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540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宁夏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银川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 建筑等级突出礼制观念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城墙面积和南北向道路宽度体现了等级划分,突出了礼制观念,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中不能体现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排除D。2. 西周立国之后,将殷商遗民分别封赐给卫国和鲁国,并告诚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将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给晋国叔虞时,也告诚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西周这

2、种做法A. 建立起等级制度B. 消除了各族矛盾C. 扩大了统治疆城D. 有利于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是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习俗,在治理疆土时,要依照周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是推行政令时要顺应夏人习俗,疆土治理时要适应戎人的成法。由此可知,西周采取这种统治措施更有利于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等级制度的形成和疆域扩大并未体现在材料中,排除A、C两项;西周时期,其征服各族的战争依然不断,排除B项。3. 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A. 墓葬规制严整B. 等级制度消亡C. 贵族阶层没落D. 社会变动剧

3、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墓葬规格开始超过周天子,说明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变动剧烈,D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4. 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常管宗室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大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B.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C.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D.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说明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

4、其责,排除;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

5、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6. 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A. 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 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 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7.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

6、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D.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于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故D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限制相权,并不能打破特权的垄断,故A错误;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是面对中下层民众,故B错误;材料属于中央君主集权表现,不涉及察举制弊端,故C错误。点睛: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实行“中朝”制度,“

7、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他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8. 唐代据唐摭言载,无论当多大官“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这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忽视考生真才实学B. 选官制度阻断阶层人才流动C 中央政府限制贵族获取功名D. 科举取士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无论当多大官“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体现的是科举制出身的官员是一中至高无上的荣誉,说明科举取士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D选项符合题意;

8、科举制考试的标准是考试成绩,A选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9. 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专制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 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知州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故答案为A项。北宋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9、的局面,排除B项;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受到削弱,而不是互相制衡,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0.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宋朝“二府三司”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二府三司”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B. “二府三司”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C. “二府三司”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 “二府三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10、。【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就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史识是分析史实得出科学结论。A项表述了二府三司制的历史事实,因此该项不是“史识”。故A项错误。B项属于二府三司制的评价,是“史论”。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故C项错误。D项是综合整个中国古代史分析,得出二府三司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11. 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A. 朝野普

11、遍认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B.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C. 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D. 明朝政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不堪【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可知内阁大臣职位品衔不高,材料“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更能说明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原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故B正确。因为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因而无规定品级,不是头衔无足轻重,故排除A。六部尚书只是形式上的执行机构,无決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官僚体系混乱不堪,D错误。1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元

12、朝的行省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钱穆把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不是“最准确”的理解,排除;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13.

13、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 特点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B. 特点是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C. 局限是公民素质的参差不齐D. 局限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仅仅因为听烦了,就投了反对票,要求放逐阿里斯提德,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说明陶片放逐法容易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14、故答案选C。14. 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A. 民主的直接性B. 决策的民主性C. 程序的复杂性D. 参政的平等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可知,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能充分调动雅典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强调公民集体讨论事情,体现了雅典民主特别注重决策的民主性,B项正确。题干强调雅典民主决策的民主性,与民主的直接性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雅典民主决策的民主性,与民主程序的复杂性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雅典民主决策的民主性,与参政的平等性无

15、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5.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A. 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B. 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 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D. 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从而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体现的是万民法的精神,万民法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C项正确,A项错误;罗马法强调的法律面前

16、人人平等的“人人”,并不包含奴隶和妇女儿童,指的是罗马公民,故B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和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16. 有学者认为,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这部法律是A. 十二铜表法B. 拿破仑法典C. 大宪章D. 权利法案【答案】A【解析】【详解】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将法律条文写在铜版上,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任意量刑的现象,A正确;拿破仑法典并不是针对贵族滥用权力制定的,排除B;大宪章主要内容是限制国王对贵族和教会的权利侵犯,排除C;权利法案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维护资

17、产阶级革命成果,排除D。17.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但是罗马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这一时期的罗马法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C. 违背罗马法原则D. 体现了社会阶级利益和要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罗马法对皇权的维护、对妇女权力侵犯的规定,从本质上来说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原则,排除C项。18. 德国文

18、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由此可见,罗马法A. 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B. 维护了西方的代议制度C. 确立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 适应了小国寡民的需要【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可以得出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不可能维护西方代议制,也不可能成为欧洲待见社会行为的规范,故B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与其

19、历史作用无关,故D项排除。19. 下表中内容最适合用来论证主题是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B. 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C. 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D. 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答案】C【解析】【详解】从1216年大贵族制定大宪章,到162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的议会制定权利请愿书,再到光荣革命后议会制定权利法案,这些文件和长达四百多年限制王权的斗争,说明了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与前两个文件的制定无关,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否“完美”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不能说明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器,D项

20、错误。20. 1832年,英国工业家弗赖尔说:“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这说明A.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全球扩张受挫B.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 英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D. 民主政治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再结合材料中的“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说明了经济的发展要求民主政治的完善,D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全球扩张加速,A错误;B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中的民主政

21、治无关,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面临着严重的政冶经济危机,D错误。21. 2020年3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要以联邦政府的名义强制隔离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地区。纽约州州长科莫认为这是非法的,相当于“联邦政府向这些州宣战”,最终特朗普没有宣布这三州为“隔离地带。此材料反映了美国A. 联邦体制正遭受严重破坏B. 总统已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 三权分立体制具有制约性D.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以联邦政府的名义强制隔离纽约州等三个疫情严重地区,但遭到纽约州州长的拒绝而失败。这一材料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制衡,故D正确;材

22、料不能说明联邦体制正遭受严重破坏,故A错误;美国总统是实权总统,故B说法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约,不是中央政府内部的三权分立体制,故C错误。22. 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B. 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C. 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D. 19世纪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扩展”可知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由材料“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体现的是美国民主政

23、治发展,由材料“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可知德国和日本都确立了民主政治,综上所述可知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C项正确。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是在19世纪中后期,排除B。D项不符合“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的信息,且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排除。【点睛】本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影响,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等即可知道是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

24、治发展。23.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在1789-1875年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的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是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 君主立宪派的阻挠C. 封建传统势力非常强大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分析】法国从大革命开始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制,是国内保皇派与共和派长期斗争的过程。其确立过程之艰辛恰恰说明了封建势力的强大。故选C。【详解】24.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25、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B. 宰相掌握了一切大权C. 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D.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容克地主阶级是封建势力残余,其掌握德国政治权力使德国在政治上十分保守;但工业革命使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迅速,这种政治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德意志后来发动侵略战争,引发世界大战,D正确。统一之后的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错误。宰相对皇帝负责,皇帝掌握了一切大权,B错误。C项阐述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错误。25. 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

26、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皇帝不仅有权任命军官,也可以任命帝国首相、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A. 君权至高无上和君主专制B. 具有浓厚的专制、军国主义色彩C. 将军享有最高的政治荣光D. 容克地主集团极端的保守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圣旨”“皇帝不仅有权任命军官,也可以任命帝国首相、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知德国的皇帝权力很大,可以主宰议会,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根据“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可以看出德意志还具有军国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皇帝掌握大权,体现的是其民主

27、政体之下深厚的君主专制色彩,而非实际上的君主专制。因为此时的德国已经建立起了民主政治,排除A;材料并没有体现将军享有最高的政治荣光,只说高于政治家,但并不代表最高,排除C项;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德意志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而不是容克地主集团的保守主义,排除。【点睛】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就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原因,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a.经济上,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b.政治上,德意志是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民族国家统一的,民主共和的基础异常薄弱。26.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

28、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遭破坏B. 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 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D.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体现的是中英协定关税,说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D排除。故选A。27.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

29、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 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说的是“普通民众”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不关心”,故A项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无法体现好大喜功,并且甲午战争结果是失败了,谈不上“功”,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了李鸿章主要依赖个人力量与日本斗争,忽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联合,故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甲午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

30、民众,这场战争几乎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同日本在作战”,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知识分析解答。28. 下表为1912年初中华民国政治事件的记录。这体现出:A. 资产阶级力量迅速成长起来B. 普通民众接受民主共和观念C. 革命党试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D.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并结合所学临时约法中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的规定,可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与袁世凯议和的过程中试图限制其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让其担任临时大总统,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比较弱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

31、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且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项错误。29.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 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B. 坚守闭关锁国政策C. 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D.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主权的维护,与闭关锁国无关,故B不正确;太平

32、天国是旧式农民起义,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C不正确;维护国家主权即是近代外交观念的体现,故D不正确。30.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该观点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A. 鸦片贸易合法化B.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 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D. 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体现鸦片战争的目的是英国希望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主要和其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D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A排除;

33、B属于鸦片走私的目的,排除;C不属于本质,排除。故选D。31. 学者李禹阶在文章中曾谈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 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B. 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D. 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过程中提倡“五族共和”,推动了以汉族为中心、强调“夷夏之别”的古代民族转化为近代意义上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A正确。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说法绝对,B错误;C项

34、不符合史实,应该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废除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32. 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A. 五四运动的目标是文化启蒙B. 五四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C. 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传播D. 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五四运动之前,仅有”、“五四运动之后,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传播,C正确;五四运动

35、的目标是反帝,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3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

36、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原因:中立政策的破产;英、法等协约国的拉拢;美国参战改变战争形势;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需要;段祺瑞政府想借参战之机扩充实力。(2)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

37、加快一战的结束;外交上,有利于战后主动地位的争取(或战胜国地位的获得);加剧了国内军阀之间、南北之间的对抗;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可知中立政策的破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英法等协约国的拉拢、美国参战改变战争形势、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需要、段祺瑞政府想借参战之机扩充实力等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可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根据材料“

38、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可从加剧军阀之间对抗方面作答;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有利于战后主动地位的争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方面思考作答。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卿休斯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把法律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共和党领导人把国际关系视为利益之争,认为一战的根源在于欧洲大国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如果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

39、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但是,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而且大量资金用于军备而不是生产也会损害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增加各国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经济繁荣,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凡尔赛条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无法解决,稳定与和平也就无从谈起;而安全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欧洲局势不稳定,势必又会妨碍美国资本的流入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还会影响美欧之间贸易,拖累美国经济,并可能带来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布尔什维

40、主义向中欧和西欧传播。摘编自王立新超越凡尔赛:美国共和党政府的国际秩序思想及其对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追求(1921192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答案】(1)主张:国际关系法治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政策国际化;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2)简析:一定程度上纠正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有利于新的国际秩序观念(或和平主义、合作共赢意识)的形成;为法德矛盾的缓解提供契机;容易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解析

41、】(1)本题根据材料“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际关系法治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政策国际化、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等方面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纠正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新的国际秩序观念的形成、法德矛盾的缓解、激化与苏联的矛盾等方面简析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35. 阅

42、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经济危机把德国推向了绝境,魏玛共和国无能为力,国际社会也没有救助,谁能拯救德国,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成为帝国总理,先天不足的德国式民主最终产下了一个怪胎,居然造就了专制独裁,这难道不是民主的悲剧吗?难道不是对西方战胜国遏制德国策略的一种讽刺吗?摘编自朱维毅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纳粹战犯在纽伦堡审判中受到了战争罪、反人道罪等罪行的判决。1951年9月27日,德国总理阿登纳表示:“纳粹的罪行是以

43、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因此德国人要把道德上和物质上的赔偿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1952年,德以两国签订卢森堡条约,创下战败国主动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先例。据统计,到2000年为止,被害犹太人群体获得的赔偿超过1500亿马克。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把5月8日对于德国的纪念意义从“战败日”改为“胜利日”,“感谢盟军把我们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摘编自人民网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德国是如何反思战争的。【答案】(1)凡尔赛条约的奴役;大危机的冲击;纳粹党的欺骗宣传;魏玛共和国民主制的缺陷。(2)惩处纳粹战犯;经济上赔偿,政治上真诚道歉实现和解;确立避免战争实现长久和平的机制。【解析】【分析】【详解】(1)概括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因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西方战胜国遏制德国”可知是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的奴役;“1929年的经济危机把德国推向了绝境”可知是大危机的冲击;另外还有纳粹党的欺骗宣传;魏玛共和国民主制的缺陷等。(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后德国惩处纳粹战犯;经济上赔偿,政治上真诚道歉实现和解;确立避免战争实现长久和平的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