成三点。化:第三笔是撇。三、会写词语面食松软滋味美妙手艺炉灶烧烤油炸炒面熟食馅饼锅盖削皮搭配面盆刷碗茶盘白糖鸡蛋凉的消化齐全总说一件事四、多音字切 落露 削背 兴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高超高明美妙美好忽然突然 松散饥饿 凉冷七、反义词巧笨 细粗甜苦 软硬熟生 凉热八、词语搭配1修饰语积累(细细)的面条 (圆圆)的豆包(白白)的馒头 (胖胖)的水饺2动词搭配(煮)面条 (吃)水果(洗)黄瓜 (蒸)豆包(飞往)大山九、词语归类1ABAC式的词语:又松又软又高又胖又红又大又香又甜2量词积累:一袋咸菜一个鸡蛋一瓶水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件事3AA式的词语:细细圆圆胖胖白白悄悄4形容食物美味的成语:芳香四溢香甜可口香飘十里五味俱全油而不腻十、句子积累1“把”字句:妈妈把纸巾和面包放在背包里。2比喻句(对偶句):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3感叹句:明天要去野餐啦!十一、考点提示1熟读妈妈的手真巧,识记文中词语搭配。2熟读野餐去,理解文中的感叹句、把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