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睢宁县文华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第一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3633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睢宁县文华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第一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睢宁县文华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第一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睢宁县文华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第一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睢宁县文华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第一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六国论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背诵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的句子。二、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三、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知识链接与巩固】1、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

2、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写作背景 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又造成兵力渐趋衰落,

3、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多胜少,只好割地赔款以求和。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题解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4、”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4、知识积累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到哪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5、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朱德同志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现为三苏博物馆)的题词“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自读导学】一、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赂秦( ) 六国互丧( ) 率( )赂秦耶( ) 小则获邑(

6、)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无厌( ) 草芥( ) 下咽(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洎牧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当与秦相较( ) 或未易量( ) 悲夫(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日削月割( ) 苟以天下之大( )二、通读课文第1、2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解释: 翻译: 【总结】一、 通假字二、 古今异义字(词)三、 词类活用四、 特殊句式【总结反思】 -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