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网上课堂: 1本讲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用英语发表的演说。 文体常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地点、及其享年,及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溯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作出评价,最后是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要求。 作为悼词也属于演讲词一类,归为议论文范畴,具有演讲词的特点。 掌握下列词语:纷
2、繁 芜杂 领域 肤浅 豁然开朗 意识 诽谤 诅咒 嫉恨 阅读重点: 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揣摩词语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 2.学习指导 掌握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概述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 第1自然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2自然段,论述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第二部分(37段),论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第一层(3、4、5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第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第5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它各个领域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第二层(6、7自然段),论述
3、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第6自然段,从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 第7自然段,概述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 第三部分(89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的悼念。 第8自然段,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9自然段,指出这是全文的结论。 文章主旨 这篇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学会揣摩语言 学习本课,要求在初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联系内部语境或外部环境,反复思考推求,领会其深层含义
4、,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语言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是隐性的,查工具书查不到,必须反复思考才能领会。学会揣摩语言,才能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水平。 揣摩语言主要靠积累,靠语感,靠反复思考。总的方法是联系语境。 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的中心、上下文、文章的思路相关的语句等)。 揣摩关键语句 联系外部语境揣摩关键语句。 例如,文中“这个人的逝世,对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中的“欧美”这个词,通过联系外部语境,重温世界近代史,可以知道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尚限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亚非
5、拉地区还处在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之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则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 联系内部语境揣摩关键语句 例如,文中有一段文字: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文中的“直接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
6、定经济发展阶段”是什麽意思呢?上一句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当然必须从事“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恩格斯只说,“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强调生产的必要性。我们知道除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就必须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又成为一个生产部门。要从事生产,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样就理解了“从而”二字隐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揣摩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些语句除表层意义外,还有深层含义。揣摩句子的深层含义,就是要思考,这句话里还有什么意思,等等。 例如,文中有一句: “这为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
7、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到。” 为什么会形成空白呢?不是有人说地球照样转吗?为什么“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而不是时间久了才能使人感觉到呢?前一句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马克思身后的空白。前面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达到的境界别人是达不到的。这个损失不但不可估量,而且无法弥补。历史唯物主义是承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马克思的贡献和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揣摩句子的感情色彩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揣摩其感情色彩,想想作者和人物是怀着什么心情表达这个意思的,就看出了感情色彩。揣摩语言的感情色
8、彩,一定要细腻,不宜粗枝大叶。 例如,文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一段文字: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是最崇高的评价。恩格斯跟马克思可谓旗鼓相当的战友,他这样评价马克思,可见对马克思非常敬重。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无法弥补的损失,全世界无产阶级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自己失去了共同奋斗几十年的战友,恩格斯是无比痛惜的。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证明在马克思最后的日子里,恩格斯等人时时刻刻守护着他的,但是没
9、有想到就在两分钟的间隙出现了意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既是避讳,也是遗容的描写,马克思死得异乎寻常的安详,几乎没有痛苦,这在哀痛之中又带一丝宽慰。所以,这段文字的感情色彩,粗略地说,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沉痛悼念之情,细致地说,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 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忽略看似平淡实则有深意或颇具匠心的地方。 如,文中的几个提法“历史科学”“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直接”、“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等,这些地方往往容易忽略,其实是值得揣摩的。 在揣摩语言中,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拿作者改前的原句来比较,也可以拿作者关于同一问题在其它文章中的论述来比较
10、,还可以通过假设来比较。例如,“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假设写成“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世”,或者“3月14日,马克思不幸停止了呼吸”,通过比较,不难揣摩原句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3.例题精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揣摩有关词句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的睡着了。 选出对上文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两分钟”是为了表达恩格斯仅仅离开了两分钟,却没有和生前的战友见上最后一面的痛苦、遗憾的心情。 B“安乐椅”一词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
11、,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C安静地“是对马克思逝世的姿态进行形象的描写,意在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D文中破折号兼有停顿与语意转折的作用。 解题:答案为“C”项 分析及解答: 这道题所考的知识点是揣摩语言。C项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它没有整体把握住文意,没有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去考虑。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文中形象性的描述,是作者一种痛苦心情的表露,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揭示和赞颂。(二)网上能力训练题1 能力训练部分 A基础性训练题 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 估量 芜杂 豁然 诅咒A ling w hu z zhuB ling w hu zuzhuC ling w
12、 hu zzhuD ling w hu zzhu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全对的一项( )a.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b. 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c. 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d. 它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A a拈连 b讳饰 c借喻 d明喻B a讳饰 b讳饰 c借喻 d暗喻C a拈连 b讳饰 c暗喻 d明喻D a讳饰 b讳饰 c暗喻 d暗喻 揣摩语言和语序,依次填入方框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对他表示、和,而我敢大胆地说:他有过许多敌
13、人,但有一个私敌。 A. 一起 悼念 尊敬 爱戴 未必 肯定 B. 无不 尊敬 爱戴 悼念 可能 未必 C. 全部 悼念 爱戴 尊敬 肯定 未必 本文感情充沛,内涵丰富。阅读下段文字,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完成各项填空。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上段中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连“三刻”也交代出来,是因为这是一个;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写马克思逝世,是因为;说马克思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着了”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马克思的逝世是的的的;整段话表
14、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之情。 B. 提高性训练 把握下面这个长句所表达的语意,回答问题。 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b)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 A“参加(a)”的宾语是 。 B“本身”指代什麽? 。C两个“参加”从不同角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试指出:“参加(a)”的角度是 ;“参加(b)”的角度是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 (1)把马克思的发现
15、与达尔文的发现相比较的用意是( )A 表明“发现”的时机一样B 表明“发现”的内容和形式一样C 表明马克思与达尔文一样伟大D 表明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联系内外语境揣摩“纷繁芜杂”一词 a 本义: b 比喻义: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提取比喻性的词语,联系语境揣摩其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简答在下面。 。 C.研究性习题“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句话原稿是“他有千百万追随者”。试说说修改搞比原稿好在哪里? 。2 能力训练题点拨与
16、解答 A. 基础性训练 A项 B项 B项 不寻常的历史时刻 马克思是思想家 从容 安详 毫无痛苦 沉痛悼念提高性训练题 A 事业 B 现代无产阶级 C 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伟大意义 马克思在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1)D项 (2)a杂草杂树生长茂盛 b形容马克思以前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解释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 (3)“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两个比喻性词语在这里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既贬斥了“先前的一切研究”的偏见和荒谬,更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C研究性习题 a. 修改稿用双重否定句式,语气增强了。强调了马克思在所有无产者心中的地位,无一例外,比原稿的一般陈述句更有力量。b. 将中性词“追随者”改为“革命战友”,感情色彩更强烈。c. “尊敬、爱戴和悼念”加大了句子中的内涵,真实反映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深厚感情。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