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背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知
2、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制定: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法治的完善: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
3、;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代表产生: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3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3)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4意义(1)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
4、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知识点四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指导思想: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知识点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2内容(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2)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3实施: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
5、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4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1共同纲领只是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而不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2人民代表大会制不同于西方的议会制。3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5.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就国体而言,是人民民主专政,它规定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就政体而言,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它确立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形式。6.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6、型的宪法,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西方的多党制不同,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8内蒙古自治区在解放前就成立了。(1947年)9民族区域自治有一个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而不是不受国家管理。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结束。()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主题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材料: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情况表(1)上面表格反映了我国人民代
7、表大会的什么信息?答案: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材料: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2)据材料说明我国中央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答案: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机构领导成员,并对其进行监督。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及完善材料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
8、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3)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的变化。答案: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由原来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材料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答案: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要点:比较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提示:(1)不同点项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民
9、主(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职能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立法、任免、决定和最高监督权及应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监督权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产生方式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2)联系两者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
10、真实性。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题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规定的,概括其主要内容。答案: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规定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
11、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2)材料中体现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材料: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答案: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点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提示:(1)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2)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1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题组一新中国成立和1954年宪法1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B)A新民主主义论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论十大关系解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是在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立国原则和设施要点,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D项错误。2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
14、,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题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
15、迟了两个小时。她说:“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C)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人大代表D政协委员解析:由材料中“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可以看出是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故选C项。4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C)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
16、国代表大会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5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B)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解析:依据“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可知是指人民当家做主,即人民民主。6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D)A基层
17、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材料表明“人大选举法”中选举方式及代表名额比例上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反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题组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BCD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
18、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排除,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是政治协商机构,排除。答案为C。8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材料主要阐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故选B。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
19、,排除。题组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黎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县”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A)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B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贯彻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得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此后西藏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故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