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学案【目标导航】1、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能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兴趣,以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形象,领悟主旨。3、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梳理勾践灭吴记事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历史经验,并利用相关资料,拓展阅读,总结客观规律。【自主探究】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背景介绍2、要求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分小组集体讨论研读疏通文意,并总结文言实词、文言现象,通过复述翻译,加以总结。(1).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会稽() 冬则资絺() 蓑笠() 暴露百姓
2、之骨() 夫差() 南至于句无() 东至于鄞()公为之饩() 无不餔也() 无不歠也()A. B. C. D. (2). 写出下列句中的“于”字,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介词。乃号令于三军( ) 王既栖于会稽之上( ) 北至于御儿( ) 十年不收于国( ) 摩厉之于义( )(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用法知: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安与知耻( ) 失其所与,不知( )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资:贾人夏则资皮( )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去:去民之所恶( ) 去村四里有森林(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大江东去( )更:寡人请更( ) 烦大巫妪为入报
3、河伯,得更求好友,后日送之(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无:令老者无取壮妻( )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4). 写出句中加点字与哪个字相同或通假。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 令壮者无取老妻( ) 将免者以告,公令臣守之( )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摩厉于义( )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 )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
4、所指代的具体对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 生二人,公与之饩( ) 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摩厉之于义( ) 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 勾践既许之( )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6.)句中加点的名词作为状语的两项是( )A.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 生三人,公与之母 C. 公令医守之 D. 今夫差令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E. 是故败吴于囿,又郊败之(7.)对以下句子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 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如今越国已经克制够了,请带领我们去报仇吧B.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像我这样的人,又哪里知道耻辱。请先不要说打仗吧。C.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勾践既然答
5、应了将士们,就招集他们誓师出征D.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我希望我国的军队能纪律严明,同进同退(8.)把下面两句译为现代汉语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而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译文:_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译文:_3、国语历来以文字朴实无华著称,而此篇又别具风采,在于其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举示例讨论:【引思导学】一、情节: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
6、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8、题为“灭吴”,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而课文真正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处理?二、人物:比较勾践与文种勾践与夫差勾践与百姓三、补充思考:1、胜者吴王何以败?败者越王何以胜?2、无论贤君名主,还是
7、伟人领袖,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特质是什么?(秦始皇、刘邦、唐太宗、毛泽东主席、拿破仑、丘吉尔)3、在成功的道路上,如何看待经历的挫折?四、拓展阅读:换一种眼光解读勾践灭吴勾践灭吴中的军事家们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随堂闯关】1、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A蓑笠(su) 絺(ch) 商贾(g)B栖息(q) 仇雠(chu) 譬如(p)C哺乳(b) 饩(x) 孺子(r)D爪牙(zho) 疾疹(chn) 去民之所恶()2、下面词语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A吊有忧,贺有喜吊,慰问B去民之所恶所恶,不喜欢的(事物)C然后卑事夫差卑,谦卑地D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誓,使发誓3、下面句字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
8、同的一项是: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吾不欲匹夫之勇也B乃号令于三军曰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C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D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一)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1、解释下
9、面词语:(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2)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资:(3)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无乃:2、翻译下面句子:(1)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3、结合语境,说明文种在这里用“贾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二)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
10、,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1、解释下面词语:(1)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致:(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蕃: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2)三年释其政3、请概括这一段中勾践为了复仇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用原文加以具体说明【作业评价】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
11、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
12、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1、解释下面词语(1)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请:(2)果行,国人皆劝劝:2、勾践在国之父兄第一次请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答应,而是说“姑无庸战”?3、根据选段内容,试分析勾践战胜吴国的原因二、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阅读后完成下面题。(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
13、,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1. 对加点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私于下执事
14、执事:办事的下属越国之宝器毕从 毕:全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 赦:饶恕将焚宗庙 宗庙:寺庙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无乃:恐怕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是以:因此其孰利乎 利:有好处将不可改于是 于是:在这个点上A. B. C. D. 2 写出各组加点词语不同的意义、用法越人饰美女八人( )大夫女女于大夫( )( )唯君左右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3. 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不敢高声讲话,直接让大王听到B.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我们国君的将士不值得屈尊大王的军队来讨伐了C.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有五千名披戴铠
15、甲的战士将拼死作战,那就会有加倍的勇气D.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夫差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后就离开了他4 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种临危受命,他令人信服地讲清了不灭掉越国的利弊、得失,完成了使命。B. 武子胥直言敢谏,看问题准确,一心为国,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夫差采纳。C. 太宰嚭贪图贿赂,为将灭的越国求情,保存了越国,而最终葬送了吴国。D. 夫差放弃了灭越的大好时机,表现出他缺乏谋略,不能“察纳雅言,咨诹善道”。【衔接高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
16、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襄崩,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
17、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后拜所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 部分:指挥,分派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 了:完结,停
18、当C邕又军人教习田猎 田:田地,农田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 阿:偏袒,庇护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先自晋徙焉 置杯焉则胶B令邕总为诸军节度 为御史所劾C联已杀之 久之,以旧恩,D不中与唐邕作奴 失其所与,不知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自军吏已上劳效出绪,无不谙练从军吏以上,对他们的功绩缘由,(唐邕)无不熟悉B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
19、理公事非常合理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底毁唐邕,被皇帝处死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随朝初年5阅读延伸题:第I卷文言文中,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二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
20、上)三、勾践是个复杂的人物。他退守会稽山之后,发奋图强,洗雪前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之父兄感激涕零,主动请战,誓为国君报仇,最终百姓互勉,大败夫差,“遂灭吴”。但吴国灭亡后,勾践却赐死了许多当年与他出生入死的贤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范蠡劝文种离开勾践时所说的话,可惜文种没有听他的劝告,丢了性命。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由古至今的评价却大都充满了同情与赞赏之情,蒲松龄就用“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之语盛赞勾践。这样的现象不是很奇怪吗?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不少于200字。勾践灭吴导学案答案【自主探究】2(1). D(2). 向 在 到 向 用(
21、3.)知管理 知道 同“智” 知识资储备 凭借 帮助去除去 距离 离开 向去更改变 另外 改换 交替无不要 没有 无论其他 难道 其中 这(4). 率 娶 娩 征 磨砺 哺,啜 又(5). 蓑笠 生二人之家 死支子之家 达士 夫差耻吾君之仇 父兄吴国(6.)AE (7). C(8). 略【引思导学】一、8题为“灭吴”,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而课文真正又是什么呢?存国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勾践招贤助己谋而退吴者,与之共执越国之政文种进言今栖于会稽,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自荐勾践纳贤执其首而谋,使之行成于吴定计求和复国卧薪尝胆,准备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请更对内安抚民心: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对外麻痹
22、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以蕃鼓励生育壮大兵力减免徭役壮大民力广招贤才壮大才力休养生息壮大国力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探究学习: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为什么这么处理?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从本文来分析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从国语来分析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长于写对话,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