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_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_经济形式。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国内战争 社会主义 2.措施:(1)农业:实行_。(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余粮征集制 3.评价:(1)积极性: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
2、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性: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情境在线】1918年,列宁曾说:“彼得格勒处于空前未有的悲惨境地。没有面包,发给居民的只是剩下的一些土豆粉、面包渣”面对这一局面,苏俄做出了怎样的应对?提示: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_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开始时间:_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3.
3、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_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 配。(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 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粮食税 自由贸易 4.意义:(1)理论: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_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 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_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 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情境在线】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4、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什么?提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实行单一的_,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公有制 计划经济 3.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基本实现_。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_,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
5、视 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 重工业【情境在线】丘吉尔曾说过:“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这里的“他”指的是谁?苏联是在怎样的体制下实现如此转变的?提示:斯大林。苏联模式。【助学助记】1.正确认识苏俄与苏联:(1)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建立,简称苏俄。(2)1922年苏俄周边的一些国家同苏俄联合建立起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1)它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2)它也只是向
6、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3.“苏联模式”形成后并非始终阻碍苏联生产力的发展。(1)在实行初期,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但是到了它的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图示法认识新经济政策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素养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
7、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等世界通史(第三编)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合理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由“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推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即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由“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可知是指其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因此违背经济规律。但它为极端困难条件下战胜敌人提供了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因此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
8、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中许多革命者对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历史解释)【点拨】原因结合画线信息,可联系新经济政策内容相关知识分析即可。提示: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史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2)史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
9、的是什么?(史料实证)【点拨】根据史料二中画线部分提炼后退的地步;根本目的从经济因素即生产力角度回答。提示:地步: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生产。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主题二 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素养探究】史料 对苏联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思考:对史料中关于“苏联模式”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
10、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点拨】依据史料中三种评价,选择一种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即可。提示:赞成观点。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赞成观点。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赞成观点。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1、。【史论阐释】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政策项目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 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1)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单一公有制(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2)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相同点:(1)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2)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12、。(3)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深化点拨】新经济政策的“新”的含义(1)经济体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间接过渡。(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史论阐释】正确认识苏联模式的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深化点拨】苏联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
13、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合肥高一检测)有学者评论苏俄某政策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该学者评论的是()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 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实行普 遍义务劳动制。由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
14、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可知体 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D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 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 策,其重要内容是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 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可见B不符合题意;工业化政策是斯大林 时期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补偿训练】著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这一镜头再现了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红军和城市居民缺粮的情况。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
15、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苏联模式【解析】选A。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确保粮食供应,实行余粮征集制,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措施为征收固定粮食税,故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在农业的措施上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故排除C;苏联模式下实行农业集体化道路,故排除D。2.“对发展经济来讲,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析】选B。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16、水平,故B与题意相符。【深化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二、三、四 一个适应:适应战时需要;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三个影响:战争胜利、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四项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制、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3.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解析】选A。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7、,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正确。4.列宁说过,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 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解析】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只有退却,即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买卖,才能调动积极性促使经济恢复发展,故答案为C;A不符合史实,排除;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B;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排除。【深化点拨】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
18、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2020海口高一检测)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粮食肉糖1919年18116.50.51925年22938.74.6【解析】选C。从1919年到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增加,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活跃了市场,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问题,故A错误;材料
19、无法体现农民负担问题,故排除B;1928年苏联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故D错误。6.(2020盐城高一检测)“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这段材料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全盘集体化【解析】选C。据材料“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可知,苏联模式与其符合,C正确。【补偿训练】“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
20、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凯恩斯主义【解析】选C。苏联在20世纪2050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所以C符合题意。7.“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解析】选A。由材料强调“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
21、由中央调配”来看,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而且斯大林时期实行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所以答案为A。【深化点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二、三、四 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三个影响:基本实现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四大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
22、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问。第(2)题根据材
23、料二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3)题,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课时素养评价 十四 社会主义经济
24、体制的建立(3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20如皋高一检测)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解析】选B。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试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A错误;这一政策没有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间接
25、向社会主义过渡,不符合“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故D错误。【补偿训练】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制定的新党章指出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 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 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最迅速、最有计划、用最少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推 行该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迅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为推行农业集体化服务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A。从材料“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最迅速、最有计划、用最少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可知反映的是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
26、生苏维埃政权,故A正确。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现象()年份1917年1918年1919年粮食 征购量7 340万 普特10 790万 普特21 250万 普特A.反映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A、C、D与史实不符,排除。【深化点拨】图示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2020赣州高一检测)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
27、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 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征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选B。表格中主要信息是1921年以后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联)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体现出固定粮食税的作用,故本题选择B;A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与题干信息不符合;D属于斯大林时期。【补偿训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实行固定粮食税 B.
28、废除农奴制 C.兴办集体农庄 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俄农民反对当时政府,是因为在1921年以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D错误,B、C不符合题意。4.1923年,苏联政府对165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人所有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占11.5%。上述状况()A.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抑制了市场的积极作用 D.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信任【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 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其结果就是大大促进了苏联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其向社会主义
29、过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A正确;根据所 学,尽管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据国家企业总数的11.5%,但涉及国家经济命脉 的大中型企业仍掌控在国家手中,故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充分发挥而非抑制 市场的积极作用,故C错误;苏联国内企业的所有制情况并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 家对苏联的态度,故D错误。5.(2020牡丹江高一检测)1930年,约有2万名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1931年,苏联购买 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经济危机的负面影
30、响波及苏联 C.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苏联直接弃用 D.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解析】选D。“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的信息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D正确。【补偿训练】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髙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这些措施()A.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 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解析】选A。根据材料“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
31、”,斯大林执政时期,主要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把苏联建成工业强国,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在该时期被废止,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管理体制问题,故C错误;“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故D错误。6.(2020曲靖高一检测)1928年到1940年,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棉织物增幅为49.09%、谷物增幅为30.48%。这组数据表明苏联()A.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D.优先发展了重工业【解析】选D。从材料“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可知代表重工业的钢和煤的增幅都是三倍以上,而棉织物和谷
32、物的增幅不及50%,很明显是苏联优先发展了重工业,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故A错误;从材料很容易发现钢和煤增幅较大,而棉织物和谷物增幅较小,说明不是协调发展,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事工业方面内容,故C错误。7.(2020重庆高一检测)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 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 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C。19261939年,苏联实行工业化,城市人口大
33、量增加,这促进了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这是“拉力”,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压制,这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没有推力”,故选C;A、B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城市化,排除D。【补偿训练】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 C.重视消费品生产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A为积极影响,B
34、、C不属于苏联模式特点,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年425.13 55118.217 3301940年1 831.716 592.327.159 564增幅(%)330.8367.2649.09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
35、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 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陆南泉等苏联真相(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6分)(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9分)【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指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 加以阻挠”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第一问方针,从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和材 料三“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 增长”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问作用,据材料三“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 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 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得出使苏联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 质基础。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