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602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1. (2014届山东省淄博市教学质量抽测) “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革命说法正确的是() A推翻满人政权,建立汉人专制政权 B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C强调排满革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 D主张反清复明,恢复汉人一统江山【解析】据材料“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推知反满,从“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

2、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知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A项建立专制政权同孙主张不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是反满而非反对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满并非复明,而是要建立五族共和,而非汉人一统江山,故D项错误。【答案】C2.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期末统一考试)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

3、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答案】C3. (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期末考试)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解决的是民族独立的问题,“创立民国”解决的政治民主共和的问

4、题,“平均地权”解决的是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对劳动者的关注和关心,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答案】D4.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教学质量检测)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解析】材料始终围绕“民生”来阐述,主要讲述了地方政府怎样解决地方公共需求问题,要把革命后增长的地价等收入统归政府,用于地方建设,这

5、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故D项正确;A项没有涉及地方自主权,故A项错误;B项没有涉及土地分配问题,故B项错误;C项涉及到社会福利,题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完善,故C项错误。【答案】D5.(2014湖南常德期末考试)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相结合,并

6、没有全盘西化,故A、B项错误;D项中“完美结合”的说法不妥,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西政治的结合,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可见钱穆认为孙中山不仅吸取外国政治的优点,而且进一步发展,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故C项正确。【答案】C6.(2014届广东省惠州市第三次调研考试)右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A

7、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解析】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光复汉室”,虽然反对满族压迫,但是不能平等对待满族,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反映出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A项正确;革命派利用朱元璋反元事迹来激发民众的反满情绪,制造社会舆论,两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与材料突出的反对满族压迫不能等同,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只实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7.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调研测试)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

8、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B民族主义者 C亲共产主义者 D三民主义者【解析】“民主主义者”是指采用民主方法治理国家,与材料中宣言的要点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保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符合民族主义,故B项正确;“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说明孙中山不主张实

9、行共产主义,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与题干1923年时间不符,应该是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B8. (2014届河南省信阳市第二次调研考试)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A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B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C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解析】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

10、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B、D项错误;“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可见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动员广大工农民众,故C项正确。【答案】C9. (2014届广东省汕头市教学质量监测)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解析】1925年,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比较好,故D项错误;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可见反帝是明确的,结合时间,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

11、故A项正确;而材料说的是对外的,故B项错误,因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是对内的;也不是要实现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答案】A10.(201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次质检)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点是()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真正自由与独立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解析】“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

12、通过“发扬国民之能力”,实现“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故B项正确;A项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不会依靠工农革命,材料没有涉及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故C、D项错误。【答案】B11.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五校第一次模拟考试)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考点】毛泽东思想【解析】从题干

13、中看,这一思想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萌芽阶段,谈不上完善,故A项错误;武装斗争并不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方式,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看到了民主组织、武装斗争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与苏俄的革命道路的选择有很大不同,体现了在革命道路上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并没有强调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期末调研考试)下列歌词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历史的是()A“工友农友真英雄,走上雄伟的井冈山”B“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C“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 D“建设的时候跟着

14、毛主席,加速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即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这样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B、C项与红军长征有关,D项与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都与题意不符,故B、C、D项错误。【答案】A13. (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教学质量期中考试)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

15、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A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B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解析】据题干“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突出的是毛泽东产生这种思想的依据,更侧重考主观原因,因而A项正确。而B、C、D项都是客观上的因素,故不选。【答案】A14. (2014届河南省洛阳市统一考试)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

16、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解析】从材料“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可以反映出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故C项正确;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是秋收起义之后,故A、D项错误;材料只是显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并没有表明农民是检

17、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故B项错误。【答案】C15.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调研测试)毛泽东曾写道:“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因此,全世界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基本地不外乎这三种:(甲)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乙)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丙)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以上内容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解析】材料中的“过渡的形式”是指处于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第三种形态的社会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故A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政治报告,是

18、中国共产党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纲领性文件,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实行怎样管理方式问题,不符合题干意思,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组成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16.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第一次适应性测试)19图10斜线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在这一局势下召开了()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析】从图10斜线部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基本上解放全中国,说明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故D项正确;A、B、C项时期中共统辖区范围没有那么广,故A、B、C项

19、错误。【答案】D17. (2014届山东省济宁市阶段性检测)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考点】毛泽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

20、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故C项正确,B、D项错误。 【答案】C18. (2014届山东省济南市教学质量调研考试)1979年1月,邓小平头像第二次登上时代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主要是因为()A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B邓小平结束了“文革”乱局C邓小平成为中国国家元首D邓小平一手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邓小平的重要贡献就是领导了改革开放,而且1978底年改革开放提出与题干时间相符,故A项正确;B项文革结束时间是1976年,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

21、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D项错误。【答案】A19. (2014届湖南省怀化市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姓“资”姓“社”问题和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邓小平“南巡”主要是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B邓小平“南巡”为

22、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C邓公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部分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如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一步突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故A项错误,C项正确;邓小平“南巡”是为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突破口,故B项错误;1992年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23、目标后,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故D 项错误。【答案】C20. (201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雄设小康社会”【解析】社会主义本质是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规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正确。A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说法。C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

24、说法。D是2000年提出的。【答案】B21. (2014届广东省六校第二次联考)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解析】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不正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B不正确;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南方谈话内容,故正确;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是1980年,而南方谈话是1992年,故不正确。【答案】C22. (2014届福建省福

25、州市期末质量检测)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考点】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967年8月”“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而且是美苏核争锋,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

26、,故C项错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分别是在1964 、1967年,冲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因此美国有此忧虑,故D项正确。【答案】D23. (2014届湖北省稳派联合调研考试)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解析】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运动,要求各条战线加快发展速度,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冲击。B、C、D与史实不符。【答案】A24

27、. (2014届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调研测试)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解析】抓住题干时间信息19571966年是解题的关键,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是1995年,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故B、C、D项错误。【答案】A25.(2014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

28、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解析】据所学可知,学生比重降低不等于绝对数量降低,因此不能反应学科地位的大幅变化,故A项错误;由于这一阶段中国的发展目标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教育为经济服务,受政治影响,故出现题干中所述变化是合理的,故B项正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于57年提出,故C项错误;而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经过十年努力之

29、后于1965年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B26. (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期末检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据材料信息“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可见是强调科技、教育的作用,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正确;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提

30、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是指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与题干中时间“1995年”不符,故B、C项错误。【答案】D27. (2014年湖南省永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是()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指的是1977年文革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开始整顿教育,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是1977年恢复

31、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择C项正确;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于新中国初期,故A项不正确;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是在文革期间,故B项不正确;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1994年开始实施,在时间上俱与题干不符,故D项不正确。【答案】C28.(2014年福建省宁德市单科质量检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32、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中华革命党宣言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孙中山全集(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4分)(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6分)【

33、解析】(1)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三民主义内涵,再结合材料可以得出答案(2)本题要结合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史实来解答,由于袁世凯专制独裁导致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故出现材料的主张。(3)结合所给材料可知考查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据此可以回答第一小问;影响即是新三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理由: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2分。若答“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亦可)(2)原因: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政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4分。若答“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给2分。答“袁世凯称帝或复辟帝制”不给分)(3)认识:争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2分。若照抄

34、材料“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的给1分)影响:有助于三民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促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4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每点2分)29.(2014届四川省广元市第一次高考适应性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35、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材料二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

36、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4分)(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37、。(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解析】(1)共同:从材料一中提取关键信息:“国有贤良之士众”、“亲贤臣”、“必选贤而后治”都体现了任用贤臣。条件:思考的角度是思想和政治,则考虑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和主流道德体系,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相关内容。(2)“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体现了阶级分析法。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把人物置于特定阶级中去评价,不利于得出全面、客观的认识。(3)设想:依据教材可知康有为为维新变法的

38、代表人物,材料所述即是其维新思想。原因:从经济、政治、社会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等多角度作答。(4)观点:孙中山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材料所述为其主要的革命思想,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作以叙述和概括。不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目的,即两人就中国的政体的设想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答案】(1)共同: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4分)(2)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3)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

39、立的政治体制。(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4)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30.(201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1年5月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在1941年9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首先严厉批评了长期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在1942年2月毛泽

40、东做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会议和报告中,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同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开始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材料二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指出,在伟大的胜利面前,党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滋长。同时,由于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这样,有一些共产党员将可能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牢固地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防止骄傲自

41、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的反对突出个人的6条措施:(1)不给党的领导祝寿。(2)不送礼。(3)少敬酒。(4)少拍掌。(5)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6)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材料三 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

42、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以上材料均从党建网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你列举相关史实,指出党内长期以来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表现以及危害。(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这次会议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规定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8分)(3)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得出什么认识?(9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虽然前者表现为妥协、倒退、保守,后者表现为激进、冒险,但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脱离中国国情,给革命造成李严重损失。如国共第一次合

43、作时期或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2)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回答。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3)根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注意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是关于民主革

44、命时期党的建设,材料三是关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国情,不断努力提高执政能力,致力于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党的作风建设;根据材料三“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等信息,可以得出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改革开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意义。【答案】(1)表现及危害: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后期的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8分)(2)历史:在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之机,在全党做了思想的

45、充分准备,让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思想高度的团结统一,对于抗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现实:在今天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分)(3)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党的作风建设,将反腐倡廉始终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这是深化改革,在市场经济发展面前必须要走的关键步骤,否则阻碍国家社会发展。抓好作风建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31.(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期末检测)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46、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

47、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

48、现实意义。(5分)(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2分)(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3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2分)【解析】(1)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的主张。后来在新三民主义中进一步提出“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再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二信息“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

49、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概括经济主张。(3)结合所学知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再根据材料三信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分析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伟人都致力于追求国家富强,关注民生,希望实现一个公平公正的理想社会等。【答案】(1)理论:平均地权。(1分)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2分)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2分)(2)主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2分)(3

50、)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分)变化: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2分)(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32.(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期末练习)中国史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商朝祖先)、后稷(周朝祖先)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材料二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

51、,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材料三 历史研究于1954年2月创刊,到1966年5月停刊。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历史研究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年6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

52、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1967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召开学术会议;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摘编自宋德金: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前者史家”与“近世史家”史学研究的不同点。(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历史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11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

53、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1)司马迁的史学观点是“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坚持天命观。司马迁的史学观点是与董仲舒神化王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相呼应的。(2)“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关注全体国民;“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以后三个阶段,分析政治对历史研究创办发展、遭遇挫折到焕发生机过程的影响,从而说明学术领域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局势(或国情)是密切相

54、关的。【答案】(1)观点:司马迁坚持天命观。(1分)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2分)(2)不同:前者史家关注著名人物事迹,近世史家关注全体国民;前者史家注重记事,近世史家注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前者史家为王朝服务,近世史家注重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4分)(3)解读: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历史研究创办并得到发展,促进了学术交流;(3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历史研究停刊、复刊,史学研究受到严重干扰(3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及中外交流的增强,历史研究焕发了生机,取得

55、了显著成绩。(3分)历史研究经历了创办发展、遭遇挫折到焕发生机的过程,说明了学术领域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局势(或国情)是密切相关的。(2分)33.(2014年广东省佛山市教学质量检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类别或者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本土文学农业、工业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篇数151394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

56、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12分)(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4分)【解析】(1)此时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可以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本地文学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看出。分析其时代背景,即归纳19491958年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包括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苏关系恶化等等。(2)抓住

57、材料二关键信息:“走近经济”“ 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 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即归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方针等,还包括外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体现了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教育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是时代特征的反映。【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4分)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6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6分。)(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4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8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8分。)(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