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113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惠州一中202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卷面总分:100 分 考试时长: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 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A. 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B. 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C. 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D. 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2.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 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土地和臣民B. 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C. 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

2、 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3.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 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建议汉武帝“限民名(占) 田, 以赡不足, 塞并兼之路, 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A. 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 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C. 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D. 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4. 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 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 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 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5. 阅读下列“通

3、鉴集注”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出家的佛教徒)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可以为国作战。” “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下列对以上三则资料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 注释,说明背景B. 注释,说明动机C. 注释,说明结果D. 注释,解释起因6. 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A.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 顺应民族交融潮流C. 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D. 缓和阶级矛盾7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一变

4、化反映了宋朝A始终面临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B崇文抑武引发社会观念流变C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繁荣发达 D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8.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9. 据史载,忽必烈重新部署军事计划,出兵围攻南宋军事重镇襄阳,“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以参知政事阿里行中书省事”。围攻主帅均加授行省参知政事。这表明设置河南行省A成为元统一全国的转折点B凸显特定军事斗争的需要

5、C促使地方官制发生了调整D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可容纳一万五千人左右。为使贫穷的公民看戏,雅典城邦还发放观剧津贴。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由此可知A城邦的公共空间向雅典居民开放 B雅典人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C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 D民主政治源自公众闲暇生活11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公民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A确立三权分立制度 B崇尚以法治国C真正实现君民平等 D具有早期的共和精神12.世纪,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每个自由的基督徒都要缴

6、纳什一税。在此之前,什一税是自愿交给教会以供教会日常所需。800年,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这主要反映出中世纪A. 王权与教权合作 B. 君权神授 C. 教会地位最显赫D. 王权高于教权13. 大宪章规定:“不征得王国一致的同意不得征收兵役免除税或捐助”,后人将其解释成“不经过人民的同意不得征收一切税”。后来,这个原则又被引申成“代表机关(即会议)决定赋税”的原则。这种变化表明大宪章A. 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B. 对英国的历史进程影响不大C. 其本质内涵后世得以弘扬D.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14. 在美国的政治思想中,反对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在1787年制

7、宪会议上,华盛顿也一再告诫代表们,不要通过仅仅是讨好人民的文件。这种思想在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不包括A. 众议员依据各州人数按比例分配名额B. 总统不是直选C.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D.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派1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16. 孙中山曾说:“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

8、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A. 他认为训政是实现民权的必要环节 B. 包含了对中国国情的一些正确理解C. 直接民权的前提是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 D. 孙中山主张的训政实为一党专政17. 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A. 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B. 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的重要性C. 攻占中心城市的重要性D. 改变游击作战方式的重要性18. 宪法是

9、国家根本大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增加的内容是A. 实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B.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 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1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彻底清算文革时期错误 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20. 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即能在“笼”中自由飞翔,又不

10、被“笼”困死。提出“鸟笼经济”的目的是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解释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C. 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D. 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场称得上是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宣布改革的恰恰是不久之前镇压了戊戌变法的西太后。清末新政历时十年,从1901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1905年为新政时期;1906年1911年为宪政时期。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一、改革官制,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

11、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部(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通政司等“冗衙”。二、改革兵制,筹建武备学堂,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三、改革学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四、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

12、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五、社会生活方面,清政府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第二阶段: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核心是进行政治改革,宣布预备立宪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责任内阁。朱英“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异同。(8分)(2)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10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

13、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

14、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

15、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 我们不应该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并结合材

16、料三说明美国革命为什么是“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10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高二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周公“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与先秦儒家“德治”“轻徭薄赋”的“保民”思想的内涵基本一致,故选B项;A项错在“封建统治”,排除;材料认为只有实行德政,关爱百姓,才能得到天的估助,统治才能延续,实际上重于人事而虚于天命,故C项错误;分封制

17、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井田制的建立以及王权的巩固、国家机器的强化,故D项错误。故选B。2.【答案】A【详解】西周的分封制从内容上看,一方面规定了诸侯的权利,即授民授疆土,同时也规定了诸侯应承担的各项义务。结合本题题干材料所示内容,主要是反映了诸侯的权利即授民授疆土,因此本题选择A。其它选项均是反映诸侯应承担的义务,与题意不符,排除。3.【答案】B【详解】A.董仲舒提出主张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建议汉武帝“限民名(占) 田, 以赡不足, 塞并兼之路, 然后可善治也”,说明董仲舒提出了限田的主张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说明他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

18、鞅变法,故B项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 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说明董仲舒认为商鞅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的产生,故C项错误。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4.【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了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吏治是否清明和高效无关,A项错误;材料是选派州牧,同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同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选B。5.【

19、答案】A【详解】北魏太武帝时期,战争频繁,致使兵源不足,故太武帝下诏五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将其作为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下诏的背景,是对的解释,本题应选A项,排除BCD。6.【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即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项正确;顺应民族交融潮流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影响,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缓和阶级矛盾都是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D项。故选A项。7.【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以从军为荣,而到宋朝人们不愿从军、缺乏尚武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推行“重

20、文轻武”的治国政策,这一政策引发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们文武观念的变化,无法体现宋朝始终面临财政危机,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们文武观念的变化,未对唐宋文化繁荣发达程度进行比较,故排除C;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始终是科举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D。8.【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C正确;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外危机。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故选C。9.【答案】B【详解】由“出兵围攻南宋军事重镇襄阳,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可知,设

21、置河南行省是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故B正确;设置河南行省是元朝统一全国的重要步骤,但无法体现其“转折点”的作用,故A错误;C是对材料“围攻主帅均加授行省参知政事”的曲解,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故选B项。10.【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为培养公民的参政素质和公民意识,伯里克利发放了观剧津贴,并且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这就巩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由此可知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邦的公共空间向雅典居民开放,A错误;B项是表象,排除;民主政治源自公众闲暇生活表述与史实不符

22、,D错误。11.【答案】D【详解】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因此体现正是共和主义特点,D正确;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分立,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并不是这种三权分立,排除A;以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C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2.【答案】A【详解】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扶持教会,说明王权推动教会发展,而“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说明教会支持王权,可得出王权与教权合作,故选A项;君权神授只能体现“教皇为查理戴上

23、了皇帝的皇冠”,故排除B项;“最显赫”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王权和教权地位的高下,排除D项13.【答案】C【详解】大宪章是13世纪,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A错误;这种规定成为议会对于王权的一种制约,B错误;这种对于王权的限制在以后一再发展,直至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体现其本质内涵后世得以弘扬,C项正确;应该是大宪章的实际意义大于确立的民主原则,D错误。14.【答案】A【详解】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时要回答的“不包括”,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绝对不能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

24、而本题中只有选项A恰恰是“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权利过分依赖于情绪化的大众”的具体的措施,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造成了大规模的杀戮与流血事件,表明他并不赞成革命的手段,故排除A、C两项;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阐述法国大革命后果的用意是促使光绪帝变法,故排除D项,选择B项。16.【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可知孙中山认为训政是实现民权的必要环节,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是对国情的正确理解,故AB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25、由材料“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可知孙中山训政思想的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但前提是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故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故D项错误,所以选D。17.【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可知,毛泽东在1928年的这番话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一定要有一个家”体现了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问题,排除B项;当时攻占中心城市的斗争均告失败,这与题意不符

26、,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作战方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规定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国家主席;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改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因此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排除。故选D项。19.【答案】D【解析】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进一步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包含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内容,197

27、5年邓小平强调该报告“太重要”,到1976年12月,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想借发表该报告来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故选D项。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在1976年12月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员,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文革”加以全面彻底地否定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排除C项。20.【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计划模式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才不至于把“鸟”困在笼子里,故C正确;改革开放之初并没有要建

28、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B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材料并没有强调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排除B;计划这个鸟笼还在,因此并没有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排除D。21.【答案】(1)同: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重视政治改革。异:改革的主导者不同;实际成效不同。(8分)(2)理解:假维新:主观目的具有欺骗性: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本质具有落后性: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在实行“新政”过程中,清朝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4分,每点2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真改革:新政从政治、军事、法制、经济、文化及社会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

29、、军事、教育及社会近代化,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6分)22.【答案】(1)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4分)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6分)(2)观点:自由存在于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政治自由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温和政体内;主张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平衡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强调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4分,答4个点,每个点1分,不可照抄材料)说明: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颁布了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创立了联邦制(或总统制)共

30、和国,确立了民主政体,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典范;实行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第一次将启蒙思想的理论付诸实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统和国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启蒙思想中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原则。(6分,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详解】(1)第一问,含义,根据材料信息“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可得出“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第二问,历程,根据材料信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

31、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得出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2)第一问,观点,根据材料信息“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得出观点为自由存在于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政治自由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温和政体内;主张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平衡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强调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第二问,说明,根据材料信息“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一

32、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23.(12分)【答案】示例一: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

33、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谷。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示例二: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阐述: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

34、、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90年代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道。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