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一)老子四章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埏埴以为器:黏土自伐者无功:讨伐B跨者不行:跃、越过自矜者不长:夸耀C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自胜者强:强壮D凿户牖以为室:门窗自知者明:知识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埏埴以为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死而不亡者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当其无,有车之用而宋荣子犹然笑之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强行者有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民之从事跨者不行勇则冠军,威能振敌A BC D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自
2、见者不明其脆易泮小学而大遗学不学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赢粮而景从A/ B/C/ D/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B在老子第
3、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7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句式:译文:(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句式:译文:(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句式:译文:(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句式:译文
4、:(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译文: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关键能力综合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
5、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C埏埴以为
6、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
7、“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56题。材料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材料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二十二章)5请说一说你对第一则材料的理解。答:6具体分析材料二中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其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8、,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7请用一个词概括两则材料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答:8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答:学科素养升级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
9、;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
10、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引用C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比拟、借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1、,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行为是影视剧创作。以西游记为例,20世纪以来曾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动画片大闹天宫、戏曲片三打白骨精、电影大话西游、不同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等,都改变着人们对西游记的固有认知,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和后现代情圣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但是,正如孙悟空固然有七十二变,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
12、变一样,名著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风貌,但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则是一成不变的。答:5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近日,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三全育人”试点启动以来,一些试点单位和高校已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新经验、新机制。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专家建议,结合前期已取得的试点成果,高校不妨继续探索,将教书育人的“软倡导
13、”变为未来可抓、可查、可考核的“硬约束”。答:6下面是全国优秀大学生评选流程图,请将它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120个字。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
14、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材料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
15、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注确石:坚硬的石头。荆人鬼,越人禨:鬼、(同“魕”,j),指迷信鬼神的活动。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讽谏都是指委
16、婉地劝谏。B居,意为“居住”,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中“居”的意思相同。C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D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先进)中“让”字的意思相同。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C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10把文中
17、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译文:(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译文:11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做简要分析。第6课(一)老子四章必备知识基础练1解析:A.伐:夸耀。C.强:刚强、果决。D.知:了解。答案:B2解析:A.介词,用/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C.助词,的/代词,指这类人。D.代词,指事物/连词,表选择问,还是。答案:B3解析: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别人做某事。为古今异义词。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不是古今异义词。从事:古义,指办
18、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为古今异义词。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某事。为古今异义词。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的第一名。为古今异义词。据此判断答案为D。答案:D4解析: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答案:C5解析:选项中的“法家学派”错,应是道家学派。答案:A6解析:C项中“进行对比”说法不当,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19、答案:C7答案:(1)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2)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3)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译文: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进行处理,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4)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译文: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5)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于足下始”。译文: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8答案:(1)有之以
20、为利无之以为用(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关键能力综合练1解析:当:在。答案:B2解析: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答案:D3解析: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答案:D4答案:(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关键词:“曰”“余食”“赘行”“恶”“处”)(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关键词:“智”“
21、明”“力”“强”“富”“志”)【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踮起脚跟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
22、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5解析:解答该题时,需要首先对所给材料进行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心意思进行概括阐释即可。答案:这句话阐释了孔子的交往观,即君子与人相处庄重矜持但不争强好胜,待人接物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6解析:
23、回答第一问就是对材料进行翻译。回答第二问需要找到两人观点的根本区别,由材料内容可知,孔子的“不争”是从“君子”的角度来讲的,老子的“不争”是从“顺天道”的角度来讲的。答案:(1)老子认为不偏执己见,才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夸耀自己,才能得到敬重,成就功业。不与天下争胜,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2)老子是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论语卫灵公)不偏执己见,所以能明察;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
24、;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得到敬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老子第二十二章)7解析:两则材料分别从普通人和统治者的角度阐发了老子对“欲望”的看法,即普通人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伤害身体,伤害精神;而统治者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所以老子主张“寡欲”。答案:寡欲。8解析:老子在两则材料中,分别从普通人和统治者的角度阐释了过度追求欲望对个人和国家的危害,老子这种清心寡欲、反对战争的思想,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个人生活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答案:老子认为,普通人沉醉于声色犬马和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心受损。只有“知足”带
25、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形成一个有“道”的社会,使百姓生活安定,这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参考译文】(1)五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繁乱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混杂使人口味败坏,纵马疾驰去打猎使人内心狂乱,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行为败坏。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注重温饱,不注重声色耳目之欲。所以抛弃物欲,只求温饱。(2)如果治理天下合乎“道”,就能把战马退还给农夫去运肥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战马将会在荒郊野外生下马驹。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不贪得无厌,才能长久
26、地满足。学科素养升级练1解析:“细得同粉也似的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二段多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答案:B2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修辞、句式和语气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答案: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雨细、密的特点;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的”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用问句表达,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3解析: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27、。第处承接前面的主语“冬霖景象”,后面应该是评价性的语言。然后根据后文介绍的一幅悠闲的画面,所以此处应填“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第处分析前后语句,应该是对引用诗句的小结,而且句式尽量与前后一致,根据诗句意思,应填“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答案: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4解析:要求仔细阅读材料,从语法和逻辑等角度进行认真分析。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解读、改编与重塑”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其后又添了“是概莫能外的”,使句子变得杂糅。处语序上应先“把握”再“传达”才符合逻辑。处句子缺少主语,需要补充。处“一成不变”带有贬义,不合语境,用词不当。答案:句式杂糅,删去
28、“是概莫能外的”;语序不当,将“传达”与“把握”互调;成分残缺,在“曾多次”前加“它(该书)”;用词不当,将“一成不变”改为“一直未变”(“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或其他适当词语)5解析:新闻报道的话题是“三全育人”,事件是“近日,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压缩为: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近日举行。接下来介绍“三全育人”的相关情况,“形成了有推广价值的新经验、新机制”,最后写专家建议,建议是:高校不妨继续探索,将教书育人的“软倡导”变为未来可抓、可查、可考核的“硬约束”。即“软倡导”有望变为“硬约束”。最后将信息整合即可,注意字数限
29、制。答案: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近日举行;“三全育人”试点效应形成新经验、新机制;教书育人“软倡导”有望变为“硬约束”。6解析:首先解读流程图,根据箭头指向,分清“首尾”(起始与结束),理清评选流程;然后按流程的先后顺序表达出来。因为有字数的限制,所以能够合并的予以合并。如学校汇总审定上报给省教育厅,再由省教育厅汇总审核上报给教育部,此两步可以合并为“经学校、省教育厅逐级汇总、审定审核,上报到教育部”。答案:学生的申请经由班级或年级评选后上报院系,院系公示后上报学校,再经学校、省教育厅逐级汇总、审定审核,上报到教育部,教育部评审后,批准省教育厅向学校下拨奖金,由学校向学生发放
30、奖金、颁发荣誉证书。教育部还会为全国优秀大学生举办全国表彰会。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坚辞不受,请求允许赐给他寝丘之地。“孙叔敖死”为主谓结构,主语是“孙叔敖”;“王果封其子”,“王”是主语,所以应在B处断句。“辞而不受”的主语是“其子”,而前一句的主语是“王”,主语不同要断开,所以应在L处断句。“辞而不受”和“请有寝之丘”为“其子”的两个行为事件,所以应在R处断句。答案:BLR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意思相同”错误。文中“居”的意思是指“经过的时间”,可译为“过了”;后句中
31、“居”指“居住”。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B.“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错误。文中是优孟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模样。答案:B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今死”,补充主语;“负薪”,砍柴、打柴、卖柴;“自饮食”,谋生、凭生活。(2)第一个“损”,减损、减少;第二个“益”,增加;“而”,却、反而;“何以”,怎么。答案:(1)现在他(孙叔敖)死了,他的儿子没有立锥之地,贫困到要靠砍柴谋生。(2)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得益),有的增加了却反而使它减少(受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32、。依据材料一“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可概括为:善识人,早年能发现乐人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依据“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可概括为:善治国,辅佐楚王称霸。依据“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可概括为:有远见(知韬晦、谦让),嘱咐儿子请求贫瘠的封地,以保有长久的荫蔽。答案:善识人,早年能发现乐人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善治国,辅佐楚王称霸;有远见(知韬晦、谦让),嘱咐儿子请求贫瘠的封地,以保有长久的荫蔽。【参考译文】材料一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国宰
33、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生活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后来见到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往日穿戴)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
34、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现在他(孙叔敖)死了,他的儿子没有立锥之地,贫困到要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
35、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世没有断绝。优孟的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得其宜,抓住了发挥的时机。材料二天下有三件危险的事情:缺少德性而多宠爱,一危;才能低下而官位高,二危;身无大功而俸禄丰厚,三危。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有的增加了却反而使它减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楚庄王已经在河、雍之间战胜了晋国,回国以后准备封赏孙叔敖,他推辞而不愿接受。孙叔敖得了恶疮,将要死去,对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国君必然要封你,你必须让出肥美之地,而接受沙丘乱石那样的荒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那里石硬地瘠,而且名声不好。楚国人信鬼,越国人信吉祥,两国没有人认为这个地方对他们有利。”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坚辞不受,请求允许赐给他寝丘之地。楚国的习俗,功臣两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禄,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这就是所说的减损了而反使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