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份,共60份.1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A血浆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C淋巴和血浆D淋巴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长途行军时脚底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A液B图中的A液、B液、C液的成分相同C图中的A液、B液、C液共同构成体液DA液中的O2进入3中参与细胞呼吸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3下列物质中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B氨基酸C呼吸氧化酶D组织胺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
2、仪器测量如图示意图为正确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是()Aa和bBa和cCb和dDc和d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甲图中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象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6y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y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
3、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辣椒素能够使Na+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D局部麻醉药和y氨基丁酸都能使突触后膜两铡的电位差增大7食物进入胃会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引起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由胃进人小肠的食物和盐酸会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也能引起胰腺的分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B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要通过神经中枢才能到达胰腺C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D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体液的调节8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并直接杀灭抗原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C一般而言
4、,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分化前B细胞发达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9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可以感染艾滋病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10下列有关抗体和淋巴因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记忆细胞可产生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C抗体既能作用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D人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5、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1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12以下关于生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色氨酸可在幼嫩的芽、叶或正在发育的种子中转变为吲哚乙酸B生长素在成熟组织韧皮部这表现为极性运输C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往形态学的下端D生长素经合成、运输后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中13芦苇是我国主要的造纸原料,一般取其茎的纤维作原料,下列哪项激素对其增产量最有利()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14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
6、2,4D能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15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活动中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类似物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2,4DB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为了提高所得最适浓度的精确度,一般会做预实验D如果配制的类似物溶液浓度较高,不宜对插条采用浸泡法,而应采用沾蘸法16在生存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
7、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BCD17在调查某种兔子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了48只,全部做好标志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但是该标志容易脱落,第二次捕获24只兔子,其中有标志的个体为12只,该种群的真实数量()A等于96B大于96C小于96D不能确定18假如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很大,那么,这一种群可能()A属于增长型B种群密度越来越大C刚迁入到适宜的环境D不足以做出判断19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诱虫器和吸虫器的目的是促使小动物从土壤中出来B对于眼睛看不见的
8、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实体镜来观察C本实验可采集多个样本进行观察D在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20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出现的青霉素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如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它细菌之间关系的是()A图,b表示青霉菌B图,a表示青霉菌C图,a表示青霉菌D图,b表示青霉菌21研究发现有机物X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为探究有机物X的作用部位,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含有有机物X的溶液、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以未经处理的幼苗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处理方式为()选项处理方式A在处同时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B切除,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C切
9、除,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D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AABBCCDD2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呈“J”型增长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C在维持群落的稳定方面,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同等重要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是次生演替B经过一段时间,废弃农田总能通过演替形成灌木丛或树林C一般来说,温暖湿润地区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干冷地区D初生演替过程中首先起作用的生物往往是
10、地衣24不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不尽相同,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单细胞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C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做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内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25某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当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会出现“化学防御”,即苔草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降低旅鼠的繁殖力,以此来抵抗旅鼠的采食压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苔草化学防御时产生的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类似物B苔草与旅鼠的这种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化学防御通过影响
11、旅鼠的出生率来降低旅鼠的种群密度D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6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7有关生物研究中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B调查动物种群
12、密度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借助于显微镜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28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粪便量”属于第二营养级中总能量的一部分B“摄入量”就是流入到该营养级的能量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D该生物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未被利用,其能量包含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29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
13、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30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
14、甲图中a、b、c、d、e、f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b是,e是,f是(2)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则发生的情况是肌肉(3)缩手反射时,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该信号物质从乙图中的A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结合,引发神经冲动图乙的结构保证了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而不能反方向传递,原因是(4)某药物Y能抑制图乙所示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则为了探究该药物的具体作用,请你写出一个研究课题名称:32“胃肠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
15、、发热等(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组成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上述反射弧中,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会感知此变化,并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作用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散热量(3)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后,通过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有人提议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注射疫苗预防疾病的机理主要是使机体产生,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功能33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一)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号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号
17、装置(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1)根据号和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2)根据号和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3)根据和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34如图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5年的调查,其中除豚草是外来种以外,其它均为本地原产植物,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种名/年份12345豚草0.30.61.11.52.3狗尾巴109.286.85.5曼陀罗32.
18、11.10.30.1龙葵320.400(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取样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关键是要,该调查中种群密度的计算办法是(2)豚草作为外来种,依据表格判断豚草在刚进入新环境时能呈现“”型增长,除了气候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关系,从调查数据推测,该草地10年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3)该片闲散地中的所有生物构成,其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动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2016-2017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份,共60份.1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A血浆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
19、淋巴C淋巴和血浆D淋巴【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人体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解答】解:淋巴细胞有的由骨髓直接产生,有的由淋巴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脾等)产生;后者首先释放到淋巴中再经淋巴循环输送到血液中,前者则直接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大多数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的绝大多数时间其内环境是血浆,少数淋巴细胞及它们的少数时间的内环境是淋巴故选:C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长途行军时脚底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A液B图中的A液、B液、C液的成分相同C图中
20、的A液、B液、C液共同构成体液DA液中的O2进入3中参与细胞呼吸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1是毛细血管,2是毛细淋巴管,3是组织细胞【解答】解:A、长途行军时脚底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A错误;B、图中的A液、B液、C液的成分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C、图中的A液、B液、C液共同构成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C错误;D、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2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共5层膜,D正确故选:D3下列物质中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21、()A神经递质B氨基酸C呼吸氧化酶D组织胺【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解答】解:A、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组织胺释放后进入内环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C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如图示意图为正确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是()Aa和bBa和cCb和d
22、Dc和d【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均为跨膜电势差,所以要测量静息电位,须将两级分别插入内外表面,再根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即可解答此题【解答】解:a图电极左插膜内右插膜外,a可以测量静息电位;b图两极都插入膜内,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图电极左插膜外右插膜内,可以测量静息电位;d图两级都插入膜外,无法测量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故能够测到膜电位的是a和c故选:B5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甲图中内
23、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象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的轴突末端,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e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解答】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
24、或抑制,A正确;B、甲图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象,B正确;C、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故选:C6y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y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辣椒素能够使Na+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D局部麻醉药和y氨基丁酸都能使突触后膜两铡的电位差增大
25、【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解答】解:A、据图2知,据图2可知,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A正确;B、由图1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C、由图可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局
26、部麻醉药可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所以辣椒素能够使Na+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C正确;D、氨基丁酸促进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增大,而局部麻醉药能阻碍Na+内流,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不变,D错误故选:D7食物进入胃会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引起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由胃进人小肠的食物和盐酸会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也能引起胰腺的分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B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要通过神经中枢才能到达胰腺C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D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体液的调节【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图: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
27、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解答】解:A、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A正确;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要通过神经中枢才能到达胰腺,B正确;C、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胰腺细胞,C错误;D、据题意可知,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体液的调节,D正确故选:C8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并直接杀灭抗原B浆
28、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C一般而言,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分化前B细胞发达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解答】解: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再依赖于抗体杀灭抗原,A错误;B、抗原刺激吞噬细胞,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摄取处理呈递给B细胞,B细胞再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抗原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错误;C、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因此浆细胞均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D、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增
29、殖分化,D错误故选:C9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可以感染艾滋病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
30、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解答】解: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瘫痪,A正确;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因此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不会感染艾滋病,B错误;C、HIV是RNA病毒,其组成中不含DNA,C错误;D、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其在离开人体后会很快死亡,D错误故选:A10下列有关抗体和淋巴因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记忆细胞可产生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C抗体既能作用与细胞
31、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D人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2、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解答】解:A、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淋巴因子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B、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C错误;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
32、与外分泌液中也有,D正确故选:D1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
33、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解答】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故选:B12以下关于生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色氨酸可在幼嫩的芽、叶或正在发育的种子中转变为吲哚乙酸B生长素在成熟组织韧皮部这表现为极性运输C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往形态学的下端D生长素经合成、运输后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中【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
34、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2、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解答】解:A、色氨酸可在幼嫩的芽、叶或正在发育的种子中转变为吲哚乙酸,A正确;B、生长素在成熟组织韧皮部表现为非极性运输,B错误;C、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往形态学的下端,C正确;D、生长素经合成、运输后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中,D正确故选:B13芦苇是我
35、国主要的造纸原料,一般取其茎的纤维作原料,下列哪项激素对其增产量最有利()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分析】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
36、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解答】解:A、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A错误;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B正确;C、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为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茎秆伸长生长的主要是赤霉素,C错误;D、乙烯的作用在于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故选:B14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
37、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草,即作为“除草剂”【解答】解:A、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A正确;B、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B正确;C、2,4D对小麦的生长有作用,表现为低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促进生长,C错误;D、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因此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D正确故选:C15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活动中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类似物属于人工合成
38、的化学物质,如2,4DB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为了提高所得最适浓度的精确度,一般会做预实验D如果配制的类似物溶液浓度较高,不宜对插条采用浸泡法,而应采用沾蘸法【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分析】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方法很多,比较简便的有浸泡法和沾蘸法它们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浸泡法处理时间长,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较低;而沾蘸法处理时间较短,因此要求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较高在该探究实验中,将设置一组只加蒸馏水的对照组,然后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确定最适浓度的范围【解答】解:A、生长
39、素类似物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2,4D、萘乙酸、吲哚丁酸等,A正确;B、该实验只是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没有利用其两重性,B错误;C、为了提高所得最适浓度的精确度,一般会做预实验,C正确;D、如果配制的类似物溶液浓度较高,不宜对插条采用浸泡法,而应采用沾蘸法,D正确各项:B16在生存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BCD【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
40、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解答】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所以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正确;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错误;如果不考虑迁人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正确;如果大肆捕捞,使鱼类数量大为减少,降到了值以下,会引起种群在相当长的时间才会达到快速生长期,对生产极为不利,当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
41、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错误故选:C17在调查某种兔子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了48只,全部做好标志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但是该标志容易脱落,第二次捕获24只兔子,其中有标志的个体为12只,该种群的真实数量()A等于96B大于96C小于96D不能确定【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
42、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8=24:12,N=96只,但是由于标志容易脱落,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即该种群的真实数值小于96故选:C18假如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很大,那么,这一种群可能()A属于增长型B种群密度越来越大C刚迁入到适宜的环境D不足以做出判断【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
43、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解答】解:A、增长型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出生率很大,但死亡率不确定,A错误;B、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越来越大,而该种群的出生率很大,但死亡率不确定,B错误;C、一个种群刚迁入到适宜的环境,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该种群的出生率很大,但死亡率不确定,C错误;D、该种群的出生率很大,但死亡率不确定,因此不足以做出判断,D正确故选:D19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诱虫器和吸虫器的目的是促使小动物从土壤中出来B对于眼睛看不见的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实体镜来观察C本实验可采集多个样本进行观察D在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可采用标志
44、重捕法【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实验中的关键概念与知识:(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丰富度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3)土壤: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解答】解:A、使用诱虫器和吸虫器的目的是促使小动物从土壤中出
45、来,A正确;B、对于眼睛看不见的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实体镜来观察,B正确;C、本实验可采集多个样本进行观察,C正确;D、在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使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而标志重捕法只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D错误故选:D20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出现的青霉素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如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它细菌之间关系的是()A图,b表示青霉菌B图,a表示青霉菌C图,a表示青霉菌D图,b表示青霉菌【考点】种间关系【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素能够分泌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结果是青霉
46、素存活而勘察细菌死亡【解答】解: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A错误;B、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共生关系,B错误;C、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C正确;D、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故选:C21研究发现有机物X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为探究有机物X的作用部位,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含有有机物X的溶液、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以未经处理的幼苗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处理方式为()选项处理方式A在处同时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B切除,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C切除,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D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AABB
47、CCDD【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机物X的作用部位,实验原理是有机物X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因此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有机物X作用的部位,即部位和部位因变量是侧芽的发育情况【解答】解:A、在处同时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没有反应出自变量应该是有机物X作用的部位,即部位和部位,A错误;B、若切除,没法观察因变量,B错误;C、切除,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与对照组相比由2个自变量,C错误;D、一组在处,另一组在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D正确故选:D2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呈“J”型增长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用
48、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C在维持群落的稳定方面,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同等重要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解答】解:A、呈“J”型增长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B、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
49、种,杂草不是同种生物,B错误;C、在维持群落的稳定方面,互利共生和捕食关系同等重要,C正确;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各项:B2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是次生演替B经过一段时间,废弃农田总能通过演替形成灌木丛或树林C一般来说,温暖湿润地区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干冷地区D初生演替过程中首先起作用的生物往往是地衣【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
50、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答】解: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是次生演替,A正确;B、废弃农田比如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充足,或者农田本身就是由森林开垦而来的,可能经过长期的演替,恢复
51、到森林状态,而在一些缺水的地区,比如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萨好勒地区的农田,本身就是开垦草场而来的,再怎么恢复,也只能恢复到草原状态,还有可能退化成荒漠,B错误;C、一般来说,温暖湿润地区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干冷地区,C正确;D、初生演替过程中首先起作用的生物往往是地衣,D正确故选:B24不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不尽相同,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单细胞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C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做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内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考点】神经冲动
52、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单细胞动物
53、没有组织和系统结构,所以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属于多细胞生物,具有器官和系统,因而体内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B、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所以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正确;C、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所以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C正确;D、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内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D错误故选:D25某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当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会出现
54、“化学防御”,即苔草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降低旅鼠的繁殖力,以此来抵抗旅鼠的采食压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苔草化学防御时产生的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类似物B苔草与旅鼠的这种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化学防御通过影响旅鼠的出生率来降低旅鼠的种群密度D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
55、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据题干可知,苔草化学防御时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降低旅鼠的繁殖力,而促性腺激素能提高动物的繁殖能力,故不可能是促性腺激素类似物,A错误;B、苔草与旅鼠的这种关系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苔草会产生的这种化学物质可降低旅鼠的繁殖力,故说明化学防御通过影响旅鼠的出生率来降低旅鼠的种群密度,C正确;D、苔草产生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以此来抵抗旅鼠的采食压力,维持生态平衡;故该实例说
56、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故选:A26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光能和化学能2、植物无法吸收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要靠微生物分解3、负
57、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4、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废弃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在此过程中人们为了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而种植了大量的芦苇,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答】解:A、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A错误;B、植物无法吸收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要靠微生物分解,B错误;C、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往往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C错误;D、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
58、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正确故选:D27有关生物研究中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借助于显微镜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
59、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解答】解:A、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B、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但有些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卵要用样方法,B错误;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采用抽样检测法,计数需要借助于显微镜,C正确;D、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
60、计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故选:B28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粪便量”属于第二营养级中总能量的一部分B“摄入量”就是流入到该营养级的能量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D该生物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未被利用,其能量包含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的能量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生物同化量的能量中有60%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
61、传递效率为10%20%,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值分解者不属于营养级范畴,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仍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解答】解:A、由于摄入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同化量)+粪便量,所以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B、“摄入量”就是该营养级所吃食物中所包含的能量,B错误;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同化量的10%20%,不是摄入量,C错误;D、该生物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未被利用,其能量包含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D正确故选:D29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
6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
63、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解答】解: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故调查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A正确;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B正确;C、据该食物网可知,由橡树经兔到狼和鹰的食物链各有两条,由草本植物经兔到狼和鹰的食物链各有两条,
64、故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和第四2个营养级,C正确;D、在草本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食物链最短,鹰处的营养级别最低,消耗的草本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最少,故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0%20%=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D错误故选:D30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
65、考点】群落的演替;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的题目,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做出判断关键理论是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解: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种群密度最大的是d,但不一定营养级最低,如食物链:树虫鸟,虫的种群密度远远大于树,A错误;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则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顺序为abcd,B正确;C、若Y表示生物所含能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
66、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最少,a可能位于最高营养级,则可能有食物链dcba,但四个种群不一定构成食物链,C错误;D、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中a、b、c、d、e、f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e是传入神经,f是感受器(2)乙图是甲图中d(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
67、e处,则发生的情况是肌肉不收缩(无反应)(3)缩手反射时,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该信号物质从乙图中的A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神经冲动图乙的结构保证了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而不能反方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某药物Y能抑制图乙所示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则为了探究该药物的具体作用,请你写出一个研究课题名称:药物Y分解神经递质从而阻断突触的信号传递【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A表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
68、解答】解:(1)据图分析: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2)乙图是甲图中d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不能引起a收缩(3)缩手反射时,A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神经冲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4)某药物Y能抑制图乙所示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则为了探究该药物的具体作用,可以用药物Y分解神经递质从而阻断突触的信号传递为研究课题故答案为:(1)效应器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感受器(2)d 不收缩(无反应)(3)神经递质 (特
69、异性)受体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药物Y分解神经递质从而阻断突触的信号传递32“胃肠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发热等(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上述反射弧中,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轴突末梢)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70、会感知此变化,并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3)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有人提议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注射疫苗预防疾病的机理主要是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考点
7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体液免疫的流程是这样的:吞噬细胞先对抗原进行处理,使其暴露出抗原决定簇,然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然后进行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以及记
72、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解答】解:(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上述反射弧中,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轴突末梢)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此变化,并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2)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
73、热量大于散热量(3)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注射疫苗预防疾病的机理主要是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故答案为:(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 轴突(轴突末梢)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2)二 大于(3)体液 抗体和记忆细胞 防卫、监控和清除33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一)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
74、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3、4、5号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2号装置(三)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1)根据1号和3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2)根据1号和2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3)根据1和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考点】
75、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解答】解:(二)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的玉米幼苗弯向光源生长;图2中的玉米幼苗由于没有尖端,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不生长;图3中的玉米幼苗在黑暗中能直立生长;图4中的玉米幼苗尖端被锡箔小帽套住,不能感知单侧光,所以能直立生长;图5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玉米幼苗中央,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能直立生长;图6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玉米幼苗左侧,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
76、匀,所以向右弯曲生长(三)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对照原则因此:(1)根据1号和3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2)根据1号和2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3)根据1号和4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4)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故答案为:(二)3、4、5 2 (三)(1)1 3 (2)1 2 (3)1 4(4)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34如图
77、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5年的调查,其中除豚草是外来种以外,其它均为本地原产植物,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种名/年份12345豚草0.30.61.11.52.3狗尾巴109.286.85.5曼陀罗32.11.10.30.1龙葵320.400(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关键是要随机抽样,该调查中种群密度的计算办法是计算所有样方密度后,计算平均值(2)豚草作为外来种,依据表格判断豚草在刚进入新环境时能呈现“J”型增长,除了气候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的条件是食物空间充裕和没有天敌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从调查数据推
78、测,该草地10年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仅有豚草(其余三种草本植物消失)(3)该片闲散地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其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阳光;动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地【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由于豚草是植物,因此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有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数量,求平均值;从题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曼陀萝和灰绿藜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解答】解:(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同时要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2)豚草作为外来种,由于食物空间充裕和没有天敌等条件,豚草在刚进入新环境时能呈现“J”型增长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3)该片闲散地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其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阳光;动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地故答案为:(1)样方法;随机抽样;计算所有样方密度后,计算平均值(2)J 食物空间充裕和没有天敌 竞争 仅有豚草(其余三种草本植物消失)(3)群落 阳光 食物和栖息地2017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