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选修一考前复习知识结构二(原创) 山东省东阿一中历史组张士勇第四单元 北宋王安石变法一、变法的历史背景1宋代统治者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地主广占土地,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同时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比较尖锐。【 功臣宿将任意兼并土地,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由于财政收入锐减,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2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削弱,并出现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
2、1)宋初强化皇权的措施:集中军权,使统兵权与调兵权相互牵制,并且军队经常换防;集中行政权,削弱宰相的权力。(宰相、参知政事、三司的关系)(2)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低下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由于冗官、冗兵,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同时每年还要送大量银两和布帛给辽夏,产生冗费。这样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3庆历新政的实施,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新政内容:改革文官循资升迁的办法,规定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应举着重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4宋神宗即位后
3、,起用王安石于1069年主持变法。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的措施、内容、作用及局限 目的:为了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略水利工程广为修建,既保证了灌溉,又能防洪抗灾;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货物充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局面。方田均税法略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略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免役法略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有利于社
4、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市易法略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2强兵之法措施、内容、作用 目的: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措施内容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略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设置军器监略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保马法略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精简军队略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3取士之法(1
5、)目的:为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2)内容: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整顿太学。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三、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四点:(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吸取的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
6、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四、变法的历史作用 (1)变法的进步意义: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库存储备充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也增强了北宋的国力,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政治军事实力,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在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7、。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二、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
8、,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三、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积极作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
9、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四、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变法侧重点在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不在改善农民的处境,所以农民的负担仍然沉重。五、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1对历史上的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
10、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2从历史上的改革中,我们得到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单元内容小结11世纪,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严峻的边患危机,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劣局面。在这种严峻的形
11、势之下,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范仲淹主持了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但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新政昙花一现,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对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王安石接过了革新的大旗,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庆历新政是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而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变法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总方针,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有或大或小的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
12、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一)历史背景(1)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世
13、界土地的三分之一,通过地产的收入,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向教皇称臣纳贡。思想文化领域,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以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反对封建神权统治“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爆发、高涨、影响)(3)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二)欧洲宗教改革的概况1兴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历史原因: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
14、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立志改革;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2)爆发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序幕。(3)主要内容系统阐发宗教改革主张的文章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惟一合法的权力,世俗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4)改革影响冲击天主教会统治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
15、众的反封建斗争,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译德文圣经,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2扩展(1)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发表基督教原理,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内容: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教会要按圣经传播上帝的旨意。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就能够与上帝直接联系,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思想核心是“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
16、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影响: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2)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 内容:(概括归纳为几个要点)亨利八世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交纳岁贡,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司法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召开教会、任命教职、审查教规的权力
17、;同时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下令封闭并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结果:使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三)影响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简明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
18、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1)相同之处:都否定罗马天主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认为圣经是人们信仰的的神圣权威,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不需要教会的中介。都主张简化宗教仪式。(2)不同之处:加尔文的基本思想比马丁路德更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说。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第六单元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历史背景1必要性:(1)内忧。奥
19、斯曼帝国与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造成埃及国力衰弱,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2)外患。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埃及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2可能性:(1)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既奴役了埃及人民,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对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2)埃及人民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3)穆罕默德阿里在第三次开罗起义后,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马木路克在实际上是怎样统治埃及的?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怎样评价?(见第1课资料)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上:(1)改革土地制度:没收不向政府
20、纳税的包税人土地,取消了包税人的免税地并歼灭了马木路克的残余;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削弱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正式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影响:阿里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2)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工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大量出口,赚取大量外汇,提高农业效益,为其他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工业: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建立民族工业;从
21、西欧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作用: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商业: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埃及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开罗等城市的商业日趋兴旺,亚历山大再度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人民生活提高。 影响:埃及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并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全国人口出现较快增长。2政治体制方面:确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作用: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3文化教育
22、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创办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讲学选派青年去欧洲留学;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作用:大大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从而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4军事方面: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作用: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和军队的战斗力,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三、对外扩张 在扩张中改革走向失败1原因:由于改革的推行,埃及的国力日益增强。2主要经过:对外扩张前后30年,在战争性质上可分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811183
2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即采用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先后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占领苏丹、入侵希腊。 (2)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两次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 第一次:取得战争胜利,并于1833年签订和约,建立大帝国。(掌握内容及其影响) 第二次:在英、俄、普、奥等欧洲列强的干涉下,阿里的扩张及改革最终失败。 (掌握1838年英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条约内容、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的敕令内容)(3)结果:通过扩张曾经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并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但在英国等国的干涉下失败,在英国等欧洲列强经济入
24、侵下,埃及民族经济迅速垮台,改革最终失败了。四、改革失败原因(1)由于封建统治自身的弊端;(2)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3)连年的对外战争,赋役、劳役和兵役繁重,加重了人民负担和;(4)欧洲列强的侵略与干涉。5改革的意义(1)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2)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历史进程。(3)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4)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5)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
25、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异同点。相似之处:(1)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2)目的:都是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3)性质:都是封建性的改革。 (4)内容: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5)结果:最终都走向了失败。(6)影响:建立了近代企业,客观上都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近代化的开端。不同点:(1)阿里改革涉及到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2)阿里改革是有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3)阿里改革的成效更为明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