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名称城市空间结构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设计者课时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因此在城市空间结构这节课的内容中教材首先安排城市区位分析这一基本知识,依次介绍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形成理论奠定了基础。而要学好本部分内容,就需要学生对城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由于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对城市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典型性,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所熟悉的城市为案例,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促使
2、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好知识,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标中,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节的基本目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3、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二、学习者特征分析(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动机水平、归因类型、学习风格) 虽然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城市区位分析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区位”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从学生熟悉的城市入手,运用小组讨论,探究分析的方式,来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学习目标1 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因素2 知道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3通过
4、案例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区位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联想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乌兰浩特市的城市景观图,猜猜是哪一个城市?2.展示课件:有关乡村的风景照片。3.设问:通过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对比,说出他们的区别?4.过渡衔接:我们都知道,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山脉,河流的自然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接下来看城市与自然地理区位的关系。1.学生根据
5、提示内容分析思考?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精神。讲授新课自然地理区位和人文地理区位1出示学习目标,给3分种学生自主预习 2.依次展示课件: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与地形的关系;长江及各支流与城市的关系;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4案例分析海口市的自然地理区位5展示课件:中国矿业城市分布图、中国的铁路枢纽城市分布图、京杭运河的图6.展示课件:有关嘉峪关、拉萨的图片。有关城市的宗教进行连线。7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2.小组选派代表对所分析内容进行总结。3. 学生根据
6、各小组的分析,再结合课本28页的阅读材料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将讨论结果进行交流。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3.培养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4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课堂拓展1.展示课件: 武汉城市分布图。设问: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其进行区位分析。2.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1.学生根据要求分析并交流 2.学生用2分钟时间谈本节课的收获。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提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城市,对其进行区位
7、分析。 学生搜集资料(文字、图片),集思广益,各尽其才,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报告。既注重小组合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才能。板书设计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1 地形2 气候3 河流(二) 城市的社会经济地理区位1 资源2 交通3 政治4 军事5 宗教六、教学反馈与评价设计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案例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教师除了要用好教材中的“案例”,也要自选一些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