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大同市同煤一中联盟校2020届高三生物2月网上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青蒿素能有效杀死疟原虫(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其主要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疟原虫是寄生在宿主红细胞中的真核生物B. 疟原虫通过胞吞方式获取食物体现了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C.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疟原虫丢失胞浆威胁细胞生存D. 疟原虫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
2、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疟原虫吞噬食物的过程为: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膜发生变化,向内凹陷,内侧形成外被蛋白,然后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内,该过程中存在细胞膜形态的变化,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详解】A、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即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真核生物,A正确;B、疟原虫通过胞吞方式获取食物体现了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胞浆丢失则会威胁到疟原虫的生存,C正确;D、疟原虫细胞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D错误。故选D。2.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
3、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对照实验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B. 据实验结果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C. 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叶绿体内的NADPH的合成速率增加D. 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了的浓度可能会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当植物缺镁时叶片发黄,光合作用下降。【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X,实验组缺乏无机盐X,对照组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A正确;B、将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
4、根据现象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B正确;C、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反应下降,叶绿体内NADPH的合成速率下降,C错误;D、植物吸收无机盐具有选择性,当植物吸收水大于吸收某种元素时,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种无机盐离子浓度可能会增加,D正确。故选C。3.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A. 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B. 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C. 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D.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答
5、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纵坐标的相对值先增加后降低,结合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NA的复制及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等分析各个选项,据此答题。【详解】A、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先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然后三碳化合物还原生成有机物,所以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A正确;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逐渐增强;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又逐渐
6、减少,B正确;C、将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会逐渐增加,不会减少,C错误;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故选C。4.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并产生了一些人们原来没有预料到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然状态下的凤梨开花结果时期参差不齐,可利用乙烯利促进其果实的发育,做到有计划上市B. 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C.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成的无子西瓜与多倍体育种培育成的无子西瓜都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D.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种子萌发等,可利用赤霉素溶液
7、处理大麦使之产生更多的-淀粉酶【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等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发育,A错误;B、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B正确;C、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成的无子西瓜属于不可遗传变异,而多倍体育种培育成的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D、赤霉素能促进
8、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但是不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B。5.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丙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竞争B. 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种群的 K 值影响不大C. t3 之后,乙种群数量将呈“J”型増长D. t 1 t 2 之间,乙、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有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种群乙和丙为竞争关系,t0t1两种群数量都增长,此时竞争最弱,t1t2两种群竞争力相当,相互抑制,t3t4乙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越来越多,丙种群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详解】A、由题
9、图可知,种群乙和丙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为竞争关系,A正确;B、种群的K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天敌的加入会降低种群的K值,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环境会提高K值,B错误;C、由于存在环境阻力,t3后乙种群数量以S型曲线增长,C错误;D、t1t2乙、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A。6.已知某种鸟(2N=40)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三种基因控制,分别用A+、A、a表示,且A+对A为显性。研究人员做如下两组实验:实验亲本子代1灰红色(甲)蓝色(乙)2灰红色1蓝色1巧克力色2蓝色(丙)蓝色(丁)3蓝色:1巧克力色下列有关分析错误是A. 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其遗传遵循
10、基因的分离定律B. A基因控制的羽毛颜色为蓝色,亲本甲的基因型为ZA+W或ZA+ZaC. 该种鸟体内某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最多含4个染色体组,40条染色体D. 让实验2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其后代中雌鸟蓝色巧克力色=31【答案】C【解析】【分析】鸟的性别决方式是ZW型,其中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详解】A、该种鸟羽毛颜色的遗传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B、分析实验2亲本都是蓝色子代中出现了巧克力色,说明巧克力对于蓝色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1亲本是灰红色和蓝色,子代中灰红色占
11、2/4,说明灰红色针对蓝色是显性,根据题干中A+对A为显性,说明A+控制的是灰红色,A控制的是蓝色,a控制的是巧克力色。亲本甲是灰红色,后代出现了蓝色和巧克力色,所以亲本甲的基因型是ZA+W或ZA+Za,而乙基因型是ZAZa或ZAW,B正确;C、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体细胞的两倍,该鸟有40条染色体,所以最多时有80条,4个染色体组,C错误;D、组2中亲本是ZAZa和ZAW,子代中的蓝色雄鸟有1/2ZAZA,1/2ZAZa,蓝色雌鸟是ZAW,随机交配后,后代中雌鸟蓝色和巧克力色为31,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
12、及表格数据判断各种表现型的相应的基因型在利用分离定律进行计算。7.图1表示光合作用部分代谢过程,图中A、B、M、N表示某种物质。图2表示在25环境中,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1中可知类囊体腔中的H+通过_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当H+通过B时可以催化_合成,因此结构B除了用作运输H+的载体外,同时还具有_(某种酶)活性。(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40环境中培养后,能否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_。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_。(3)叶绿素b/叶绿素a值可作为
13、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验证该结论,预期结果是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ATP (3). ATP合成酶 (4). 不能 (5). 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 (6). 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解析】【分析】光补偿点是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由于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不同,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不同,所以不能判断不同温度下光补偿点的大小关系。在光合色素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度代表色素的含量。【详解】(1)H+在类
14、囊体腔中合成,运输到叶绿体基质是顺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H+参与暗反应,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催化ATP的合成,因此B是ATP合成酶。(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入40环境中培养后,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不能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快。(3)叶绿素b/叶绿素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叶绿素a的值,由于色素含量不同在滤纸条上形成的色素带宽度不同,所以预期结果是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
15、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的。【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相关问题,旨在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8.某种植物花色的控制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植物花色的控制过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均为紫花,则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产生的F1中紫花白花=5:7,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的雄配子或雌配子存在不育现象;若将F1白花个体
16、中的杂合子进行自由交配,则F2中紫色植株出现的概率为_。(3)请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以现有三种纯合白花品种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确定基因A/a和基因B/b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_;预期结果及结论:_。【答案】 (1).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AABB (3). AB (4). 1/8 (5). 将三种纯合白花品种两两相互交配得到F1,从F1中选出紫花植株进行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6). 若F2中紫花:白花=1:1,则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F2中紫花:白花=5:7,则基因A/a和
17、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分离定律研究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研究是两对或者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2.分析题图: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A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控制前体物质合成白色物质,基因B通过控制酶B的合成来控制白色物质合成紫色物质。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紫色(A_B_),其他情况下均表现为白色(A_bb、aa B_、aabb
18、)。【详解】(1)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可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一紫花植株A_B_与aabb进行测交后代均为紫花A_B_,则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后代中出现9:3:3:1的比例或者其变形的结果,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产生的F1中紫花A_B_:白花=5:7,即9:7的变形,紫花的比例显著降低,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
19、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存在不育现象;导致后代紫花中AABB、AABb、AaBB和AaBb不存在;若将F1白花个体中的杂合子(2Aabb、2aaBb)进行自由交配,则产生的配子为1/4Ab、1/4aB、1/2ab,则F2中紫色植株出现的概率为1/41/41/41/4=1/8。(3)根据题意,确定基因A/a和基因B/b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思路:将三种纯合白花品种两两相互交配得到F1,从F1中选出紫花植株进行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从F1中选出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为AAbb(白花)、aaBB(白花
20、)、2AaBb(紫花),即后代比例为紫花:白花=1:1;若基因A/a和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存在不育现象,故F1中紫花AaBb自交后代为5紫花:7白花。【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的实质和常见的分离比,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常见的9:3:3:1的比例及其变形的结果,能够利用该比例分析解决问题,掌握验证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的方法是解决第(3)问的关键。9.打破昼夜节律会提高肠道中某些微生物数量。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利用正常小鼠(N3+)和N3基因敲
21、除小鼠(N3-)进行了相关研究。(1)用高脂肪食物饲喂小鼠10周后,测量小鼠体脂含量百分比及N3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1、图2。给、组小鼠饲喂抗生素的目的是_。小鼠小肠上皮细胞中N3基因表达N3蛋白,推测N3蛋白能够_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储存。综合分析图1、图2结果推测_。(2)Rev蛋白是N3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科学家检测了24h内(0-12h有光、12h-24h黑暗)正常小鼠与无菌小鼠N3基因和Rev基因表达水平的节律变化,结果如图3。基于大量实验研究,绘制出肠道微生物影响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图,如图4。根据图3结果分析,Rev蛋白_N3基因的表达。结合图4分析,肠道微生物作为_被免疫细胞
22、识别,并呈递给_淋巴细胞,促使该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IL-22。IL-22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_结合,激活STAT3,从而_,进而使N3基因的表达增加。(3)打破昼夜节律(如熬夜)还可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如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请从胰岛素生理作用的角度解释其分泌增加引发肥胖的原因_。【答案】 (1). 去除小鼠肠道微生物 (2). 促进肠道微生物 (3). 通过促进N3基因表达(出N3蛋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和储存,进而影响小鼠脂肪代谢 (4). 抑制 (5). 抗原 (6). T (7). 受体 (8). 抑制Rev基因表达 (9). 胰岛素促进血糖被细胞摄入,转化成为脂肪【解析】【
23、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敲除N3基因,饲养条件(是否无菌),因变量是小鼠体脂含量百分比及N3基因表达量;根据图1、2分析,敲除N3基因的小鼠的体脂含量百分比在两种条件下都下降,且下降后的百分比相似;正常小鼠在无菌条件下的体脂含量百分比及N3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给、组是无菌条件饲养,因此给小鼠饲喂抗生素的目的是去除小鼠肠道微生物;N3基因在小鼠小肠上皮细胞中选择性表达N3蛋白,说明N3蛋白能够促进肠道微生物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储存。综合分析图1、图2结果,推测通过促进N3基因表达(出N3蛋白),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和储存,进而影响小鼠
24、脂肪代谢。(2)根据图3曲线图分析可知,Rev蛋白抑制N3基因的表达。根据图4分析,肠道微生物作为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促使该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IL-22,IL-22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STAT3,从而抑制Rev基因表达,进而使N3基因的表达增加。(3)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被细胞摄入,并转化成为脂肪,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引起肥胖。【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根据柱状图和对照性原则等判断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10.下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图乙中的和分别表示人工湿地上行池中养殖鲤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丙表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
25、群落内的能量流动简图。请分析回答问题:(1)湿地植物属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上行池与下行池中的湿地植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 (2)图乙中,在_点时,鲤鱼的数量达到 K 值。生态学上调查鲤鱼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_。 (3)图丙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 (4)流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丙中统计的外,还有_中能量,按图丙所示能量计算,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5)部分湿地植物可分泌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吸引鸟类捕食害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_有作用。【答案】 (1). 生产者 (2). 水平 (3). c (4). 标志重捕法 (5). D、
26、C (6). 污水有机物 (7). 18% (8).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分析图乙:和分别表示鲤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鲤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分析图丙: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详解】(1)湿地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
27、,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即上行池与下行池中的湿地植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图乙中,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鲤鱼的数量达到K值。鲤鱼体积较大,运动范围广,所以生态学上调查鲤鱼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3)图丙中,属于消费者的是D、C,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4)流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总能量除了图丙中统计的外,还有污水有机物中能量,按图丙所示能量计算,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7105/(1.5106)=18%。(5)部分湿地植物可分泌一类特殊的化合物,吸引鸟类捕食害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作用。【
28、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功能及实例;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有研究者拟从中药渣肥堆的样本中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硏制提供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的原因是_。(2)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该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其中_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3)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进行选择培养,其目的是_。(4若将纤维素分解菌内的酶提取出来
29、,进行固定,一般不采用_法,原因是_。(5)经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3株,分别命名为Z-1、Z-2和Z-3。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得3种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生的透明圈直径结果如下表。菌标编码菌码直径(d)cm透明圈直径(D)cmZ-1343543Z-2183486Z-3215488要使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_进行鏊别。透明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的量和_有关。你认为表中最适合用于制备纤维素酶制剂的菌株是_。(填菌株编码)【答案】 (1). 中药渣富含纤维素 (2). 葡萄糖苷 (3). 增加目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4). 包埋 (5). 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
30、埋材料中漏出来 (6). 刚果红 (7). 酶的活性 (8). Z-2【解析】【分析】要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该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酶的鉴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由于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渣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而中药渣富含纤维素,所以可以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葡萄糖苷酶酶能将纤维二糖分
31、解成葡萄糖。(3)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选择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4)纤维素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所以一般不采用包埋法。(5)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被分解后,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表分析可知,Z2菌株的直径最小,但此时的纤维素酶作用的透明圈的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故活性最高。【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原理,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答题。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电影我不是药神引起人们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关注,CM
32、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中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与来自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bl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能促进骨髓细胞内mTOR蛋白过度表达从而引起白血病。抗mTOR单克隆抗体可抑制mTOR蛋白的作用而治疗CML。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用_对小鼠进行注射,一段时间后从小鼠脾脏提取出B淋巴细胞;他们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小鼠骨髓瘤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原因是_。(2)使用_(生物的方法)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诱导融合后,置于选择培养基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并经过_培养和抗体检测,多次筛选后获得的细胞具有的特点是 _,将这些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内培养,在_中可提
33、取得到抗mTOR单克隆抗体。(3)抗mTOR单克隆抗体在治疗CML上,具有的特点是_。【答案】 (1). mTOR(蛋白) (2). 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3). 灭活的(仙台)病毒 (4). 克隆化 (5). 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单一性抗体 (6). 腹水 (7).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2.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无菌、
34、无毒环境;营养;温度和pH ;气体环境:95%空气+5%CO2。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人工诱导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终通过培养杂交瘤细胞获得单克隆抗体。【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该题是制备抗mTOR单克隆抗体,因此应该将mTOR(蛋白)作为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小鼠脾脏提取出相应的B淋巴细胞;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更新培养液,是为了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2)可使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需要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过多次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单一性抗体;将筛选到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内培养,在腹水中可提取得到抗mTOR单克隆抗体。(3)抗mTOR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的优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相关知识点,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和条件,弄清楚诱导细胞融合适的手段,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