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大林模式”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关于以上两者论述错误的是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 “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3、某书中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
2、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B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改变了农业优先发展的状况,实行工业优先发展。4、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
3、民生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5、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6、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
4、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7、下列有关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B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D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8、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英国圈地运动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BCD9、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
5、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D推行义务交售制10、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11、“(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A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实施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C斯大林体制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巨大成效12、1929年,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写道,“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对此“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A国内工业化建设正在推行B农业经济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C农民对这一转变充满期许D农庄的集约化经营显著提高生产力1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14、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15、某班举行一场了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涅日夫改革16、1922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
8、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17、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1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
9、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适应于世界各国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C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D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19、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20
10、、有一段时间,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以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以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是A沙俄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21、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D工业生产22、下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D中
11、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2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4、在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如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
12、。这反映了当时苏共()A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C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D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性25、某学者指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26、“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A罗斯福新政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政策
13、27、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C斯大林模式不可能推动苏联的现代化建设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28、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D杜绝城乡人口的
14、流动2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30、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
15、农业。”材料论及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五、()31、 选做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16、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拒绝“通常的”工业化道路?(6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
17、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以你所学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9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谈新政材料二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材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杂志(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
18、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2分)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全集33卷材料三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
19、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2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2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2分)(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
20、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2分)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4分)(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2分)34、(20分)消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
2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材料三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4分)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
22、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6分)35、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
23、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
24、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36、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
25、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
26、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
27、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4分)(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0分)37、(14分)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
28、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以后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很多有识之士称赞和看好“中国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特点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
29、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化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增长模式以依靠技术进步、
30、加强管理,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材料三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不同点。(3分)(2)根据材
31、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5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6分)38、(26分)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材料二:商
32、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6分)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
33、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2)差距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甘落后,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从1840到1919年,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那些方案,(4分)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4分)材料四: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以英国
34、为例加以说明。(6分)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2分)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
35、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材料三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
36、理材料四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21世纪教育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三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分)(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6分)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分)40、(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37、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分)(2)请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3)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2
38、分)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41、(20分)近几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主观题中,表格型材料题发展尤为迅速。这类试题特点是:外观简明,隐含信息量大,它能够以表格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较直观的折射出历史的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1)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科技革命的名称、主要标志和新工业部门的变化。(6分)材料二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
39、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年份项目1913192819321937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你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排名表的背后反映了苏联经济存在什么结构性的问题?(2分)材料三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材料四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4029724(3)材料三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
40、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6分)(4)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提示:从公有制经济成分及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归纳。)(4分)42、(25分)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
41、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6分)材料三: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
42、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2)根据材料三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材料四: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3、(6分)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分)43、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斯大林指出:两年半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增长,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普遍”叫嚣苏维埃国家“必定灭亡”、“必定崩溃”。反而现在,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群众陷入贫困当此之时,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吴恩远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
44、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欣欣向荣”景象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种景象背后潜在的问题。(6分)(2)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现代化的萌动”。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萌动”出现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萌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8分)44、阅读下
45、列材料:(24分)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 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本世纪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出版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
46、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效率。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程,1999年出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古典
47、”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归纳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2分)(2)材料中的“结构性矛盾”在“20世纪给美国为首的国家带来强烈的影响”是什么?(2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4分)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2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4分)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各有哪些主要表现?(4分)(4)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对你有何启示?(4分)4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
48、料一 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但是,张培刚先生后来反思认为: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1960年代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间,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有人认为,罗斯福受凯恩斯的影响
49、,罗斯福甚至和凯恩斯讨论过;也有人认为凯恩斯是受新政的影响,因为新政在先。材料三 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从过去五十年来看,历次的危机,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自然想到应让政府来拯救危机,而且都是简单地用政府扩大开支的办法刺激总需求。好像是有一定效果,实际它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后遗症。因为你过度开支,产生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实际是永远无法还清的,以至于经济潜力完全被透支了上述材料摘编自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张培刚先生对苏
50、联模式的反思?(12分)(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计划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发展方法方面的异同点?(4分)(3)你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点?(9分)46、(16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51、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4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47、(26分)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英国崛起的原因。(6分)(2)在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曾面临过哪些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是如何应对的?(8
52、分)(3)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请简述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指出其弊端。(6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30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6分)4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
53、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材料三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材料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
54、,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2010年第24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6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4分)(3)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6分)49、(18分)工资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合理的工资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六个工人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收入的总数和百
55、分比家庭工资总数子女工资(子女数)子女占家庭工资比(%)家庭盈亏除去子女工资后家庭盈亏296.20366.12418.10657.80678.33720.5286.10(1)160.55(2)257.60(2)41.36(1)34.95(1)91.56(1)29.043.8561.66.25.112.6-13.72+15.67+76.78+56.85-29.23+110.08-99.82-144.89-180.82+15.49-64.18+18.52平均84.0119.7+36.07-75.95据丁同力、周世述: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1931年)整理材料二高速度工业化所采取的形式是猛烈压缩工
56、人和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原始积累”,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但是,除了得到大规模外援的情况外,任何加速积累,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者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才能实现。不论这种现象是在哪一种社会里出现,情况总是这样。这完全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材料三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购买更多的产品。”材料四 50年代 “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 “菜篮
57、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请回答:(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和民间组织为禁止或减少使用童工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佳。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2分)(2)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结合材料二,分析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解释,简要说明理由。(4分)(4)依据材料四,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职工工资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经济背景。(6分)5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
58、颁布的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 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为耕作为目的之约定支 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 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 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影响分析两个土地法的不同之处。(8分)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
59、该 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 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 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材料三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看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导致了种种社会弊病和丑恶现象:劳动条件 差,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一方面,占最广大人口的工人 阶级的贫困化,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生
60、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支付能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另一方面,社会矛盾 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稳定局面。-摘编自历史教学(3)根据材料三,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 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11分)六、简答题()51、(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美国和苏联
61、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分)(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试卷答案1.【解析】试题分析:ABC三项都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共同点的表述,A项是背景上
62、的共同点,B项是经济手段上的共同点,C项是内容上的共同点,都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题意,中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是“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通过“斯大林模式”,大约在1937年完成的,不符合题中所述两者的共同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化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
63、政策。由题干中的“国有化”和“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这一政策要求实行国有制和余粮收集制,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正确答案为A项。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材料明确说了斯大林体制体现了直接过渡的原则;B项正确,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手段;D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也并非是优先发展农业,而是均衡发展。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俄
64、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4.【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即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AC对材料理解片面;D错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表明了当时苏联缺少发展工业的资金,而联系斯大
65、林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可知当时重点发展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即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发展工业化,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发展的特点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 B 项。A 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D两项时间不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特点。 7.【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包括促进
66、苏联经济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保障等,但是却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苏联农民的积极性,故本题表述不正确的是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8.【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圈地运动使小农与土地分离,在农村形成资本主义的农场、牧场,在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开始了工业化;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分散的小农组织成生产合作社,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农村建集体农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打破小农的局限性。而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确立了小农土地私有制,故选B。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圈地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67、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农业集体化9.【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点。关键信息:1933年8月14日、为了工业化、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本题主要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依据时间信息,采用排除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在30年代前,而义务交售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ABD项都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都不符合题意;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C项正确。考点:
68、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五年计划10.【解析】试题分析:从二人的身份和立场可以判断二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苏维埃的利益,二人的区别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上说话,后者是为了维护工人和红军的利益,故选D。A项错误,二者都看到了粮食收购危机,但是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同;B项错误,政治危机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二者都是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利益。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11.【解析】试题分析:“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是指20世纪30年代,当时苏联执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所
69、以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出现在“斯大林模式”之前,D项与材料没有联系。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12.【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全盘集体化的措施,它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纳入集体农庄体系中。但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不足供应国内需求。1929年,当时国内工业化建设正在推行。故本题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全盘集体化、工业化建设13.【解析】试题分析:A与当时国情不符,而且“完全”这一程度副词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与内容,C也可排除;D说法错误,
70、因为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发展经济,这与题干中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精神是不同的。斯大林这句话的精神是快速实现工业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实现这一精神,此后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B是吻合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4.【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是抓住材料中的“民国十七年春”即1928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题干信息可知农场经理要求共同耕种土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1
71、5.【解析】试题分析:从题中正方的观点“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可知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积极作用;反方的观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弊端),这是辩证看待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即选B项。ACD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到体现。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1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化建设积累和提供大量资金,所以答案选D,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由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实际需要但却未能贯彻下去,所以A
72、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农业集体化运动17.【解析】试题分析:1952年是斯大林逝世的前一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这些数据不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排除A;工业化早已完成,排除B;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排除C;因此选D。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引起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梦”、“发展中的事业”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
73、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符合题意。而A、B两项说法错误。从题干的意思可以看出,D项未涉及到,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19.【解析】试题分析:“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是指斯大林时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有助于缓和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选C.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0.【解析】试题分析:提取信息:题中关于各种商品价格的史实体现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
74、济管理体制,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1932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改组为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另设轻工业、木材工业和森林工业等人民委员部。到1941年,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增至25个。各人民委员部的职权是:制定或审批、检查生产、财务和基建计划;组织材料和技术供应;产品的推销和调拨;任命厂长、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等。各人民委员部重大业务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属于人民委员。国家通过下达繁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控制和管理企业。管理经济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杠杆。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所需生产基金由国家拨给,所得利润基本上悉数上缴,亏损由国家补偿。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制。
75、企业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拨给,所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1.【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渔”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环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2.【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表,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差距呈扩大的趋势,结合选项,ACD不是根本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苏联仍然实行农业集体化,但中国
76、进行改革开放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农业集体化23.【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说明当时苏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结合时间不难判断出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政策2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结合“1952年10月”是斯大林执政苏联时期,排除A;
77、题干中只是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某些问题而已,说明了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并不是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因此B不合题意,而C符合题意;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所以正确答案为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25.【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俄国这样的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故选B。A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是无情的方式进行的;C项错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新经济政策逐渐的被废除了;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斯大林体制的评价的问题,与赫
78、鲁晓夫的改革无关。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评价。26.【解析】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罗斯福新政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当时是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7.【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它的关键问题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
79、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主要强调了斯大林模式没有能够与苏联国情相结合,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内战基本结束后,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不但没有因非常时期结束而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因此A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合题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结合苏联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此B符合题意;C与史实不符,所以错误;D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对。所以正确答案为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8.【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
80、别是重工业生产,故选A项。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与镇压反革命无关;CD项错误,都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29.【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的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史实正确但要得出后面的结论尚显不足,而且这些结论与史实也不相符。只有C项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活字印刷术;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城市的布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
81、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农业的发展。30.【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俄罗斯的这一做法重点强调发展重工业,同时通过榨取农业的方式获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故选D。A项并未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 B项实行固定的粮食说代替余粮征集制,榨取农业的内容无法看出;C项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1.【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一和二中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都积极主张发展本国的工业,渴望迅速实现工业化。“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指的是资本
82、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以来所走的工业化模式,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到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走的是渐进的逐步实现全面工业化的道路,需要的时间要长。第二问,苏维埃政权拒绝“通常的”工业化道路,力求快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结合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分析,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所以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需要强大的国防保护苏联。(2)第一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的设想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就是要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从材料中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又主张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第二问不
83、同之处在于苏联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国计划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协调发展。第三问的分析要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的关系入手,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没有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重工业会后劲不足;而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也不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国防也会没有保障。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2.【解析】试题分析:
84、(1)根据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中可以概括出指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实际上问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缺陷。结合所学即可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即可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三“.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即可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
85、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全面性认识33.【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时间等信息“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可知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胡佛反危机措施机和罗斯福新政有关。注意图片失业率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分析原因注意分别回答上升(19291933)和下降(19331937)的原因。(2)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和“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回答作用。再分析出列宁的新探索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注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3)结合图片时间“20世纪30年代”,分析该时期两国经济模式,苏联
86、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水利工程兴建的影响应从对农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方面作答。(4)分析材料,注意关键信息“保护自由竞争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进行总体调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再提炼出关键词: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福利。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实施“新政”;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4.【
87、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概括管仲的主张,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铁器牛耕刚刚兴起以及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管仲在齐国为相,力图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出处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可知,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时代背景,从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世界市场(殖民扩张的开展,世界市场的扩大)等方面回答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3)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回答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国际:“冷战”的时代背景
88、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4)根据材料中“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等信息,可知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结合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的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回答,再结合“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回答。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35.【解析】试
89、题分析:(1)苏俄成立初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分析,应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2)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然后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面临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国防实力分析。(3)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回答,斯大林上台执政后
90、,开展工业化建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结合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回答,实际上是回答斯大林体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苏联实行国家调控经济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罗斯福新政,其影响是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第三小问,结合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回答。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6.【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
91、金”以及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首先提取材料观点,材料三“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四“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行论证。注意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37.【解析】试题分析: 第(1)问,解题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以从材料中的“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19
92、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经济总量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总结概括得出即可。第(3)问,意义的回答可以从“中国模式”对中国、对世界等方面,由局部到政体、层层递进归纳即可;认识可以如下思考:首先,无论哪一种经济模式都本国国情的产物;其次,无论哪一种经济模式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93、最后,无论哪一种经济模式都是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模式,无好坏优劣之分。注意要从横向、纵向的角度,运用文明史观进行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8.【解析】试题分析:(1)“1750-1850年”,这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对于这一时段“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可从当时的经济因素、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成果等角度思考,综合材料一、二中的有用信息并稍作概括即可。(2)从1840到1919年,中国人学西方经历了由器
94、物(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变化历程,具体方案与实践活动,可从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救国方案、无产阶级早期的思想引进等方面简单罗列即可,但要把方案与实践对应准确。(3)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指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道路,可从开始的行业、资金积累、工业化历程等角度简要回答。结合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简要情况进行说明。材料四中的信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已经直接点明了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环境及影
95、响、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及实践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与殖民争夺;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39.【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17501850”,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考查阅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信息的归纳的可以从两国交往的目的以及礼单的内容两个方面归纳即可,结合两
96、国的实际情况、外交政策及时代背景进行归纳说明即可。第(3)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第一小问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可知“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第二小问联系英国的两次工业革命可知都是从从轻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如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业轻工业领域开始,1840年前后随着机器制造业建立完成。1870年前后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起来,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第三小问联系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纳出崭新的发展模式
97、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的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特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40.【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滴(2)问,解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回答:短期内
98、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第(3)问,本问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后来者居上”超越苏联,联系课本,1958年的具体史实,党发动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说明党领导人的思想出现偏差,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切合实际,“左”倾错误的表现。第(4)问,第一小问,回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举措即可,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二小问,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作答。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
99、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成果及历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信息。从A点和B点所表示的时间段可以很快地判断A点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工业部门是:交通运输业等,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点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的主要标志是:电能、内燃机等的利用。新工业部门是:近代汽车工业、电信产业、石化工业
100、、电力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主要通过图表数据等信息考查苏联的工业建设的成就。从图表可以得出的直接信息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逐步上升,到1937年苏联已是世界工业强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3)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之后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原因主要包括: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101、,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4)本小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由图中的主要数据信息可以可以看出,我国已经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了发展。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标志和新兴部门;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及其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0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42.【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二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描述,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回答即可。(2)1793年英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世界上殖民霸权国家,而中国依旧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朝贡贸易;另外从礼单内容不同说明中英两国所处的经济阶段的差别,根据我们所学得出答案。(3)根据题干“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说明在当时恶劣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斯大林只能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根据所
103、学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得出答案。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工业化之路。43.【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考查斯大林模式知识点,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第一小问应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实际查的斯大林的模式的弊端,回答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即可。(2)关键信息: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
104、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第一小问考查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原因,依据时间信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归纳;第三小问同样依据时间论处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分析,但应是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如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现代化4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指的是工业
105、革命时的指导思想。弊端由材料中的“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可以概括。第(2)问“结构性矛盾”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20世纪初固有矛盾指的是2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30年代罗斯福新政修正“古典”模式。克林顿时期即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修正“古典”模式。第(3)问苏联模式的弊端结合材料概括总结即可。中国对苏联模式的修正时改革开放,把具体措施列举即可。第(4)问归纳概括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即要市场又要政府干预,应适当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
106、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45.【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有用信息“官僚主义”、“激励机制”,说明张培刚先生的反思集中在两个方面:苏联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和如何进行机制奖励,并且要从体制上简要分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激励机制的缺失等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归纳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和凯尔斯主义出现的不同点,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苏联依靠行政手段而排斥市场活动;美国强化政府干预而未放弃市场经济。(3)首先从材料三中归纳出核心观点,即凯尔斯主义的实行将会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灾难,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达自己的主张,即赞成还是反
107、对,然后结合所学内容寻找相关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如果赞成则主要列举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如果反对则主要列举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6.【解析】试题分析:(1)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会损害部
108、分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抨击。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益”等角度答题。例如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等。(3)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的调整要与时俱进。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内容和影响。47.【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
109、学史实可以从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政治前提: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外政策: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生产关系: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等方面加以概括。(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结合时代和环境加以归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问题;二战后:苏联强大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问题。第二问应对可以分别概括:20世纪30年代:实行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实行“冷战”政策。(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政治格局:美苏争霸;客观原因:西方“和平演变”;主要原因:戈尔巴乔犬改革归纳即可。(4)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决策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0、,改革开放;全球化: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交流方式:平等交流,和平崛起等概括即可。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影响。48.【解析】试题分析:(1)目的: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其目的有“增进公共福利”、“提高收入”;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为1935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可以得知罗斯福新政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
111、会秩序”;而这都做到了,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影响:由于要求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可知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建立“福利国家”,可知此举为它们提供了借鉴。(2)差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而且比较项是两者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所以从材料二中的“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和材料三中的“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可知其主要差异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上,所以答案自然可以得出。因素:题目也限定了条件,即“体制因素”,这当然应该从二者的经济体制角度考虑,所以结合所学不难得出结论: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
112、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3)成就: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四来概括,所以从材料四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得出结论。原因: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依据上述有关美国和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情况可以得出我们借鉴他国经验的原因;依据多学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应该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关注及政策以及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有关。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113、”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的成就及其原因。 49.【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表格数据说明子女工资在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子女的工资收入对于维持家庭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20世纪30年代童工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2)材料二中文字说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形下推行工业化建设往往以牺牲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水平为代价,由此可以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的原因,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此举的双重作用,即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长远看不利于经济发展。(3)首先明确材料三中的观点是增加工人工资提供工人的消费水平更
114、能推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此持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均可,结合史实加以论证即可。(4)从材料四中能够总结出改革开放后工资水平的变化表现在由单一的工资发展为项目种类多(工资项目多样化);出现了绩效工资,社会保障不断全;结合所学可直接归纳出其变化的时代背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50.【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 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为耕作为目的之约定支 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土地法规定.
115、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 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即可从内容、影响分析两个土地法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以保证社会 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可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其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 (3)根据材料三“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阶级矛盾尖锐.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矛盾 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即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教材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政策即可说明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考点: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二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51.(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缺乏正确的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