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A卷基础夯实1.“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地方实施“推恩令”B实行三省六部制C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3.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据此可知
2、,苏轼(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C.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D.与王安石的立场根本对立4.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B.C.D.5.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实行契丹族原有官制,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仿行唐朝官制;西夏的中央机构有两套官称,一套是汉式,一套是本民族称谓。这表明()A.汉族文明具有影响力B.游牧民族开始建立政权C.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建制D.民族战争十分频繁6.“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A.辽B.金C.宋D.元7.元
3、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8.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便于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
4、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9.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A.从分裂走向统一B.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D.藩镇割据与经济重心南移10.“他们(蒙古人)还能保持自身的特点,因为游牧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在语言、习惯和法律方面与其臣民相分离。”元朝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政策是()A.行省制度B.驿站制度C.宣政院制度D.“四等人制”11.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己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
5、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1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3.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中心在西汉, 唐代时以陕西为多,东汉时以河南最多。此外,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宋元以后,重灾区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的江浙一带。这反映了()A.政治动荡易引发自然灾害B.自然灾害制约了
6、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C.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变动D.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5.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据此可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16.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
7、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日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日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练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17.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早期影响较大的一部书,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这说明当时()A.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B.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C.活字印刷技术迅速推广D.彩色套印技术已经成熟18.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 )A.契丹文字B.女真文字C
8、.西夏文字D.八思巴字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92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领土扩大,“东至于海幅员万里”。境内人民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奚等族人民。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官 (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南)和北面官(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照“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金熙宗继位后进行改制。1135年,熙宗仿辽、宋官制, 兼采唐制,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地方既
9、有依辽、宋旧制设立的路、府、州、县,也有在女真族所在各地设置的猛安谋克,猛安比照州,谋克比照县。1138年,设立砰史台,监督百官以强化皇权;颁布封国制度,强调贵族大臣封王媛只是荣誉勋爵,并不拥有封地, 以削弱分裂势力。根据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考辽宋之法,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熙宗改制显示出女真社会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金朝加强统治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对金朝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虞云国细说宋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制的主要内容。综合材料一、二,归纳材料中辽金政治制度的共同影
10、响。20.宋朝的中枢决策系统,是以皇帝为中心构成的;而其机构设置,在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 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 中外管库,悉隶三司。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宋神宗)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的设置,废除了以往设在宫域之外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将朝堂东侧的中书门下政事堂辟为新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大体上依照当时对于唐代前期官制的理解,赋予中书、门下、尚书以各自的职权:“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运作程序
11、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力。此后,具有了实际职能的三省与仍掌军政的枢密院“谓之朝廷”, 成为“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令之地也”。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特点。(2)比较材料一、二,简要评述“元丰改制”。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为此北宋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C项正确。D项是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排除。A项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应排除。B项是隋唐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排除。2.答
12、案:D解析: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D选项正确;A、B、C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3.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可以体现出其借评说商鞅变法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B项。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论,其着重点在于“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是在否定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而不是肯定其历史作用,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苏轼只是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其评价并不全面,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和苏轼都属于地主阶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二人的政治立场对立,排除D
13、项。4.答案:C解析:北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夏长期并存,C图反映了这时代特点,故选C项。5.答案:A解析:辽和西夏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建制中都有汉文化的因素,如南面官、汉式官称,这是统治汉族人民或加强与汉族人民交往的需求的体现,说明汉族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A项正确。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猛安、谋克”可知是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族的制度,故选B项。7.答案:A解析:材料“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体现的是行省制下的权力较大,但是有一定的分权,A选项符合题意;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军机处的设
14、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排除。8.答案:C解析: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传达行政命令,故A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地方行政管理,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故选C。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9.答案:B解析:辽、宋、夏、金属于不同民族建立的并立政权,故当时的主要社会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以及民族交融。故选B项。10.答案:D解析: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统治制度,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的制度,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南宋对外贸易港口制瓷业发达,说明海外贸易剌激沿海
15、瓷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沿海瓷器生产状况,没有涉及沿海与内陆瓷器生产状况对比、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瓷器贸易与其他商品对比的信息,A、B、D三项错误。12.答案:B解析:材料中宋朝的“开放的城市设计”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从一个侧面证明宋朝的“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时空上的突破,而不单是时间上的突破,故A项错误;宋朝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而非不管,故C项错误;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原有“市”的管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故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宋元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16、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因此自然灾害多发区随之发生了转移,故C项正确。14.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普通人通过从事日常活动来践行儒家理念,都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甚至能成为圣人,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项正确。16.答案:A解析:材料中“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表明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表明
17、受欢迎,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句式整齐,语言精练”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17.答案:B解析: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故A项“开始”不对。材料中“版块达十三万”说明大藏经是采用雕版印刷不是活字印刷,故C项错误。彩色套印技术此时不成熟,由此排除D项。从材料中“版块达十三万”可知大藏经是采用雕版印刷,从唐朝到北宋,雕版印刷技术水平提高,故选B项。18.答案:D解析:契丹、女真和西夏文字都是模仿汉字字形创造的文字,由此排除A、B、C项。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
18、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故D项正确。19.答案:(1)主要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制。(2)主要内容: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上,女真族的旧制纳入路、府、州、县体系中;设御史台强化皇权;封国制度荣誉化,封王不拥有封地;制定并统一全国法律。共同影响:适应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北方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解析:20.答案:(1)特点: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理民(行)政、军政和财政,各自行使独立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形同虚设,尚书省的兵部、户部等职权严重削弱;机构设置重叠,出现了“名实不符”的现象。(2)评述:中枢运行机制从“二府三司”转变为“三省一院”,机构精简,冗官减少;三司职能转归尚书省,三省取代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行政机构,机构与职能名实相符;枢密院改制后与三省继续“对掌大政”,表明宋神宗对政权制衡的高度关注,皇权更加集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