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 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4069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 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 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 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 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 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导思想现代地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课就是通过三代塞罕坝人持之以恒植树造林,将荒漠改造为林海的生态文明的范例,让学生在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地协调的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同时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色发展的这种精神也是最好的立德树人的范例,教学同时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

2、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教学内容分析地位:本章内容是对必修1和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总结,也是继续学习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整个高中地理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人地协调观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思想。编排:中图版教材内容编排为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国际合作几个框题,各框题是通过相关资料来说明。一个一个具体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但是感觉离生活实际远,案例生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处理:本课选取2017年中国生态文明的典范塞罕坝造林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塞罕坝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三个阶段的人地关系及环境变化,让学生在真实案例分析中认识环境问

3、题产生的原因,人地协调的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学生情况分析我所教班级为我校(普通中学)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知识基础:在必修1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内容,对分析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又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对于本课案例分析和主干内容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读图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障碍: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对地理热点关注不够,而且高一学生地理综合

4、思维薄弱,所以在综合分析案例并在分析中感受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会成为本课学习的障碍。所以本课教学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图文材料和阶梯式问题设计,帮学生化解学习障碍,顺利完成学习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手段、技术准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灵活调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区域自然地理特征。2.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塞罕坝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通过塞罕坝案例的学习,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协调是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4. 感受塞罕坝“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精神,指导未来学习生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

5、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区域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3. 认识人地协调是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难点:灵活调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导入观看感动中国塞罕坝团队的视频,引入本课主题。观看视频,对塞罕坝案例有感性认识,了解本课学习的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授一、塞罕坝的地理概况1、塞罕坝的位置出示塞罕坝的位置图,指导学生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结合区域位置描述的思路,结合地图,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完成问题1。问题1:结合图示,简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结合区域位置,认识该区自然地理特征。为后面学

6、习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2、塞罕坝的气候特征 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干湿状况图、塞罕坝地区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该地区气候特征。结合教师给出的图像和气候成因的分析思路,综合思考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完成问题2。问题2:结合下图和资料,简述塞罕坝的气候特征。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新授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一:辽金、清朝时期出示该时期文字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该阶段的人地关系。资料: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区域。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清康熙皇帝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畿、北控漠北,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地方,设置了皇家猎

7、苑“木兰围场”。阅读文字资料,了解该阶段塞罕坝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了解历史上塞罕坝地区的人地关系和地理环境阶段二:清末到建国初期出示该时期的文字资料,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资料: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到建国前后,坝上“平地松林”的“红松洼”只剩下“一棵松”,植被由“对面砍柴不见人”退化为对坡能看见野兔跑;耕地面临着“山地雨水扒,平地沙石压,靠河床两岸,顺着水坍塌”的严重威胁。河流由“清水河流一步过”变成了一百多米宽暴涨暴落的季节性河,气候由“每年有七十二场浇淋雨”变为水

8、旱风雹等八灾俱全;指导学生分析该阶段的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建国初塞罕坝地区资料中景观的形成机理,完成问题3。问题3:结合资料,分析建国初塞罕坝地区上述景观的形成机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该阶段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该区域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教师的指导,完善小组讨论的答案。指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培养地理综合思维。阶段三:1962年至今出示该时期塞罕坝地区三代人植树造林的资料。资料:为了改善塞罕坝生态,阻止沙地向南扩展,1962年,林业部在该地建起机械林场。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营

9、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指导学生分析该阶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归纳出森林的生态效益。结合所学,回答问题4、5问题4、经过上述的人类活动,说出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会有哪些变化?问题5、指出塞罕坝林区对华北地区的生态功能。指导学生对比阶段2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形成人地协调观念。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新授二、塞罕坝的变迁指导学生结合现阶段塞罕坝的森林优势,从旅游、风电、育

10、苗、林下经济等方面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结合所学,思考如何把塞罕坝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完成问题6。问题6:思考如何把塞罕坝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理解19大报告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归纳总结,现在的塞罕坝对区域带来的影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学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55年来塞罕坝变迁产生的积极影响,完成问题7。问题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55年来塞罕坝变迁产生的积极影响。小结 梳理学习思路,明确本课的主干知识和重要地理

11、思想。强调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水发展。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教学设计的特点一、 渗透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本课教学选取了塞罕坝变迁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分析塞罕坝近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及对环境的不同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也能受那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水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的鼓舞,指导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二、 抓住社会热点,选取真实学习情境,重组主干知识,突出综合性。本课教学就选取了2017年获得“地球卫士奖”和2018年获得“感动中国团队”的塞罕坝三代人植树造林改天换地的这一社

12、会热点案例,串联了高中地理必修1、2中地理环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发生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等多个课标点。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突出社会信息的灌输以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突出学习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内部的综合和跨学科史地政间的综合)。三、 采用“问题链”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本课设计了层层递进的7个问题,用这样的一组有中心(人地协调)、有序列(按时间发展顺序)、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链来进行教学,使得这个课堂结构清晰、进展有序。这样的设计从内容上看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思考问题,理清思路,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条思维递进的阶梯,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