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155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一部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今约50

2、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D. 继承人的品德优良3.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

3、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A. 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C. 古代文献记载反映了真实历史D.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4.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继承制的目的是A. 确立嫡长子的地位B.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 稳定贵族统治秩序D. 保证贵族血统纯正5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

4、)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6.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 分封制的崩溃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 中央集权加强7. 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B.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C.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D. “四维(指礼义兼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

5、并起,万民离叛”8.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9.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10.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这表明该编纂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应该A. 注重实用性B. 涉

6、及领域较为狭窄C. 服务于农业D.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1.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多参照史记体例编纂而成,宋人郑樵评价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这是因为史记A. 首创纪传体,有条理记载历史B. 内容丰富,真实记载历史事实C. 富有批判精神,讽刺腐朽统治D. 取材广泛,保留大量古籍文献12. 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3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分别代

7、表的朝代是A西晋、北周、北魏B北魏、北周、西晋C北魏、西晋、北周D西晋、北魏、北周14. 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A. 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B. 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C. 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D. 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15.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 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B. 实现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 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D. 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16. “毁镜”是北方草

8、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17.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18. 隋文帝废

9、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 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 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19.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0. 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

10、生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 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C. 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制度D.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21. 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A. 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 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 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D. 门

11、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22.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23.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4.

12、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 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 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 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25.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道教地位上升C. 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26.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

13、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 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7.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魏书食货志隋朝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 生

14、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28.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强化皇权C. 分权制约D. 控制地方29.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 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 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 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 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30.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

15、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 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 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 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31.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A. 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 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 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 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32. 按当时中央官制,若岳飞要率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首先要与朝中哪一机构报呈此事A. 中书门下B. 三司C. 枢密院D. 军机处3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

16、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34.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 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D.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35.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

1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党项、蒙古、女真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3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18、君主专制得以加强37.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A. 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B. 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C. 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利工具D. 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38.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符合宋代“商业革命”特征的是A. 城市中东市西市商业区出现B. 白银成为最主要的货币C. 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的商帮D.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39. 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太湖洞庭山区“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该地区

19、A.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B.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 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D.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40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 ,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A木炭 B煤 C石油 D铁矿41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42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

20、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43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层逐渐趋向发展壮大44. 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

21、,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A. 格物致知、探究天理B. 虚心求知、择善而从C. 学贵有用、经世致用D. 以德育人、博学精思45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46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科举考试中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的政权是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47题15分,第48题16分,共31分)47汉武帝

22、、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 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材料二: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力的一位。他有恻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 ,把“抚九族以仁” 当作“君之体也”。 摘编

23、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3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举措的共同影响。(8分)4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

24、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6分)(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1.【答案】B【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

25、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D错误。2.【答案】B【解析】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B正确;材料未涉及“神秘色彩”,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与家国同构无关,C错误;材料未涉及继承人的品德问题,D错误。3.【答案】B【解析】材料“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

26、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体现的是甲骨文的发展使对商朝的研究有了确凿的史实证据,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4.【答案】C【详解】材料“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稳定和团结,C正确;A属于手段,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5.【答案】D【解析】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认为天下百姓与天子相同,只有在统一后才会处于相同的国家内,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选D项;君主专制是法家主张,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张题干未体现,排B项;以德治国是

27、孔子主张,排除C项。6.【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故A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的表述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故选A。7.【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中最接近史实的是秦朝实行暴政,即“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C项正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的文化专制并非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六国后代的反抗即“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28、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打击儒家即“四维(指礼义兼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并非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

29、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不符,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是能够

30、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表明在他看来,中国古代数学应该注重实用性 ,A项正确;涉及领域较为狭窄与“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不符,B项错误;服务于农业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项错误。11.【答案】A【详解】根据“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肯定的是史记对后世史学的编写体例和学术研究影响深远,A项正确;其内容丰富与史官写史之法无关,B项错误;史记的价值在于治史,不在于讽刺和批判,C项不符合题意;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对史官、学者的影响,不在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存上,D项错误。12.【答案】A【详解】东汉

31、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了人口大量减少,故选A。这一时期北方自然条件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南迁不会造成总体人口数量的大量减少,排除BC;经济中心在南宋时完成南移,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排除。13.【答案】D14.【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五代政权更替情况,内部争权夺利情况严重,政权存续时间短暂、更替频繁,这说明五代时期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选D;后梁、后唐为非法继承,其他均是正常继承,排除A;后梁、后唐的开国君主死于非命,其他均不是死于非命,排除B;

32、后梁出现儿子杀父现象反映了道德沦丧,但“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15.【答案】D【解析】材料“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设立初期对于澄清吏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D正确。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17.【答案】D【解析】“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选D;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

33、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18.【答案】A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错误。19.【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可以

34、看出尚书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运行的枢纽,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因此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是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不会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20.【答案】A【解析】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是有学府考试合格者、有自学成才者、也有皇帝临时下诏选拔者,体现人才来源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A正确;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的内容,B错误;科举考试是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选拔的方式选举官员,C错误;科举制依据成绩选拔官员,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但

35、不能保证绝对的公正,D说法绝对化。21.【答案】D【解析】材料中介绍的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仕途,唐代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但从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可以看出科举制虽然实行,但是原有的门阀制度观念依旧影响选官用官。故D.门第观念依然浓厚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中贪腐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浓厚,AC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AC错误。22.【答案】D【解析】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

36、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没有方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君主专制指皇帝和丞相的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3.【答案】C【解析】A.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受到压抑,故不选A。B.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不选B。C.唐朝将征收的布帛改为折钱征收,这会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C正确。D.“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不选D。2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彰显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精神自由、富于智

37、慧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成就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文学,C项正确;京剧艺术形成于清代,A项错误;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是宋元时期的文化特色,B项错误;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的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D项错误。25.【答案】A【解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材料的主旨,A项正确。26.【答案】C【解析】天王送子图的创作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选C;材料反映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不是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38、,排A;唐代还没有出现繁荣的市民文化,排B;天王送子图创作并不能体现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排D。27.【答案】C【解析】A.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受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B.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C.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28.【答案】C【解析】材料“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说明了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

39、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宋朝政治制度强化分化事权,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分散官职职权,不是强化皇权,故B项将错误。控制地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29.【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各个职能部门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说明澶渊之盟

40、后宋辽边境较长时间和平局面,选B项。A、D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31.【答案】A【解析】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传统、直接的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通过“募饥民修水利”,将“赈救”灾民和兴修水利工程相结合,说明其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A项正确;王安石采用的赈灾方法不能“彻底”解决社会危机,B项错误;材料中王安石采取的措施不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新的赈灾方式,不能说明其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D项错误。32.【答案】C【解析】岳飞要想进行军事行动,需要报呈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枢密院,选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排除A;三司是宋朝掌管财政的机构,排除B;军机

41、处是清朝中枢机构。33.【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34.【答案】D【解析】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反映,故排除A。B.从题中可以看出,县在各个时代都存在着,但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故排除B。 C.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

42、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故排除C。D.从题中可以看出,由两级到三级甚至更多,体现出了中央在地方设置上,机构更加完整,管理更加具体,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说明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故D正确。35【答案】A【解析】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契丹”;都城在兴庆,并创制“西夏文字”,模仿北宋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长期对峙,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局面“大定之治”;1279年统一中国,并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行省制度)的是“蒙古族”,选择A项符合题意。36【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

43、,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37.【答案】D【解析】元朝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这有利于及时传递国家政令,故选D;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矛盾尖锐,没有出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A;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没有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排除B

44、;驿道的修筑是在元统一完成后,并不是扩张的工具,排除C。38.【答案】D【解析】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宋代“商业革命”表现,选D;宋代城市中已突破了坊市限制,排除A;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明代,商帮的形成在明清,排除BC。39.【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可知,太湖洞庭山区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依靠市场换取所需, 这都体现了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农业的商品化,故应选C。40【答案】B【解析】宋代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苏轼这首诗名为石炭,石炭指的就是煤,B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4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代

45、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42.【答案】B【解析】由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可知,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故B项正确。“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是“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A项错误。南北分卷制度不会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分卷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了遏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地位,故D项错误。43【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

46、,在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项错误;C项与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排除;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而且与历史事实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44.【答案】C【解析】据材料“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可知,张载主张要学以致用,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探究规律和明白道理,A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

47、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学习的态度,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而不是育人的方法和思维,D错误。45【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反映了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统思想,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心学”,排除B项;济公是南宋佛教高僧,故D项错误。4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并用在了科举考试中,故选C项。47.【答案】(1)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

48、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4分)(2)具体史实: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3分)(3)共同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8分)48. 【答案】(1)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6分)(3)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