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811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指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解析: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

2、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答案:D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A突破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题干材料描述的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答案:C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

3、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的“蛮干”是指他()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D彻底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A、B两项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并没有彻底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D项说法不准确;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广种植玉米,造成了很大损失,获得了“蛮干家”的称号。答案:C4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

4、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控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C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A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实质上是否定了斯大林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政府宏观调控,故排除B,选A。答案:A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改革的原因都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故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依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结果可看出,A、B两项说法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

5、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的体制,故C项也可排除。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

6、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解析: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等方面回答。答案:(1)积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

7、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基础巩固1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介绍赫鲁晓夫以行政命令手段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虽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产量不理想,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也不涉及农、轻、重发展比例问题,排除A、

8、D两项。B项表述与材料相反,排除。答案:C2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年”即可排除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A项。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D项。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答案:D3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

9、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三项。答案:B能力提升4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两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此项统计反映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苏联物质匮乏,供需

10、失衡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ABC 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再认和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情境,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特点和消极作用可知说法正确,排除,故选C项。答案:C5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解析:“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

11、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620世纪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突破。答案:B7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解析:苏联解体的根本

12、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答案:A8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A BC D解析:任何经济制度,只有符合本国国情,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保持活力。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内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主要靠刺激内需来摆脱危机,都不属于外向型经济的范畴

13、,应排除。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

14、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料三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世界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苏联社会主义

15、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答案:(1)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逐渐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苏联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4)启示: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