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最新考纲展示 最新考纲课程标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系统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重点识记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城市 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装、旗袍、
2、裙子在大城市流行。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社会风俗:“断发易服”,“”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也改为简约文明。(2)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中山装 废止缠足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以来 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丰富了餐桌。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无私奉献
3、 菜篮子工程 重点识记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1)铁路建设 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 效率。(3)公路 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获得较快发展。淞沪 宝成 汽车 公路运输(4)水运 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
4、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5)航空 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轮船招商局 冯如 2.通讯工具(1)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 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 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003年
5、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线电报 无线 重点识记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陆续出现,戊戌变法前后,自办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 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
6、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申报 2.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后,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4.互联网(1)历程 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接入: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
7、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定军山 工农生活 北京电视台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要点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问题】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解答】(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概括“特点”,需在提炼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2)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
8、社会的保守。说明20世纪初中国女性已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反映出社会的进步。(3)联所学,找关联: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弘扬科学民主。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提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深化拓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9、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要点二 史料一 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变化图 史料二 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1950 年 9 月修复组装的一台日本蒸汽机车 1964 年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经过重大技术改进的干线货运机车 1973 年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交直流电传动干线货运机车 2007 年我国首列世界先进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问题】据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
10、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解答】(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求为据材料分析。(2)提信息,找关键:由史料一柱状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受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车机车制造经历了“修复组装技术改进自主创新领先世界”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3)联所学,找关联:近代中国铁路修建发展缓慢,且多为洋人操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突飞猛进,铁路修建也发展迅速,成效惊人。【提示】特征: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受限于半
11、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化拓展】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积极兴办近代交通。(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
12、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高考教材连线 深化教材 对接高考 概念阐释 晚清新潮人士 晚清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较早接受了新社会风气或思潮的人被称为新潮人士。他们受外来文化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较大,穿西装、吃西餐、住欧式建筑,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在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引领着进步的潮流,他们的行为,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考情分析】(1)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高考题通过提供情景材料,展示当时新潮人士的行为,考查晚清变革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考查近代社会的巨变。(
13、2)通过国人对待新潮事物的态度,考查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该类题目多通过提供社会变迁的材料,考查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思考时要多联系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中外多方面进行考虑。【高考体验】1.(2015年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解析: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
14、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2.(2014年安徽文综,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传媒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看法。西装叹一方面描
15、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即不赞成过分追求这种时尚。A项表述片面;这一现象主要在城市中出现,并不普遍,B项错误;C项太过绝对。故D项符合题意。3.(2014年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
16、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严昌洪20世纪中国 社会生活变迁史等(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可知人们追求西方式生活时尚;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第(3)问,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三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
17、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答案:(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教材经典 (选自岳麓版)【命题素材】【考情分析】角度一 以“剪辫”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典例】(2014年江苏历史,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C 图中人物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法、保存国粹,并不
18、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抛弃,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D项错误。角度二 以“蓄辫”和“剪辫”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习俗与政治的关系【典例】(2015年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B 据所学知识可知,“剪辫蓄发”“剪辫易服”实际上是反对清朝
19、统治的体现,故本题选B项。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 夯实基础 一、选择题 1.(2016兰州诊断)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辫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C 鸦片战争时期,未出现剪辫浪潮,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提倡蓄发剪辫,但并非“席卷大江南北”,故B项错误;据材料“不剪辫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一时间
20、,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和科学,未出现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现象,故D项错误。2.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支离破碎。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解析:A 从材料“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支离破碎”
21、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完全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强调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3.(2016太原调研)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解析:D
22、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开始介绍西方法律,故A项错误;1929年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离婚法论卖书广告”可知反映了人们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并非政论,故D项正确,C项错误。4.(2016衡阳月考)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这表明()A.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 B.民主观念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C.预备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D.大公报具有进步政治倾向 解析:D 材料仅仅表明获奖文章多数主张保留君主,但并
23、不能说明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也是民主观念,此材料不能显示民主观念不为大众所接受,故B项错误;1911年11月20日,此时预备立宪已经宣告破产,故C项错误;此次征文活动为大公报所举行,获奖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报刊的政治倾向,而获奖文章中有13篇都明确和民主有关,所以其有进步政治倾向,故D项正确。5.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A.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C.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 D.
24、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 解析:C 铁路和现代化公路的增加体现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取消关税关卡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中的“工业技术”“革命运动”材料均体现不出,材料中的“进步”有利于推动国内民族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6.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
25、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
26、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
27、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等信息作答;第二小问明中后期,导致消费风俗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912年至1919年”及
28、时代背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家做广告卖帽子,可以得出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颁布服制等法令体现了政府的作用。第(3)问,结合教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作答。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揭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社会传统习俗。(2)原因: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因素: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3)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延续。(4)认识:习俗的变迁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点击进入考点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