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A敢问夫子恶(w,表疑问,何)乎长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i,充满)于天地之间B行有不慊(qin,快心、满意)于心,则馁(ni,意气、萎靡不振)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o,枯干)矣C宋人有闵(mn,同情)其苗之不长而揠(y,拔起)之者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n,除草)苗者也D行拂(f,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n,同“增”)益其所不能丈夫之冠(un,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已经成人)也,父命之解析B项“慊”应读“qi”。C项“闵”,忧虑。D项“冠”应读“u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C)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岂不诚大丈夫哉C所以动心忍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析C项“动心”,本文指“使他的心受到惊动”;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B曾益其所不能C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解析A项“女”通“汝”。B项“曾”同“增”。C项“慊”通“惬”。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A必先苦其心志B饿其体肤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空乏其身解析A项“苦”,使遭受困苦。B项“饿”,使受饿。D项“空”,使受穷困。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然则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不同D
3、不同,相同解析“然”:的样子/这样。则:表已然,相当于“原来已经”/与下句的“则”照应,表示并列关系。6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C而良人未之知也D先生将何之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二、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
4、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我知言:懂得(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盛大流行的样子(3)则塞于天地之间:充满(4)苗则槁矣:枯干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以直养而无害:表承接关系,无实义(2)非义袭而取之也:表承接关系,无实义(3)其子趋而往视之:表修饰关系(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表承接关系9下列加点的词语不
5、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D)A今日病矣B无违夫子C此之谓大丈夫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解析“无益”,没好处,没用处。10本段文字所含成语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答案揠苗助长。违反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11本段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如何养成的?答案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6、,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12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1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画线部分为例加以具体分析。答案画线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
7、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14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有(AD)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解析B项谈的是鉴别人才。C项谈的是做人的思想境界。15孟子认为,成就大事要具备什么条件?答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拓展阅读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1619题。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
8、,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注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吾语子游游:游玩B人不知 知:了解C亦嚣嚣 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D修身见于世 见:出现解析游:游说。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B.C.D.解析C项都是副词,就。A项句末语气词,吗/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宾语前置标志。D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18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孟子主张道德人格至上。不得志时一身
9、正气,显达了利泽于民。1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译文: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谈谈游说。人家了解我,我自得其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宋勾践说:“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其乐呢?”孟子说:“尊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所以士人可保持住自我;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加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出现在世人面前。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