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选择题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高投资影
2、响了民众购买力B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3.(2013全国新课标卷)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4.20世纪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影响较大的经济危机。对这两次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从美国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B前者源于生产相对过剩,
3、后者始于美国次贷危机C危机发生后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前者引发了世界大战,后者促进了国际合作5.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A BC D6.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而言,“机会”是指()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
4、时机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C跨国企业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生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7.凯恩斯在1931年曾说:“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都得饿死。”凯恩斯在这里提倡()A厉行节俭 B扩大消费C增加储蓄 D减少浪费8.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到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
5、力状况被打破。这从侧面反映了()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B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C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9.“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下列理解正确的是()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为了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客观上调解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英国经济发展A BC D 10.罗斯福新政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例如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
6、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这种做法有利于()A消除贫富差距B获得资本家更为有力的支持C扩大社会就业D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经费来源 11.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A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B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D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一次新改革 12.下列经济学家的思想在罗斯福新政中有所体现的是()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C“要达到充分就
7、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二、非选择题 13.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20世纪
8、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
9、,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三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
10、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第11讲1B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题干中“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说明生产过剩。A项为该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C项属于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现象,D项是本次经济危机爆发
11、的政策原因,都不符合材料内容。2B1935年与1929年相比,美国税收的税率增长了3倍多,过快增长的税率使得民众的实际收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众的消费能力,影响到经济发展,选B项。3D此题关键是搞清楚胡佛总统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预和新政内容。A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项是胡佛总统的措施,但后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项不是“干预”而是自由放任,D项是属于干预但力度小,得到政府贷款的只是一些大银行,修建的公共工程较少,故属于“有限干预”,后来新政中受到政府接济的银行与修建的公共工程增多,故答案为D项。4C为了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
12、预,但是并非都设置贸易壁垒,C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5A从材料中不能体现的意思,所以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6B经济危机表现为供求关系失衡,解决危机就是调整供求关系,国家干预经济,供求关系及其深层次问题是国家政策考虑的重心,通过调整,经济重新获得发展。例如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美国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并取得巨大成功,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新的机会。7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材料中凯恩斯的假设“全部储蓄,停止花费失去工作和收入饿死”不难看出他反对这样做,从而得出其主张消费的观点。A、C两项与题意
13、相反,D项与材料含义无关。正确答案是B项。8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题干中“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分析,应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了金融、工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C项说法片面;D项与题干内容方面不符。9D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深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所以错误,答案D。10D累进税的征收,要求富裕阶层承担更多责任,有利于缓解而不可能消除贫富悬殊问题;同时政府获得更多的税收,从而使联邦福利支出获得更大资金来源。11C罗斯福指出,要纠正制度缺陷而不是废除制
14、度,旧民主秩序也要依靠,这表明是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纠正缺陷”、“新运用”表明需要变革,即政策调整。12CA、B属于自由放任政策;C主张社会总揽投资,实现充分就业,这与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等相符;而D是反对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政策。13(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原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