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 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 集权政治加强C.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 社会变革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百家争鸣”本质上是社会变革转型的反映,故选D;AC不属于本质,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集权政治,
2、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上反映”,联系所学“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理论分析解答。2.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介绍。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A. 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B. 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C. 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论语、史记、三字经中都对孔子进行了介绍,有些较
3、真实,有些则较夸张,故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答案为C选项。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说真实再现孔子,A选项排除。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叫准确概括孔子的特征,B选项排除。三则材料对孔子的描述都有不同,没有达成共识,D选项排除。3.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A. “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B. 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 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采,疆域广阔文明
4、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夷的阐释,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型,排除。4.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有三代之风。”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A. 独尊儒术B. 抑制相权C. 解除边患D. 削弱封国【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太学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作诗乐”也反映了儒家礼乐,故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独尊儒术,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制相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解除边患无关,
5、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削弱封国的措施,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
6、,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重用儒生为官,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察举制度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察举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无法体现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标题内容节录衣服冠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言语步趋“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读书写字“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杂细事宜“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
7、之事,不可为”A. 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 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 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 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等信息可知,这是提倡儿童要有合理的方式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C选项错误,童蒙须知是儿童启蒙读物,并未体现官方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D选项错误,童蒙须知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并非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
8、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A. 知行合一B. 致良知C. 人悦易从D. 随材适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人的所得所悟依据各人的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故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应是随材适性,故D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指依据王阳明随材适性的施教原则达成的结果,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使人各求本性”“则因
9、方设教”结合所学阳明心学即可得出答案。8.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 传承了陆王心学精髓【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9.一位西方思想家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的,在他看来,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
10、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这一认识反映了这位西方思想家A. 觉醒自我价值B. 强调绝对权威C. 批判宗教迷信D. 尊崇理性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神“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具有人文精神,重视人类的自身价值,A项正确;材料中否认神的不朽,可知其反对绝对权威,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批判迷信,C项错误;材料中重视人的利益,并没有推崇独立思考的理性,D项错误。10.“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
11、“它”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B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运动,C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D错误。11.“在文艺复兴时期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
12、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A. 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B. 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C. 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D. 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答案】B【解析】【详解】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 A错误。材料“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的说法体现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选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文主义,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用人性对抗神性,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等,但尚未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排除D。12.马
13、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A. 主张因信称义B. 否定教皇权威C. 反对禁欲主义D. 强调王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
14、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
15、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14.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
16、明A. 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B. 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C. 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D. 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反映出了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强调“公众舆论”,故C正确;A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B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排除;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继承,故排除D项;15.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
17、觞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D.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结合“18世纪”可知这种情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从而推动启蒙运动的深入,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滥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与“18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B;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故选C。16.宋代及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A. 造纸术的发明B. 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C. 指南针的应
18、用D.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代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因此改变了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的状况,D选项符合题意。造纸术与材料中的印刷术信息不符,A选项排除。活字印刷术主要是在北宋以后出现的,“得到广泛应用”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B选项排除。指南针主要用在航海,与材料不符,D选项排除。17.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赵孟瓶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材料强调的画作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 富有生活气味,以形写神C.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D. 表现
19、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两者都强调绘画不求形似而强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不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错误;材料注重表达画作的神韵意趣而不是富有生活气味,故B错误;材料“不求形似”可知绘画追求的不是写实,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正体现了这一点。18.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
20、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 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B. 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C. 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地图可见唐代诗人主要分布于关中一带,这与当时政治经济重心分布有关,而宋代政治重心分别在开封和杭州,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此宋代词人分布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由此可见地域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的形成,选项B正确;材料中民族融合并不明显,选项A排除;材料仅仅是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的分布情况简介,无法由此推断两个朝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优劣,选项C排除;宋代词人的分布区域既受到政治重心的影响,也受到经济重心的影响,不能得出文化重
21、心南移结论,选项D排除。19.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A.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B. 闻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C. 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D. 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统一的科学体系”、“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准确的预测”等信息可知,与此相关的科学家是牛顿,其力学体系概括 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故选D;AC属于爱因斯坦的成就,故排除。与微观世
22、界的发展演变相关的主要是量子力学,排除B项。20.“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旧的,而且要求人类对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行再思考。更具体地说,它要求西方人抛弃那些得到最广泛把握和赞同的旧观念。”此处的“它”指的是A. 爱因斯坦相对论B. 牛顿的经典力学C. 普朗克的量子论D. 达尔文的进化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本身,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它用起源论代替创造论,用物种可变论代替物种不变论,实现了科学摆脱神学的意识形态革命,这才是达尔文进化论革命的真正意义。因此D选项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经典力学和普朗克的量子论都未引发对人
23、类本身的在思考,也并非完全抛弃旧观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如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B. 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C. 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D.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从进程图来看,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历时时间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更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故B正确;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显示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集中在铁路、钢铁和纺织行业,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看不出重工业发展疲软,故A错误;图示中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中最显著的发明,这些发明与动力革命密切相关,都极大地提高
24、了生产力,故C错误;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故D错误。故选B。22.“该书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该书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该书的作者最有可能是A. 严复B. 魏源C. 康有为D. 梁启超【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B正确;严复、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启蒙思想家,不符合材料“开辟”,故ACD错误。23.下表是不同学者对康有为的认识观点出处“
25、(康有为)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测览两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冯自由:革命逸史康有为自己向香港中国邮报编辑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著作。”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 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B. 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C. 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D. 主要得益于西方传教上的熏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广学会是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中国创立
26、的,根据材料,康有为对于广学会出版的报刊是期期不落,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中虽然提到要废除封建专制,但在政治上并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体现其局限性,故选择A选项;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提出维新思想归功于传教士的著作,表明康有为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故排除B选项;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是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选项;根据材料,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除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之外,也受到了传统儒学的影响,不可能主要得益于西方传教,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维新思想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读懂材料、找准关键词。24.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
27、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A. 警醒国民变革图强B. 抨击列强弱肉强食C. 宣传科学开启民智D. 倡导革命救亡图存【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联系严复的思想是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了中国人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改变弱国被人宰割的状况,即警醒国民变革图强,故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出BCD内容,排除。【点睛】考查维新思想,
28、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25.“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材料中“新知识分子”倡导的运动是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具有绝对性,为了宣传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D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即不触动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引进和学习西方科技,故A错误;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但并没有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康有为主张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
29、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故B错误;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没有涉及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6.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B. 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C. 人
30、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D. 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答案】C【解析】【详解】“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表明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故C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西方科学理论问题,故 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和马克思主义,故BD不符合题意。27.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A. 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 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 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31、【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中所述“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时髦名词”“共同选择”等信息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控制松弛,但与材料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时也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28.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现代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A. 前瞻性B. 民族性
32、C. 彻底性D. 空想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前瞻性,A选项正确;民生主义不涉及民族问题,B选项排除;平均地权未能彻底实行,C选项排除;材料与空想性无关,D选项排除。29.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战术思想。这里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指A.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 城市中心暴动理论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满
33、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结合所学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史实可知这里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指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故A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说明毛泽东否定了城市中心暴动理论,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发表于1940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表于1949年,故D项错误。30.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
34、企业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正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年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详
35、解】31.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 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 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 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 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选项排除。核爆炸与航天无关,A选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的结论,D选项排除。3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 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 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C. 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
36、育D. 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结合所学可知这部法律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系统;C选项错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才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通过法律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但并不等于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3.“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37、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艺术作品中彰显着激情、梦想、幻境的交织,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宏伟画面。”下列作品符合这一风格的是A. 巴黎圣母院B. 人间喜剧C. 战争与和平D. 等待戈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正确;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故BC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作品,故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34.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
38、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
39、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材料
40、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答案】(1)态度: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2)事件:洋务运动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原因:洋务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实践:戊戌变法(4)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要结合国情不可照搬。特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技术;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可知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从“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可知其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2)从材料二中的“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
41、的自强运动”,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洋务运动;从“限于物质方面”,可知其态度为中体西用。(3)从“19世纪末”,可知洋务运动失败;从“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开展了戊戌变法。(4)从材料中的“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知他认为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要结合国情不可照搬。根据所学,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35.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的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原来贵族子孙可自于
42、宗族宗子吃宗饭,今则无功劳便不能享有任何权利。毫无疑问,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而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分户
43、令”的重大意义。【答案】(1)举措:推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历史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打击瓦解旧的宗族制度;推动庶民个体小家庭的出现。(2)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役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原来贵族子孙可自于宗族宗子吃宗饭,今则无功劳便不能享有任何权利。”可知为推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
44、机会崛起。”结合所学从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打击瓦解旧的宗族制度;推动庶民个体小家庭的出现回答。(2)根据材料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而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并结合所学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役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来回答。36.明治维新的成功,促成了日本国家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改革,也可说是一次革命。日本在野的社会精英夺取了政权,然后从上而下,主导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组。这一剧烈的
45、改革,却是牺牲不大改革的对象德川政权则已衰败,无法抵抗新兴势力夺取政权。然而,如此大事,参与者必须有强烈的志愿,方可冒险犯难,投身其中。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 明治时代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积累了与列强谈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筹码。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富国强兵”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美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从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实现了“强国”的梦想。【日】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牺牲不大”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全面推
46、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简评这一政策。【答案】(1)原因:在野社会精英(或倒幕派)夺得政权;德川政权的衰败;参与者的意愿强烈。(2)表现: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改革军制。简评:增强综合国力,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民族独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解析】【详解】(1)依据“改革的对象德川政权则已衰败,无法抵抗新兴势力夺取政权”可以得出德川政权的衰败;依据“日本在野的社会精英夺取了政权”可以得出在野的社会精英(或倒幕派)夺得政权;依据“参与者必须有强烈的志愿,方可冒险犯难,投身其中”可以得出参与者的意愿强烈。(2)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美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并结合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可以得出思想上:文明开化;依据“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并结合明治维新的举措可以得出: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改革军制。第二小问“简评”,可以从增强综合国力、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民族独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等层面,逐条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