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512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学练考》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练习册:专题3 渔父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直面人生渔父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qio)渔父(f)凝滞(zh)B淈其泥(g) 歠其醨(l) 鼓枻(y)C濯吾足(zhu) 枯槁(go) 愠色(wn)D莞尔(wn) 缧绁(xi) 汶汶(w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见:通“现”C新浴者必振衣 振:抖掉D自令放为 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渔父见而问之曰学而不思则罔自令放为火烧令坚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槁:枯瘦B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流:流动5对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颜色:古指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形容:古指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指拘泥,执着。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地举起。6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D因人而异(连词,表因果,因而)7翻译下列句子。(1)

3、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译文:(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译文:(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译文:(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译文: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杰出才能的一组是()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A BC D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问题。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

4、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9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10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11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三、同步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

5、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当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

6、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年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山河,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就是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

7、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

8、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

9、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2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13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14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15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1)特征:(2)作用:四、语言运用16学习了渔父,相信你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是两副古人题“汨罗屈子祠”的对联,你能对出下联吗?试试看。(1)上联: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下联:_(2)上联: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下联:_17我们学习了渔父,瞻仰了一位

10、 “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请你发挥想象,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200300字。 18请你就下面这类社会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观点:_理由:_渔父1B解析 A项,“父”应读“f”;C项,“愠”应读“yn”;D项,“汶”应读“mn”。2B解析 见:表被动。3C解析 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

11、可译为“让”。4A解析 B项,刚洗过头; C项,变化;D项,江水。5C解析 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6B解析 连词,表递进。7(1)渔父看到屈原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而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3)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4)我宁愿投入那湘江水中,让自己葬身在江中鱼腹。8C解析 是说作离骚的原因,是说上官大夫诋毁屈原,是说屈原殉国。9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10文章采用了对比

12、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11“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而张本、铺垫。12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一室作为闻一多纪念室。13(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14因为两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

13、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15(1)特征:秀美、宁静。(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16示例:(1)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2)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17示例: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屈原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18示例一:观点: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理由: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示例二:观点: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不值得肯定。理由: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只是在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