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测试试题(二)(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城市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疫情大考下,大数据已然成为各个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选择,大数据对于城市人员流动管理,城市民生服务保障、疫情
2、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研判、疫情处置防控举措落实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数据预警和决策的“后知后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的不完善、实时定位追踪下数字立法不完备的隐忧、谣言四起时权威数字信息平台的失位等,都暴露出当前技术运用在城市治理中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善用大数据这一国家治理“利器 ,趋利避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运用大数据实现“城市之治”,本质就是借力数字化信息技术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美好。疫情之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在很多城市推行,实时疫情数据信息地图的普遍应用,赋予了大
3、数据这一技术工具温度和能量,体现了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善用大数据提升堿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就是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人文价值,找准数据服务群众需求的突破点,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愁事烦心事。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质是要建构政府治理的大数据思维。简单地说,大数据思维就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通过对海量、完备、多样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进而揭示城市治理相关问题的特征、规律与前景。作为城市治理的主导者,政府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理念、技术与思维方法,实现城市治理决策科学化、政府服务高效化、社区治理精准化。要积极制定完善城市大数据治理发展规划,打造
4、大数据的施政平台,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从全局长远上谋划城市大数据发展规划。要树立大数据与城市政务服务相融合的理念,正确看待大数据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将大数据广泛融入城市政务、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生态环保、教育服务等公共领域,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效化,精细化和普惠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品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针对当前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和错位等矛盾,善用大数据改善和优化公共服务是明智选择。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巨量数据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存储、管理,对公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及时预测
5、和有效回应,从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就是要用大数据深化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辩证统一,加快推进流程再造,补足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根本是要完善大数据治理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大数据服务城市治理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数据库开放共享机制,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打架现象,树立信息共享思维,加快实现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共享。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利器,又存在威胁信息安全的风险,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法定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和相关人员的数据采集权和数据有限
6、使用的边界,确保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安全得到保护,切实处理好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摘编自燕芳敏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光明日报2020.4.13)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数据预警和决策的“后知后觉”、谣言四起时权威数字信息平台的失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B.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利用大数据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美好。C. 城市治理水平的现代化要求建构政府治理的大数据思维,从而实现城市治理决策科学化、政府服务高效化、社区治理精准化。D. 大数据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利器
7、,政府、企业和相关人员可根据需要行使数据采集权和使用权,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今年疫情中的种种防控举措切入,指出完善并善用城市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已是当前城市治理的迫切任务。B. 文章在正论部分采用纵式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当前善用大数据对于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和价值意义。C. 文章以疫情中很多城市推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为例,意在阐明大数据的运用要以人民为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D. 文章立足于宏观,指出要从全局长远上谋划城市大数据发展规划,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也要注意机制的完善,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3. 根
8、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目前我国在善用大数据方面还问题多多,诸如数据预警和决策滞后、公共基础数据不完善、共享机制不完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B.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是控制和监督,而是让大数据赋予城市发展的温度和能量,体现其人文价值,急人民之所急。C. 建构政府治理的大数据思维,就是要杜绝凭经验办事的传统思维模式,也就是“唯数据论”,这样才能提升政府城市治理水平。D. 善用大数据治理城市必须完备数字立法,否则在实时定位追踪下会有很大隐忧,发生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答案】1. D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
9、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D项,“政府、企业和相关人员可根据需要行使数据采集权和使用权”错误,最后一段“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法定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和相关人员的数据采集权和数据有限使用的边界,确保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安全得到保护,切实处理好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可知是“有限使用”,并且需要法律约束。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在正
10、论部分采用纵式结构”错误,“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质是要建构政府治理的大数据思维”“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效化,精细化和普惠化”“善用大数据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根本是要完善大数据治理体制机制”,可知正论部分采用横式结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项,“而是让大数据赋予城市发展的温度和能量”
11、错误,第二段“疫情之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远程医疗服务在很多城市推行,实时疫情数据信息地图的普遍应用,赋予了大数据这一技术工具温度和能量,体现了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可知疫情之下让大数据具有了温度和能量。C项,“就是要杜绝凭经验办事的传统思维模式,也就是唯数据论”错误,“杜绝”“唯数据论”绝对化。D项,“发生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利器,又存在威胁信息安全的风险,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法定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和相关人员的数据采集权和数据有限使用的边界,确保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安全得到保护”,没有
12、说到个人隐私和国家信息之间的矛盾。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1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为追求高寿命,人们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着疾病和伤痛,一样不能幸福地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同时对健康提出三个“新”指标: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和新的目标。新的概念,即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新的原则,即从
14、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新的目标,即从生活质量目标向追求生存质量目标转化。(摘自王秋慧、王枫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材料二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及城镇化加速,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性需求爆发式增长,健康服务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和重大科技源头创新的新引擎,更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9)材科二建设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路,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15、的健康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把健康优先体现在社会生活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政投入上保障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权益。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特别倡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
16、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进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体育健身、职业安全、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
17、业化的路子。政府承担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组织管理职责,切实履行好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的办医责任,同时注重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优化结构。(摘自十九大学习文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日报2018.1.12)4. 下列不符合新的健康要求的一项是A. 有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焦虑感,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能被大多数人接受。B. 为了预防常规感冒型流感,平日里经常会主动购买服食-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C. 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每日三餐搭配合理,饮食有规律,且顿顿吃得津津有
18、味,享受吃饭的乐趣。D. 刚刚升到某大学,能主动清理宿舍卫生,并能协调舍友关系,和他们分工合作,完成日常宿舍清洁工作。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改变中国人的健康面貌,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B. 随着世卫组织健康标准的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政策也拓展了范畴,与传统疾病防治相比,更着眼于健康影响因索的广泛性。C.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和数据可以判断出,2017年医疗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快速发展,与十九大的召开密不可分。D. 公平正义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体现为社会医疗的公益性,政府要承担好组织管理职责,绝不走全盘市
19、场化、商业化的路子。6.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方针?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4. B 5. A 6. 思想明确: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重点突出:主抓基层,创新突破。政策融合: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0、。B项,“为了预防常规感冒型流感,平日里经常会主动购买服食-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错误,没病吃药不是新的健康要求。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错误,绝对化,“改变中国人的健康面貌,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需要多方面努力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1、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即思想明确,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特别倡导把健康融
22、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即重点突出,主抓基层,创新突破;“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进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体育健身、职业安全、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即政策融合,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点睛】非连续性文本
23、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
24、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个朋友叶圣陶我有一位朋友,他的儿子今天结婚。我去扰了他的喜酒,喝的醉了。不,我没有喝的醉!他们玩的把戏真有趣,真有趣!那一对小新人面对面站着,在一阵沸天震地的拍手声里,他们俩鞠上三个大躬。他们俩都有迷惘的、惊恐的、瞪视的眼光,好像已被猫儿威吓住的老鼠不像,像屠夫刀下的牲牛。我想:你们怕和陌生的人面对面站着么?何不啼着,哭着,娇央着,婉求着你们的爹爹妈妈,给你们换个熟识的知心的人站在对面呢?我想的晚了,他们俩的躬已鞠过了,我又何必去想它。那些宾客议论真多。做了乌鸦,总要呀呀地叫,不然,就不成其为乌鸦了。他们有几个人称赞我那位朋友有福分,今天已经喝他
25、令郎的喜酒了。有几个满口地说些“珠璧交辉”“鸾凤和鸣”的成语。还有几个被挤在一群宾客的背后,从人丛的缝里端相那一对小新人,似羡似叹地说:“这是稀有的事!”我没有开口。那几个说我那位朋友有福分的,他们的话若是有理,今天的新人何不先结了婚再喝奶汁?那几个熟读成语辞典的,只是搬弄矿物动物的名词,不知他们究竟比拟些什么?“这是稀有的事!”这句话却有些意思。然而也不见得是稀有。“稀有”两字不妥。哈!哈!我错认在这里批改学生的文稿了。我那位朋友结婚的时候,我也去扰他的喜酒,也喝的烂醉,和今天一样的醉。这是十四年前的事或者是十三年?记不清楚了。当时行礼的景象、宾客的谈话,却还印在我的脑子里,一切和今天差不多
26、,今天竟把当年的故事重新搬演一回。我记得那位朋友结婚之后,我曾问他:“可有什么新的感觉?”他的答语很有趣:“我吃,喝,玩耍,都依旧;快意的地方依旧,不如意的地方也依旧,只有卧榻上多了一个人,是我新鲜的境遇。”我又问他:“你那新夫人的性情和思想如何?”他的答语更有趣:“我不是伊,怎能知道那些呢?”“伊快乐么?”“伊快乐呀。伊理妆的时候,微微地,浅浅地对着镜里的伊笑。那时伊颧颊间总含着无限的庆幸、满足、恋爱的意思。伊和女伴商量装饰,议论风生。伊又喜欢叉麻雀,下半天和上半夜的工夫都消磨在这一件事上。你道伊还有不快乐的一秒么?”后来他们夫妻俩有了小孩子了,便是今天的新郎。他们俩欢喜非常,但是说不出为什
27、么欢喜我又傻了,觉得欢喜,欢喜就是了,要说出什么来?这个欢喜,还普及到他们俩的族人和戚友,因为这事也满足了彼等对于他们俩的期望。然而他们俩先前并没有什么预计。论到这事,谁有预计?哪一家列过预算表?原来我喝的醉了!他们俩生了儿子,生活上丝毫没变更。他吃,喝,玩耍,依然如故。伊对着镜里的伊笑,谈论装饰,“又麻雀”,也依然如故。小孩子吃的,是一个卖了儿子,夺了几子的权利换饭吃的妇人的奶汁。他醒的时候,睡眠的时候,都在伊的怀抱里。不到几个月,他小小的庞儿会笑了,小手似乎会招人了。他们俩看了,觉得他很好玩,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新鲜玩意儿,一个便从乳母手中抱过来和他接个吻,一个不住地摩抚他的小面庞。他觉得小身
28、体没有平常抱的那样舒服,不由得哭了起来。他们俩没趣,更没法止住他的哭,便叫乳母快快抱去。“我们不要看他的哭脸!”那小孩子到了七八岁,他们俩便送他进个学校。他学些什么,他们俩总不问。受教育原是孩子的事,哪用父母过问呢!今天的新郎还兼个高等小学肄业生的头衔!他的同学有许多也来道喜。他们活动的天性没有一处地方一刻工夫不流露,刚才竟把礼堂当作球场踢起球来,然而对于那做新郎的同学,总现出凝视猜想的神情,好像他满身都披着神秘似的。我想今天最乐意的要算我那位朋友了。他非但说话,便咳一声嗽也柔和到十二分;弯着腰,执着壶,给宾客斟酒,几乎要把酒杯敬到嘴边来。他听了人家的祝贺语,眉花眼笑地答谢道:“我有什么福分?
29、不过干了今天这一桩事,我对小儿总算尽了责任了。将来把这份微薄的家产交付给他,教他好好地守着,我便无愧祖先。我忽然想起,假如我那位朋友死了,我给他撰家传,应当怎祥地叙述?有了,简简括括只要一句话:“他无意中生了个儿子,还把儿子按在自己的模型里。”呀!谀墓之文哪有这种体例!原来我喝的醉了1920.12(有删改)注叉麻雀:一种牌戏,常用来指赌博。谀墓:指为了死者歌功颂德,在制作墓志铭时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夺大其词予以颂扬的行为。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借助“我”的视角和口吻,把一对小新人的新婚行礼称作“把戏”,含有对封建早婚习俗的讽刺和抨击。B. 小说
30、中的“新鲜的境遇”“这是稀有的事”等语言,看似有欣喜赞叹之感,实则表达出说话者卑琐无聊的心境。C. “我”的朋友根本不关心他的夫人“性情和思想”如何,表现出庸俗人生思维影响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D. 小说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描写了“我”的朋友父子两代人的人生经历,揭示了他们的命运悲剧,构思别具匠心。8. 小说中的“我”究竟酒醉与否?这样的设计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9. 优秀小说的主题往往被隐藏在形象和情节深处,并且具有多义性。请就此对这篇小说进行简要分析。【答案】7. C 8. “我”是看似酒醉而实则清醒的人,作者这样设计的好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叙述上,便于对丑陋的事物加以揭露和
31、批判;语言表达上,便于幻化出奇思妙想的语言,增添作品幽默讽刺的效果;情感上,借助人物“我”醉与非醉的状态,便于表达出作者对于现实既愤恨又无奈的矛盾心理。 9. (1)人物形象上:孩子从出生到结婚,没有自我,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复制着父辈的人生经历。隐藏主题: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朋友”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他是一个遵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形象,还要把儿子也塑造成自己这样的人。隐藏主题:封建礼教对人思想感情的戕害。宾客的表现:成年宾客言行举止,表现出庸俗、卑下、虚伪、无聊的特征。隐藏主题:影射了当时国民的醉生梦死和麻木不仁。“朋友”孩子的同学们表现出的玩闹无知,与新郎官形成鲜明对比。隐藏主题:封建礼
32、教对于儿童天性的扼杀。(2)情节上,家长让孩子早早结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却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性;父亲只是按部就班地为了“尽责”“无愧祖先”,孩子是在重复父辈的命运。隐藏主题:通过两场婚礼和“朋友”与他的孩子人生经历的虚实呈现,表达出对封建家族意识的批判。【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表现出庸俗人生思维影响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错误,表现出封建婚姻观念对人的戕害,没有爱与不爱,只是被动接受家庭的安排。故选
33、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情节安排的作用的基本能力。情节作用,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联系全文,主要写两代人的婚姻,朋友对待“父母之命
34、媒的之言”的封建婚姻观念不反抗,反而自我满足,并且“把儿子按在自己的模型里”,将这种婚姻观加在子女身上,子女也同样没有反抗;“他们俩先前并没有什么预计”“他们俩便送他进个学校。他学些什么,他们俩总不问”,朋友对生活毫无计划,对儿子全然不顾,可知“我没有喝醉”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封建礼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教育观,家庭观,人们对此却麻木不仁、浑浑噩噩;面对这种现实,朋友及其儿子是不反抗,宾客们“他们有几个人称赞我那位朋友有福分。有几个满口地说些珠壁交辉鸾凤和鸣的成语”,族人和戚友是“这个欢喜,还普及到他们俩的族人和戚友,因为这事也满足了彼等对于他们俩的期望”,而我想
35、“你们怕和陌生的人面对面站着吗?何不啼着,哭着,娇央着,婉求着你们的爹爹妈妈,给你们换个熟识的知心的人站在对面呢”,与周围人的观点格格不入,可知“原来我喝醉了”。所以“我”是看似酒醉而实则清醒的人,作用,叙述上,便于对丑陋的事物加以揭露和批判;语言表达上,便于幻化出奇思妙想的语言,增添作品幽默讽刺的效果;情感上,借助人物“我”醉与非醉的状态,便于表达出作者对于现实既愤恨又无奈的矛盾心理。“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这也是一种自我解嘲,更是一种无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36、、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本体从人物形象和情节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上,“那一对小新人面对面站着,在一阵沸天震地的拍手声里,他们俩鞠上三个大躬。他们俩都有迷惘的、惊恐的、瞪视的眼光,好像已被猫儿威吓住的老鼠不像,像屠夫刀下的牲牛”,即孩子从出生到结婚,没有自我,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复制着父辈的人生经历。隐藏主题,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我吃,喝,玩耍,都依旧;快意的地方依旧,不如意的地方也依旧,只有卧榻上多了一个人,是我新鲜的境遇” “伊快乐呀。伊理妆的时候
37、,微微地,浅浅地对着镜里的伊笑。那时伊颧颊间总含着无限的庆幸、满足、恋爱的意思。伊和女伴商量装饰,议论风生。伊又喜欢叉麻雀,下半天和上半夜的工夫都消磨在这一件事上。你道伊还有不快乐的一秒么”,可知“朋友”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他是一个遵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形象,还要把儿子也塑造成自己这样的人。隐藏主题,封建礼教对人思想感情的戕害。“他们有几个人称赞我那位朋友有福分,今天已经喝他令郎的喜酒了。有几个满口地说些珠璧交辉鸾凤和鸣成语。还有几个被挤在一群宾客的背后,从人丛的缝里端相那一对小新人,似羡似叹地说:“这是稀有的事!”我没有开口”,可知宾客的表现:成年宾客言行举止,表现出庸俗、卑下、虚伪、无聊的特征
38、。隐藏主题,影射了当时国民的醉生梦死和麻木不仁。“朋友”孩子的同学们表现出的玩闹无知,与新郎官形成鲜明对比。隐藏主题,封建礼教对于儿童天性的扼杀。情节上,“我那位朋友结婚的时候,我也去扰他的喜酒,也喝的烂醉,和今天一样的醉。这是十四年前的事或者是十三年?记不清楚了。当时行礼的景象、宾客的谈话,却还印在我的脑子里,一切和今天差不多,今天竟把当年的故事重新搬演一回”,即家长让孩子早早结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却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性;父亲只是按部就班地为了“尽责”“无愧祖先”,孩子是在重复父辈的命运。隐藏主题,通过两场婚礼和“朋友”与他的孩子人生经历的虚实呈现,表达出对封建家族意识的批判。【点睛】关
39、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
40、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赵王以为郎中。会陈纷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土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玉家奴随赵玉敖至长安贯高亳明白赵王教得出废为寡平侯乃进高田叔等十余人
41、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孝文帝既立,召田叔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日:“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敞。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敞,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复召以为云中守。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毋以梁事为也。今梁王不伏诛,是汉
42、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数年,叔以官卒。(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B.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43、/C.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候/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D.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案,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也指案几,还可以指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B. 箕踞,一种坐的姿势,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在古代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C. 相,古代辅佐皇帝和诸侯王总理政事的一种官职,朝廷设有丞相,王国也设有国相。王国国相的职权相当于朝廷丞相。D.
44、 夷,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古代将经济文化.上较先进的中原称作华夏,把较为落后的四周少数民族称为戎、狄、蛮、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田叔为人非常忠诚。当赵王被押解长安时,他不顾朝廷灭族的诏令,以赵王郎中的身份陪同赵王到长安受审。B. 田叔敢于直言荐贤。他把盂舒作为长者推荐给汉文帝,听到汉文帝说出对孟舒的成见时,他勇于陈述事实,使孟舒再次被重用。C. 田叔做事十分周全。他查清了梁孝王案件的真相,又能顾及到太后和汉景帝的心情,建议汉景帝把此案放下,不要处理梁王。D. 田叔为相尽责而又机变。他做鲁相时处理鲁王侵夺百姓财物之事,既责罚了带头闹事者,又使事情得以解决,还
45、维护了鲁王的形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信德。”卒私相与谋弑上。(2)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在这时贯高等人说:“大王真是忠厚长者,不肯违背皇上的恩德。”终究还是私下里一起谋划弑杀皇上。(2)梁孝王派人暗杀了从前的吴国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奏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
46、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人名之间要断开,“孟舒”“田叔”之间断开,排除A;“随赵王敖至长安”中,“随”,动词,之前断开,排除D;“贯高事明白”中,“明白”是词组,之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47、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C项,“王国国相职权相当于朝廷丞相”错误,王国国相的职权小于朝廷丞相。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以赵王郎中的身份陪同赵王到长安受审”错误,原文“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意思是“只
48、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故选A。【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王长者”,判断句,大
49、王真是忠厚长者;“卒”,终究;“弑”,弑杀。(2)中“故”,从前;“具”,详细;“报”,奏报。【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
50、、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田叔是赵国陉城人。他为人严正清白,并以此自得,赵王任命他为郎中。恰逢陈稀谋反,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自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他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请求大王造反。”赵王说:“我的父亲失去了封国,如果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
51、这样的话呢?不要再说了!”在这时贯高等议论说:“赵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违背皇上的恩德。”终究还是私下里一起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愿被囚系。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汉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道:“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
52、厚的长者吗?”田叔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当时孟舒因为抵御匈奴犯边抢劫不力而触犯刑律,被免职。汉文帝说:“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才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死掉几百人。长者本该杀人吗?先生怎么能说孟舒是长者呢?”田叔叩头回答说:“汉和楚长期对峙,士兵疲劳困苦。匈奴王冒顿刚刚征服北夷,又来我们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却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这就是孟舒是长者的原因。”于是皇帝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
53、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奏报。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田叔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国相。田叔刚刚到任,一百多位百姓向他诉讼鲁王夺取他们的财物。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百姓。田叔说:“君王自已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
54、。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注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张先:北宋诗人。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修芦:修长的芦苇。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以水为主景,描绘了一场秋雨后西溪无相院前江南水乡清新秀丽的风光。B. 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象,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
55、。C. 颔联从细处入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照应第二句,以静衬动。D. “寻尘”点出僧人的无相院远离尘器,“鉴中行”暗示人的内心如镜子般洁净无尘。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短暂的秋雨已经为天地平添了许多秋色,就不要让水中的芦苇再肆意生长,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尾联收束照应全诗,诗人展开联想,想象雨后西溪美景,最后一句使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诗人表面上是希望芦苇不要肆意生长,以免干扰自己赏月,实际上是希望自己不被官场风气影响,保留清明的心智,从而给全诗增添了哲理意味。【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56、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第四句照应第二句,以静衬动”错误,第三句“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故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对重
57、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
58、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尾联用联想想象手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上下清”相照应。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但是尾联诗人表面上是希望芦苇不要肆意生长,以免干扰自己赏月,实际上是希望自己不被官场风气影响,保留清明的心智,从而给全诗
59、增添了哲理意味。【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_,_”两句,体现了女主人公
60、自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起早睡晚,忙碌操劳。(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_,_。”【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角声满天秋色里 (6). 塞上燕脂凝夜紫【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夙”“寐”“靡”“蜉蝣”“粟”“燕脂”。三、语言
61、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斗争,获得生存所需,恐怕还没有很多_发现自然之美;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广泛利用自然,从自然获取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人类逐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人类自认为_于自然之上,大量从自然_ 资源,把自然破坏得_,自然的美丽褪色,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在发达工业文明阶段,人类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征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报复人类,这时人类开始修复自然、治理污染,重新恢复自然的美丽;( ),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_。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62、,必须继续推动发展。但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的粗放发展,已经是“此路不通”。出路只有一个: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生根落地。在宏观战略上,要搞好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着力在“治气、净水、护绿”等方面下功夫;在实践中,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到实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豪情逸致 超越 获取 满目疮痍 平分秋色B. 豪情逸致 超越 攫取 千疮百孔 平分秋
63、色C. 闲情逸致 凌驾 攫取 千疮百孔 交相辉映D. 闲情逸致 凌驾 获取 满目疮痍 交相辉映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生态文明阶段,才真正实现B.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真正实现,在生态文明阶段C.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在生态文明阶段D. 在生态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才真正实现和谐共生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落地生根。B. 应当进-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落地生根。C. 应当进一步加
64、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生根落地。D. 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步完善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其落地生根。【答案】17. C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
65、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词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豪情逸致,意思是指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超逸豪放的情致。闲情逸致,意思是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根据语境应该填“闲情逸致”。第二组,超越,超过,中性词;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应该选择略含贬义的“凌驾”。第三组,获取,指取得,猎取,中性词;攫取,意思为抓取、拿取或掠取。该词早期词性为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偏向中性。根据语境应该选择略含贬义的“攫取”。第四组,满目疮痍,意思是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千疮百孔,意思是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
66、很严重。根据语境应该填“千疮百孔”。第五组,平分秋色,意思是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根据语境应该填“交相辉映”。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衔接,即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续写。根据后语境的内容“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落实到了“和谐”话题,前语境
67、应该也落到“和谐”衔接才紧,据此排除ABC。故选D【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加线句的问题有二,其一“应当尽快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开展”与“改革”动宾不搭配;其二“进一步完善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完善建立”与“制度体系”动宾不搭配,结构混乱。ACD均存在以上问题。故选B。【点睛】病
68、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红柳属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它喜光不耐阴,_,而因其根系发达,既耐干又耐水湿,抗风能力强,在沙漠地带反而能够生存下来。_,能在含盐量1.2%的盐碱地上正常生长。所以,我国将其作为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的重要造林树种。红柳的枝干坚硬,燃烧时间长,可作为沙荒地区人民的重要燃料。 _, 通常花期有5-9个月,花色
69、艳丽,枝条婀娜多姿,再加上其耐修剪的特性,也是庭院绿化的优良灌木。【答案】 (1). 在遮阴处多生长不良 (2). 红柳还有耐盐碱的特点 (3). 红柳的花期比较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本段介绍的是红柳的习性及价值。第一空,前面介绍的是它“喜光不耐阴”的习性,再根据后文“因其根系发达,既耐干又耐水湿,抗风能力强,在沙漠地带反而能够生存下来”中“在沙漠地带反而能够生存下来”一句,可知此处是填写它在这
70、种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即“在遮阴处多生长不良”。第二处,后面说“能在含盐量1.2%的盐碱地.上正常生长”,根据前面两句的格式,此处应当填写红柳的一个习性,且与“盐碱”有关,据此填写“红柳还有耐盐碱的特点”。第三处,根据后文“通常花期有5-9个月”,可知此处是说红柳的花期比较长,据此填写“红柳的花期比较长”。21.用下面的三个关键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个字。关键词:逆行者 外卖小哥 传递【答案】在武汉封城大家不便出门的日子里,有一些逆行者,人们亲切地称他们“外卖小哥”。他们每天照常接单,冒着凛冽的寒风,不顾疲劳,不顾危险,不断地将物品送到需
71、要的人手中,给人们传递着生活的温暖和勇气,成为连接商户和消费者的城市守护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解题时不能为扩展而扩展,要弄清题目的显性要求(一般在问题中规定出来)和隐性要求(一般在语段中体现出来)。不能只顾及字数的增加,要弄清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题干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语言要连贯,使用修辞手法,表意要相对完整。结合关键词内容分析,可以围绕“逆行者”外卖小哥传递温暖与真情等。应该结合本次新冠疫情来写,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最美“逆行者”,如白衣战士、志愿者、社区服务人员、外卖小哥、解放军官兵和党员干部等,这些逆行者身上
72、迸发出耀眼光芒。外卖小哥成了一个城市的“逆行者”,平时看起来平凡的岗位职业,此刻却做着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小事”。这些奔走在一线的外卖小哥,他们是这个城市的“逆行者”,是抗击疫情的新力量,同时他们也是易感染人群。在整个中国,在你的城市,在这个特殊时期,依然有千万个外卖小哥在工作。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时会出现无法预知的灾难性事变,我们称之为危机。有人认为,危机是无法应对的境遇,是运用常规的选择和手段无法克制的阻碍;也有人认为,危机是有危险又有机遇的时刻,是命运前行的转折点或分岔口,是考验决策能力和行动效用的必修课。不一样的认知,形成不一样的
73、态度,也必然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那么,面对危机,你有怎样的选择和思考?请做出你的回答。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危机即转机电影2012让人类更加清醒地审视了当今世界上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危机,生态危机,经济危机,道德危机,文化危机。当他人在面对这些危机惶恐时,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我还要开怀大笑,因为,我坚信,危机即是转机。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难”与“机遇”之和,而这两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危机即是转机,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绝望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一个时代”。没错,我们看待这些问
74、题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在看到表面之后,更要看到其中说影射出来的东西。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物竞天择的世界里,万物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有了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才能找到自己的弱点,从而为了弥补而进化。自然界中的仙人掌便是如此,他们也有宽大的叶子,但是在遭遇了干旱之后,他们将自己的叶子变为针一般的粗细,减少水分的蒸发,以便更好的生存下去。人也是如此,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我们的先人才一步步的去创造,去突破智慧的巅峰,从而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道德逐渐沦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才有了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去辨别是非,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去改变自己的陋习,同时让这个社会
75、进步,因为在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对比下,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古人有云:“以水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正品行。”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世界政局不稳定的年代,我们的领导人才能回忆过去的苦难,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曾记否,正是有了鸦片攻破中国大门,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那卢沟桥边的一声枪响,才激起了人民抗争的信念,正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才唤醒了炎黄子孙沉睡千年的热血,从那时开始,我们便知,落后就要挨打,由此,一辈又一辈学者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所以才有现在的中国。危机不仅仅是一种灾难,更像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度过了这次考验,便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76、,所以,我坚信危机就是转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危机,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材料主要讲什么是危机,不同的人对危机有不同的认识,如“是运用常规的选择和手段无法克制的阻碍”“是命运前行的转折点或分岔口”“是考验决策能力和行动效用的必修课”等,对危机的认识,决定做事情的态度,将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题干要求“面对危机,你有怎样的选择和
77、思考?请做出你的回答”,可以认为危机即契机,人应在危机中改变思维,积极应变,化“危”为“机”。自然危机许多不可逆转,人应学会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路。许多危机目前不可预卜,人类应加强自身的危机意识,不断丰富战胜危机的手段、提高战胜危机的能力。如生活中的诚信危机、情感危机、生存危机等。参考立意:在危机中见证生命的高度;危机即是转机;危机,往往是伟人与平凡人的试金石;面对危机,毫不畏缩,勇敢地挑战困难;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直接分析什么是“危机”,如“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难与机遇之和,而这两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引出应该如何面对“危机”。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
78、如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物竞天择的世界里,万物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道德逐渐沦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才有了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去辨别是非,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世界政局不稳定的年代,我们的领导人才能回忆过去的苦难,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呼应开头,如“危机不仅仅是一种灾难,更像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度过了这次考验,便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等。【素材】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难”与“机遇”之和,而这两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所谓“有危才有机”,面对危难,往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危机
79、意识与处理危机的能力。而能否将那有90%的几率是危难的事情转化为只有10%几率的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毫不畏缩、勇敢地挑战困难,克服难关。纵观古今,凡能成大事者,必具有克服困难,处理危机的能力。古,有勾践、项羽;今,有毛泽东、邓小平等。勾践,具有坚韧的毅力,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创造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项羽,胆色过人,破釜沉舟,终于“百二秦关终属楚”;毛泽东,雄才伟略,运筹帷幄,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下毅然提出长征;邓小平,深谋远虑,识见过人,于中国颓败之际实行改革开放,带来一片新的春天。此四者,皆为人杰也,于危难之际毫不退缩,并妥善处理问题,展现其过人之能。面对危机
80、,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因此而退缩、跌倒,甚至一蹶不振;相反,少数的能勇敢克服难关的人,不但不会因难题降临而感到恐惧,反而会为之雀跃不已。因为只有在面对危机时,他们才能充分展现出自己过人的与众不同的才华,脱颖而出。诸葛亮曾说过,知人可以“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而面对危机,往往可以考验一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只有在危难面前不退缩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机遇。据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见国民党“大使”,讨论“古巴危机”问题,顺便问起“危机”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解释。国民党“大使”说:“在汉语里,危机是两个词,危险和机会各出一个词加起来,即危险就意味
81、着机会。危机之所以有时能转化为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被“逼上了梁山”,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们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远不如在危机的情况下更能发奋。刺刀架在脖子上,全身的神经都会紧张起来,如果连命都豁出去了,倒很有可能拼死一搏而逃生。人们常说要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困难、压力和挑战,“奋”是不容易发出来的。当然,也有“乘人之危,伺机而动”的,尽管这有些“机会主义”之嫌,但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同样不失为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有效办法。面对民族危机,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诠释;面对民族危机,岳飞在背上刺着”精忠报国“来表明心志;面对民族危机,陆游死不瞑目,留下了“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慨叹;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高举禁烟旗帜,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面对民族危机,孙中山毅然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民族解放在民族危机面前,他们充满激情,用爱国的热情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