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218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唐山一中2019级高一年级“空中课堂”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2将卷一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二用0.5铅笔毫米黑色签字笔打在答题卡上。一、课文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数(c)罟 洿(ku)池 弃甲曳(y)兵B. 孝悌(t) 饿莩(f) 养生丧(sn)死C. 狗彘(zh) 鸡豚(tn) 庠(xin)序之教D. 衣帛(b) 畜(ch)养 请以战喻(y)【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

2、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项,“洿池”的“洿”应读“w”,意思是“水塘”;B项,“饿莩”的“莩”应读“pio”,意思是“饿死的人”;D项,“畜养”的“畜”应读“x”,意思是“饲养(动物)”。故选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 凶:荒年 兵刃既接 接:交锋B. 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 王无罪岁 罪:归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

3、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数罟不入洿池”的意思是“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所以“数”的意思是“密,细密”。“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意思是“斧头锛子按照一定的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砍伐林木有定时)”,所以“斤”的意思是“锛子”。故选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兵刃相接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申之以孝悌之义D.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

4、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A项,然:代词,这样/然:词尾,可翻译成“的样子”;B项,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而:连词,表递进,而且;C项,以:介词,拿,用/以:介词,拿,用;D项,于:介词,到/介词,表比较,跟。故选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

5、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B

6、. 河内,地理名词,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C. 庠序,学校。商代乡学称序,周代乡学称庠。D. 孝悌,原意指指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姐姐。【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孝悌,原意指指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姐姐”说法错误,没有姐姐,孝,就是孝顺父母;悌,就是敬爱兄长。故选D。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

7、一项是()A. 中(zhng)绳 輮(ru)曲 槁暴(p) 就砺(l)B. 参省(xng) 须臾(y) 跂(q)望 舆(y)马C. 舟楫(j) 蛟(jio)龙 跬(ku)步 骐(q)骥D. 驽(n)马 锲(qi)刻 镂(lu)金 蟹螯(o)【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B项,“跂望”的“跂”应读“q”,意思是“踮起脚后跟看”;C项,“蛟龙”的“蛟”应读“jio”,意思是“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D项,“驽

8、马”的“驽”应读“n”,意思是“跑不快的马,劣马”。故选A。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其曲中规 中:符合B.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 参省乎己 省:省察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而绝江河 绝:横渡D. 故不积跬步 跬:一步 驽马十驾 驽:劣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故不积跬步”的意思是“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所以“跬”的意思是“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9、跨两脚为步”。故选D。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受绳:经墨线取直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足:双脚走得快C.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办法用来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金石:黄金与石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是“(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所以“金石”的意思是“金属和石头。金:金属。石:石头”。故选D

10、。8.下列各句中有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吾尝跂而望矣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

11、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有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B项,有,通“又”。暴,同“曝”,晒;C项,没有通假字;D项,“生”通“性”,天赋,资质。故选C。【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2、)A. 青,取之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B.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于:介词,从/于,介词,比

13、;B项,者,助词,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者,助词,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C项,而:连词,表并列,并且(一说表递进,而且)/而:连词,表修饰;D项,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从那里/焉:句末语气助词,了。故选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C.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

14、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以:均为介词,把、拿、用;B项,之:结构助词,的之:标志助词,定语后置标志;C项,也:与前面“者”构成“者,也”的判断句结构,表判断语气也:表陈述语气,助词;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而:连词,表并列。故选A。11.下列各个句子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是()A. 故木授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B.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15、如须腴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与名句默写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而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个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A项,“授绳”的“授”应为“受

16、”,意思是“经过墨绳测量”;“智”应为“知”,“知”为通假字,通“智”,意思是“智慧”。B项,“须腴”应为“须臾”,意思是“片刻”;“歧”应为“跂”,意思是“提起脚跟”。C项,“辑”应为“楫”,意思是“船桨”,这里代指船只。故选D。1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 崤函(xio) 膏腴(y) 藩篱(fn) 蒙恬(tin)B. 逡巡(qn) 锋镝(d) 蹑足(ni) 遗镞(c)C. 谪戍(zh) 鞭笞(ch) 黔首(qin) 赂秦(l)D. 隳城(hu) 瓮牖(yu) 棘矜(jn) 赢粮(y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

17、、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项,“蒙恬”中“恬”应读“tin”,蒙恬是秦将。始皇时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B项,“遗镞”中“镞”应读“z”,意思是“损折箭矢,或者遗弃或残剩的箭镞”;D项,“棘矜”中“矜”应读“qn”,意思是“戟柄”。故选C。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务耕织 务:从事 不爱珍器重宝 爱:热爱B. 孝公既没 没:去世 蒙故业,因遗策 因:承袭C.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统领D. 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秦人开关延敌

18、延:引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不爱珍器重宝”的意思是“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所以“爱”的意思是“吝惜,吝啬”。故选A。【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

19、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流血漂橹 橹:盾牌 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B.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C. 瓮牖绳枢之子 牖:窗户 赢粮而景从 赢:羸弱D.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 与陈涉度长絜大 絜:衡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

20、求选择“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赢粮而景从”的意思是“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所以“赢”的意思是“担负”。故选C。15.下列各组句中,有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鞭笞天下,威振四海C. 而倔起阡陌之中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

21、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有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衡”通“横”,“连衡”意思是“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结盟,联合”/“从”通“纵”,“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B项,“弊”通“敝”,意思是“弊端、困敝、疲敝”/“振”通“震”,意思是“震慑”;C项,“倔”通“崛”,意

22、思是“突然举事(兴起)”/没有通假字;D项,“景”通“影”,意思是“像影子”/“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故选C16.给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天下云集响应 外连衡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履至尊而制六合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囊括四海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

23、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给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云: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斗:使动用法,使斗争;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履:名词作动,登上;小弱:形容词作动词,缩小,削弱;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囊:名词作状语,像用口袋一样;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用竹杖敲。为名词作状语;为使动用法;为名词作动词;为形容词作动词。故选D。【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

24、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尝以十倍之地B.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C. 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崤函之固,自若也D.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

25、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凭借;B项,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之:代词,这些,指前面说的苏厉、乐毅这些人/之:助词,的,(一说: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于:介词,比/于:介词,和,跟。故选B。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6、)A. 九州,传说中的古代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B.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离间六国采取的各个击破的的策略。C. 山东,战国时期指崤山以东地区,即东方诸国,与今天不同D. 谪戍,古代指将有罪的人派到远方防守,如白居易贬谪浔阳。【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白居易贬谪浔阳”是贬官,而非谪戍。故选D

27、。19.下列各个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是()A.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B.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D.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与名句默写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而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

28、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个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A项,“诸候”的“候”应为“侯”,意思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B项,没有错别字;C项,“抱怨”的“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D项,“崛”应为“倔”,是通假字,是“突然举事(兴起)”之意。故选B。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很多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D.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

29、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所以“众”的意思是“一般”。故选B。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彼童子之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D. 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学而大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30、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A项,之:助词,的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乃:副词,竟然/乃:副词,竟然C项,于:介词,对于于:介词,被;D项,而:连词,表承接,就而:连词,表转折,却。故选B。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B.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C

3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A项,所以:用来的所以:的原因;B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其:副词,表反诘,难道;C项,也:句中语气词,附在主语后面

32、,舒缓语气/也:句中语气词,附在主语后面,舒缓语气;D项,则:连词,表转折,却则:连词,表假设,那么。故选C。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B. 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劝学一文中是指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封建帝王。C.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D. 六艺,指古代的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儒家经书。【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33、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劝学一文中是指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封建帝王”说法错误,不指封建帝王,根据上下文可知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故选B。24.下列各个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是()A. 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谈子、苌弘、师襄、老聃。谈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 李氏子番,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34、于时,学于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与名句默写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而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个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A项,“受”应为“授”,意思是“传授,教”;B项,没有错别字;C项,“谈”应为“郯”,“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为专有名词;D项,“番”

35、应为“蟠”,“李氏子番”,李家的孩子名蟠。“蟠”是人名。故选B。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张仪、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

36、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

37、,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注释】轘(hu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25. 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诛周主之罪 诛:声讨B.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敝:疲惫C. 臣请谒其故 谒:陈述D. 不如伐蜀之完也 完:完美26. 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王曰:请闻其说。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B. 挟天子以令天下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C. 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D. 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利尽西海,而诸

38、侯不以为贪2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B.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C.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D.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2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的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B. 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C. 西海,古人以为中国处在四海之内,蜀在远西,故称蜀西海。D. 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九州”,故古

39、代以九鼎象征国家。29.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B. 司马错认为伐蜀可以富国强兵,既能获得丰厚的利益,也不会招致其他国加反对。C. 司马错认为讨伐韩国,挟持天子,定会导致多国联合对付秦国,使秦国陷入危险。D. 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兵攻打蜀国取得了成功,这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答案】25. B 26. C 27. B 28. B 29. A【解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

40、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的意思是“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敝”,使动用法,是“使疲惫”之意。故选B。【2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代词,你们/其:代词,它的,指蜀国的;B项,以:

41、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把;C项,于:介词,在/于:介词,在;D项,而:连词,表并列,又/而:连词,表转折,却。故选C。【2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兵”“蜀”“蜀主”“号”“侯”“陈庄”,虚词“之”“为”“而”。 “蜀主”意思是“蜀国的君主”,作“更号为侯”的主语,意思是“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十月”限定修饰“取之”

42、,意思是“十个月攻下蜀国(完全平定了蜀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最终出兵攻打蜀国。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句子可以断开为: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故选B。【2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

43、战国时期的东周”说法错误,二周,指在战国时期由周室分裂而成的东周、西周两个小国。故选B。【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A项,“去攻打戎狄”错。曲解原文,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根据语境应为“与蜀国争夺戎狄首领,这远离成就帝王的霸业”。故选A。【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

44、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

45、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

46、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

47、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和各种图籍珍宝。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称王天下的霸业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

48、想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称王天下就会随之实现。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情愿从那容易办到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

49、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与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攻打蜀国。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蜀国已经归附了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

50、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5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

52、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C.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次数3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B.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给予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3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相继B.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因为C

53、.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3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举匏尊以相属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D. 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提出论点,而后分赂者与不赂者两类分析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B.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事实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了开篇提出的文章中心论点。C. 文章引用古人的话同时兼用比喻,形象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D. 文章以齐、燕、赵三国灭亡为例具体论证

5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答案】30. D 31. C 32. D 33. C 34. D【解析】【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意思是“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数”的意思是“命运”。故选D。【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与嬴

55、而不助五国也”的意思是“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与”的意思是“亲附、结交”。故选C。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意思是“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当”为通假字,同“倘”,“如果”的意思。故选D。【3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

56、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之:代词,代指食物/之:动词,去,往;B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因果,以致/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而:连词,表转折/而:连词,表转折;D项,于:介词,与,跟/于:介词,从。故选C。【3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综合理解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57、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D项,“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分析错误,应该是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故选D。【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

58、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

59、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60、!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

61、、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62、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63、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

64、,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注】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3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治:安定B.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遑:闲暇C.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害:嫉妒D.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具:详细3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乃征为廷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 为赋以吊屈原 以次进,至陛下C. 上因感鬼神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 怀王骑,堕马而死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

65、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3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

66、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3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 贾谊劝

67、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35. A 36. A 37. C 38. A 39. C【解析】【3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的意思是“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治”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政绩”。故选A。【3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

68、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乃:副词,于是,就/乃:副词,于是,就;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按照;C项,因:介词,因为,由于/因:介词,凭借,依靠;D项,而:连词,表顺承,就/而:连词,表修饰,不译。故选A。【3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69、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贾生”“谊”“洛阳人”“年”“诗”“书”“郡中”“吴廷尉”“河南守”“秀才”“门下”,虚词“也”“以”“于”“为”“其”“甚”。 “吴廷尉为河南守”中“为”的意思是“担任”,为谓语动词,“河南守”为官名,作“为”的宾语,“吴廷尉”为主语,意思是“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门下”作“召置”的补语,句子省略了代词“之”和介词“于”,应为“召(之)置(于)门下”,意思是“就把他召到衙门

70、任职”,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句子可以断开为: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故选C。【3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

71、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应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故选A。【3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重新得到重用”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贾谊答复询问前后都是做地方王的太傅,谈不上“重新得到重用”。“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这里的先后顺序也有违文本,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不如后任命梁怀王太傅。故选C。【点睛】解答文言文选择题:抓

72、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

73、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

74、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担任长沙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

75、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

76、,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三、诗词阅读 4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关城:指京城。砧声: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的声音。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倒装句法,先写离别场景,而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把霜人格化,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B. 颔联承接“游子”,想象魏万赴京途中面对鸿雁、云山黯然伤神心情

77、。“不堪”“况是”两词情切而意深。C. 颈联是对远行客子又作了充满同情的推想。魏万抵达京城,会感受到深秋寒气逼近、砧杵之声繁多急切。D. 尾联是诗人语重心长地对魏万给以亲切的嘱咐:你的身影不要出现在长安行乐之地而让大好的时光虚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充满同情的推想”说法错误,应该是“充满关怀的推想”。故选C。【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