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月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九单元第十九课看月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熟字组成的新词,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月全食过程中月相的变化和认识月食形成的原因。3、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科学,讲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朗读等多种能力。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和爸爸的话,从中了解什么叫月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初步知道月食形成的原因。课前准备:1、一份多媒体课件。2、三球仪及投影片。3、生字词卡片。4、录音带。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通过谈话导入新课。1、师语
2、: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看看他是谁?(借助多媒体,出现动画张衡:小朋友们好!还记得那个数星星的孩子吗?没想到我长大后真成了天文学家。今天我想考考大家,你们见过月食吗?想知道什么叫月食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月食吧!2、师板书:16 看月食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过渡:那么到底是谁在哪里看月食,看见什么了?请小朋友1、跟课文录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学情况。(多媒体出现生字词,进行正音。)三、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讲读第一、第二段1、自读课文一二段,。指名读第一段,你知道什么?2、女生读第二段,师问:奶奶是怎样认识
3、月食的?(个别读有关句子)3、妹妹相信奶奶的话吗?你怎么看出来的?能读出有点信又有点不信的语气吗?讲读课文第三至六段过渡:奶奶说的对不对呢?月食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三至六段。1、现在我们跟着妹妹一起到河边去看月食。(媒体出现又大又圆的月亮)这时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呢?默读第三段,哪句话写此时的月亮?找出来读读,指名读,齐读。(媒体出现“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谁能把月亮读得更圆更亮?看到这么美的月亮,妹妹怎么说的?找出句子读读。过渡:妹妹刚说完,月亮就怎么了?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2、(媒体出现课文第四段),自读第四段,小组讨论月食中月亮形状
4、发生了什么变化?个别读第四段,并结合课文中句子的描述月亮变化,句子中词语渐变。(请学生上台贴图板书演示月亮变化的形状)“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再读课文,(媒体演示月食中月亮形状的变化,文字与图同步出现,由学生讲述,教师操作。)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月亮变化快吗?指导朗读,由快慢。(一读认识形状变化,;二读从“慢慢地、接着、一会儿”等词语中知道月亮不是被一下子吞掉的,而是渐渐变化的。三读,连起来知道这就是月全食的现象。)3、指名读第五段,妹妹看到月亮没了,她怎么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来读读。月亮真的像奶奶说的那样让天狗吃了吗?爸爸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出示,自读,男生齐读。)爸爸告诉
5、我们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媒体出示爸爸说的话)指名读爸爸的有关话,红线划出“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再次指名读爸爸的话,学生上台借助三球仪演示。媒体演示月食过程,齐读爸爸的话,指导读出亲切教导的语气。4、媒体出示一段填空练习。(机动)转到了的中间,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学习第六段1、媒体出示第六段,默读课文第六段,奶奶和爸爸的话到底谁对?你怎么知道的?2、这一段也写了什么?媒体出示课文第六段,男生读第四段,女生读第六段,分组讨论,请学生说说月亮变化有什么不同。老师板演月亮变化的过程箭头,齐读第四第六段。3、对比填空练习(机动)月食
6、开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一般,接着,像,像,像,一会儿,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4、学生边读边看媒体演示月亮复原。齐读四六段。学习第七段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过渡:看了月食的经过,听了爸爸的话,妹妹明白了吗?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四、朗读全文。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7、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
8、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分角色朗读全文。师围绕板书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媒体出现张衡动画,问:小朋友,这回你知道什么叫月食了吧!希望你们从小刻苦学习,爱科学,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