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佾是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作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照周礼,天子用八佾,大夫用六佾,诸侯用四佾,士用二佾。B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一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C室内四面环坐时,古代座次排序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D监生,国子监生员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
2、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B阳,与阴相对,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武汉的汉阳,指汉水的北面。C书,即信。因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尺素”“尺翰”“尺简”。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信又有了“鸿雁”“雁足”“雁帛”“雁书”之称。D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论语中就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语句。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
3、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C殿试,又称廷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在宴席座位上,项羽以主人自诩,自居南向上位,侧面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B答司马谏议书和谏逐客书一样,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两篇文章都能立足现实进行说理,体现出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C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众多,有敬称,如公、子、足下、壬人、先祖父等;有谦称,如愚、鄙、寡人等;也有蔑称,如竖子、鲰生、
4、不德等。D古代皇帝除姓名外,往往有尊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其中庙号和谥号皆是对帝王死后的称谓,前者如高祖、太宗,后者如文帝、武帝。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支纪年,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对,周而复始,循环记年。B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C察,指察举,指古代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君得闻之”。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
5、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使用。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服阕”指在父母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也指学校,如“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8下列对古代文化
6、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三更”指轮作三次。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9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7、。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1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
8、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二十文化常识1A解析:A项,“大夫用六佾,诸侯用四佾”错误,应该是“诸侯用六佾,大夫为四佾”。2D解析:D项,“论语中就有”说法错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出自孟子。3D解析:A项,“籍是项羽的字”说法错误。“籍”是项羽的名。B项,“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说法错误。“察茂才”“举孝廉”应该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C项,“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说法错误。应该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
9、试”。4D解析:A项,“自居南向上位”错误,应为自居东向上位,宴席以东向为尊,次南向。B项,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同僚)的回信,不是奏疏。C项,“不德”是谦称;“壬人”是蔑称,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5D解析:D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6C解析:C项,“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错误,应为“孝廉,古代察举制选用官员的科目”。7C解析:C项,“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不是指“开始服丧”,也不是特指“朝廷官员”。8C解析:C项,守宰,指地方长官。9B解析:B项,姻亲是和自己通过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两者没有任何联系,故“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表述错误。10B解析: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误。“考”指拘捕拷问,是通假字。11C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近侍职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