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二)人物传记的阅读(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
2、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
3、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12月7日,(原卷如此。应为“1941年”。编者注)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
4、的代称。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
5、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6、(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相关链接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
7、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
8、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CD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中“当即决定”,说法不正确,由原文第二段“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可知陈纳德先进行了考察,并未“当即决定”。B项中“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相关链接”,“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可知B项应是“最宝贵表现之一”。E项中“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的是陈纳德,而不是飞虎队,由原文倒数第二段“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可知。2
9、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答此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紧扣“作为军事家的表现”这一点;其次要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相关内容应在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最后要分条概括,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如:“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志愿队组建成功”“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仰光的连续空战”等。可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实战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二是理论方面,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答案:“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
10、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紧扣“人格魅力”四个字,从一系列具体事件中概括出陈纳德的精神特点。同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包括“相关链接”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答案: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真诚正直,善良友爱
11、: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从“半个中国人”入手分析,说明陈纳德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答案: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的友谊;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和中国女子陈
12、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痴狂才子钱钟书 李鹿2010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的百年诞辰。这位“文化昆仑”的生日曾经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才大白天下,一是因为钱钟书本人也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二是他极不愿意被人祝寿,故而保密。在他八十岁那年,亲朋好友、机关团体、学界人士纷纷要给他做寿,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询问钱老生日具体是哪天,夫人杨绛玩笑着挡驾:“没有哪一天啦!”原来钱钟书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这是典型的钱氏作风,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几乎是位出世神仙,不熟悉他品性的人难免觉得他“狂”。钱钟书还有一个特点是“痴”,从小以此
13、著称。不仅记不清自己的生日,穿鞋还分不清左右脚,上街迷路找不回宿舍,趁女儿睡着在她肚皮上画画,半夜拿竹竿帮猫儿打架他是“当代第一鸿儒”,也是一位痴狂才子。为保护杨绛举起厚木板反击钱钟书在小说里对男女之情冷眼旁观,似乎看破红尘,在生活中对杨绛却呵护备至,情深意切。他在杨绛睡着时用毛笔给她画大花脸;杨绛给他做饭,他心疼妻子劳累,写了“忧卿烟火熏颜色”。生活并非一直这样情趣盎然,在特殊时期,杨绛被人无理殴打,温文儒雅的钱钟书竟然冲出来举起厚木板反击,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那是1972年,钱钟书已经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天,因为一件生活琐事,一位“革命女子”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不是好人”,还打
14、了她一耳光,杨绛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立刻还手,“这时两个革命男女抓住我的肩膀和衣领,把我按下地又提起来,又摔下,又提起,又摔下”,杨绛回忆,她当时一声都没叫喊,钱钟书本来在房间里看书,该是听到撕扯中木架倒地的声音跑了出来。看见妻子被打,“他举起木架子侧面的木板(相当厚的木板),对革命男子劈头就打。幸亏对方及时举臂招架,板子只落在胳臂肘上,如打中要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时钱、杨二人都已60多岁,对方夫妇只有40多岁,又比他们分别高出一头,杨绛赶紧拉了钱钟书回房,关上门,锁上锁。杨绛后来写道:“打人,踹人,以至咬人,都是不光彩的事,都是我们决不愿意做的事,我们做了不愿回味的事。”在“文革”中钱
15、钟书挨批,挨斗,被剃“十字头”,他都没有反抗,他一生唯一一次动手打人是为保护杨绛。帮自家猫打败林徽因的猫钱钟书和杨绛都很喜欢猫。解放后,他们住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长大了,半夜爱和别的猫打架。钱钟书特别备了一枝长竹竿,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叫闹,他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打架。当时,钱、杨夫妇与清华建筑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邻居,钱家的猫与林徽因的猫是最爱争风头的“情敌”,钱钟书如果看见自己的猫被林女士的猫欺负了,丝毫不客气,总要用竹竿教训“对手”。林徽因也非常宝贝她的猫,说那只小黑猫是她一家人“爱的焦点”,任它淘气也一味护着,没人舍得打一下。杨绛
16、说:“我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对女儿“痴情”专一钱钟书和杨绛一生只有一个女儿钱瑗,钱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钱瑗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小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有一次,钱瑗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钱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杨绛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窝
17、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钱钟书百玩不厌。杨绛说:“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有删改)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用较少篇幅写了钱钟书的“狂”,用较多篇幅写了钱钟书的“痴”。在写钱钟书的“痴”时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新颖独特。B钱钟书夫妇住在清华时养过一只聪明的小猫,两人很喜欢这只猫。他们的邻居也非常宝贝自家的猫,两家因为两只猫打架而伤了和气。C文章中引用了钱钟书妻子和女
18、儿的话,属于语言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钟书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让人感觉亲切。D钱钟书八十岁那年,很多人要为他做寿,钱钟书对此持反感态度,这种典型的钱氏作风让打算为他做寿的人觉得他“狂”。E“文革”中钱钟书的妻子杨绛被打,钱钟书为保护妻子举起厚木板反击。对于钱钟书的动手打人,杨绛认为是不光彩的事。AEB项,文中并未说“两家因为两只猫打架而伤了和气”,这只是杨绛的担忧。C项,“正面突出”错,是侧面表现。D项,“打算为他做寿的人觉得他狂”不准确,原文说的是“不熟悉他品性的人难免觉得他狂”。6钱钟书的“痴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解析:作答筛选并整合信息类试题,关键是不要遗漏信息要点,
19、要学会归纳概括。一般来说,按时间、事件来逐层进行筛选是很实用的方法,在进行整合、归纳、概括时,要学会提炼事件,特别要关注那些评价性的词句。答案:淡泊名利,超凡脱俗,拒绝别人前来祝寿。关爱家人,率真痴气,为保护妻子以年迈之躯与人拼力相殴。有真性情,天真可爱,帮自家猫打架。孩子气重,顽皮,对女儿不摆威严、“痴情”专一。7文中画线部分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请简要赏析。解析:传记作品要塑造生动鲜明的传主形象,往往会采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此处主要采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在赏析过程中,应结合段落内容具体分析描写了什么样的细节(动作),刻画了传主怎样的形象特征。答案:
20、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详细描写钱钟书与女儿相处的情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富有童心和爱心的形象,突出了其“痴狂”的特点。8钱钟书是一代学术大师,多数传记都选取赞美其学术成就的材料,但本文较为独特。你认为这篇传记的选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解析:传记作品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会选择不同的材料。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篇传记选了什么材料,选此材料的意图是什么,最后再联系传记的文体特征分析这样选材的好处。答案:这篇传记选取传主的生活小事来写,如写帮家中的小猫打架、与女儿的相处等。这样选材有利于生动形象地展现一个表面“痴狂”,实则“有真性情,富
21、有童心和爱心”的传主形象,让读者通过具体的生活小事,更加真实全面地认识传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云淡风轻说废名 韩晗“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这是一代文宗周作人先生对同时代另一位作家的回忆。毋庸置疑的是,周作人与此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感情甚笃的多年师生。虽然“额如螳螂”或许有点夸大,但“声音苍哑”却是事实。这位“貌奇古”的作家,就是废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短短的两句诗,让一个叫冯文炳的少年,有了“废名”这个听起来比较怪异的笔名。作家似乎很多都是孤独的,废名也不例外。废名的孤独,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隐忧与暗伤。废名的孤独,一直是文学研究界
22、的课题。毕竟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作家,应该都具备不同的特质,譬如鲁迅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废名的内敛、孤独,似乎也应了他的文风,淡定、清爽,如竹林中的一股甘泉、一片白云,飘然而过,除却轻风,不留半点痕迹。自古英雄不恋家,仗剑独行走天涯,这仿佛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而废名却对家乡黄梅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谊,每每遇到人生抉择时,就主动回家休养,寻求出路。最有名的一次,废名回到家乡时适逢抗战军兴,当时他在北京穷困潦倒,其师周作人在“伪北大”供职,主动致信邀请他来北大。废名不但不为所动,还只身跑回黄梅老家,在黄梅一所中学执教,借此糊口。家乡
23、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与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废名在这份孤独中,自在坦然。纵观废名的一生,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构成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帮助好友冯至编辑创办“不谈国事”“不为无益之事”的骆驼草期刊,还是屡屡发起“聚餐会”或“沙龙”,他都积极买单付账,而不顾自己是否还有买米买菜的余钱。哪怕当年从北京大学被下放到吉林大学,他也无怨无悔,只要能摆下一张书桌,就是废名的逍遥世界。废名笃信禅宗,这让他本身的孤独又增添了一份平淡,从他的师承关系上看,他的精神导师当是笃信佛教的周作人。周作人的苦雨斋也是废名的精神港湾,冬烘烛下参禅悟,扫雪烹茶读佛经,这
24、是周作人最为欣赏的生活方式。深受周作人影响的废名,在生活方式上,也与周作人极其相似。有人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因为废名本身是佛;我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是因为废名知晓,他无法成佛,只好以平淡之心,远远观望。恬淡返璞的废名,也有因佛而怒的时候。发怒,是佛家一大忌讳,废名却易怒,这似乎也印证了废名并非真正的佛教徒。废名最著名的一次发怒,乃是因为另一位学者熊十力。两人对于佛经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一言不合,废名竟然冲上前去,与熊十力扭打起来,周围的学生都无法把他们扯开。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废名先生的照片,我基本上都看过。他很少穿西装,经常穿一袭白衫,在瘦削的
25、脸庞下,白得清澈透明。白色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汨罗江畔屈原的头巾、阮籍的玉佩、竹林中郑板桥的长衫、唐伯虎的扇面,还有李玉的一捧雪都是清白如玉、透明如水的白。废名也欣赏这种白,这种白,似乎也合了废名的性格。一个优秀的作家,依靠的是精神的延续以及作品的流传。废名做到了这点,哪怕他的名字已被人遗忘。废名独特的田园诗风以及他洒脱恬淡的性格,像一个潜伏的灵魂一样,游弋在现代人与当代人的思绪之中,构成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书评人车前子说,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26、许多作家似乎都是孤独的,废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孤独和内敛一如他淡定、清爽的文风。B周作人和废名是感情甚笃的师生,但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C废名笃信禅宗,恬淡返璞,却也易怒,曾因对佛经的不同看法和另一位学者争执扭打,产生罅隙,直到多年后他们才恢复交往。D废名也许已被人遗忘,但他的诗风及性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依靠着作品的流传,他成为了优秀的作家。E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而充满诗意,形象地展示了废名人格、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对废名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AEB项,“但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
27、满”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文中说“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D项,依靠的还有精神的延续。10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解析:结尾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一般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作用。内容上,一般会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本文结尾“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照应题目“云淡风轻说废名”,同时从总体上概括了废名的特点。答案: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总结全文,概括出废名总的特点:云淡风轻,恬淡自然。11作者在文中突出表现了废名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解析:通读全文,从前往后逐一筛选废
28、名的性格特点即可。第三、四段提到了废名的内敛、孤独;第五至七段提到了废名对家乡的依恋;第八、九段写废名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第十至十三段写废名笃信禅宗,易怒;第四至十六段写废名洒脱恬淡。答案:内敛、孤独。对家乡难以割舍。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笃信禅宗。洒脱恬淡。易怒。12作者对废名的塑造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解析:作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对文章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大体的把握,然后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回答。组织答案时,既要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又要从文章中找出佐证。答案:侧面描写,开头用周作人对废名的回忆侧面描写废名的形象。对比手法,“鲁迅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
29、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将之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突出废名的孤独。类比手法,“家乡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与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废名对故乡的依恋。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写出了废名的孤独。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
30、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
31、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
32、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
33、,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
34、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D
35、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AC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点夸大。D项,“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错。文章说的是要跳出旧书堆,不是不要文献资料,而是不受其限制,有自己的实践考察。E项,“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不是侯仁之所为。14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析:本题
36、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要结合文本,针对侯仁之对城市研究和城市保护所做的工作进行归纳。答案: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15本文第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传记中某一情节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第自然段的作用,首先要考虑传记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表现传主性格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这段所写的内容。答案: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
37、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16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找出侯仁之的自身因素,然后就某一点作答。答案: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
38、,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
39、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
40、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
41、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42、。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王运熙服膺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
43、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1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
44、“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如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AEB项“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作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
45、子里的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18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解析:引用原话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文章第5、6两段有对王运熙自己的话的引用,分别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和治学态度。文章第7段引述了詹福瑞的话,意在表明王运熙学术见解深刻但为人谦逊的品性,第13段引述杨明的话表现王运熙是个忠于学术、坚守学者良知的人。答案: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
46、表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19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解析:对“学术创新”的理解主要在文章的第9段中,“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文章第9、10两段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这种“创新”,一是对“风骨”重新准确定义,二是对“建安风骨”发表独到见解。同时上文中对文心雕龙一书性质的理解也非常独到,这也可以理解为“创新”。答案: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主要学术创新: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
47、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20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析:本文可以理解为王运熙的生平传记,全文也就围绕“平淡”与“有丘壑”,写了王运熙的治学精神、为人品性、学术贡献方面的内容。其中治学精神、为人品性体现“平淡”,学术贡献体现“有丘壑”。王
48、运熙为人甘于平淡,“在陋巷不改其乐”这是安贫乐道的精神。王运熙在学术上坚持“创新”,但他的“创新”是坚持求实,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呈“剑拔弩张之势”,这都是“平淡”的表现。王运熙在学术上成就斐然,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提出很多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观点,培养了一批学术名家,这些成就可以用“丘壑”形容。答案:“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王运熙先生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有
49、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莹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待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
50、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命运
51、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
52、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
53、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聂华苓说:“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她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
54、深厚的根在那里。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童年时的聂华苓,因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只好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那时,她常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和各路军阀。B到达台北后,聂华苓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受到雷震的赏识,开启全新的生活。C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后,聂华苓受安格尔之邀来到爱荷华。两人结婚后,安格尔和国
55、际写作计划便成了她的生活重心。D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各国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家可以在这里完全自主地写作,但因经费问题,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停止了。E聂华苓对创作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她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成长的土壤等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真正好的中文作品还是大都出自本土。ECA项,“各路军阀”不是听父母讲的,而是听门房那些听差们讲的。B项,“因为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强加因果。D项,“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停止了”错误,文中只说“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并没有说“活动停止”。2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解析:题目要求概括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作答时,
56、可以根据文章写作的顺序,对其各个时期的活动进行筛选,并概括该活动的重要作用。由此即可组织答案。答案: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在自由中国任编辑时,跳出政治框架,关注纯文学作品并主持发表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与安格尔在一起时,成立国际写作计划。23请谈谈你对“漂泊与归属”这一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解析:题目要求理解标题中“漂泊与归属”的含义。分析时,需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聂华苓的经历,体会其在生活与创作方面的“漂泊与归属”。根据文章内容,她在租界、台湾、爱荷华的经历是“漂泊”的,而她清楚自己的心扎根于大陆。围绕这些角度思考即可。答案:漂泊与归属,不仅仅是就经历而言的,还包括整个
57、精神世界。聂华苓的心是根植于大陆的,可是,因为战争和历史原因,她的童年在租界里度过,1949年又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后来她到了爱荷华,与安格尔一起成立国际性的写作计划,虽然结束了流浪,但她的心仍然没有一种归属感。“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清楚地表明她的心是属于大陆的,但她的创作却漂泊于大陆之外。24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
58、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答案:“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孕蓄于山城 吴福辉重庆生活对于沙汀的刺激是政府对思想、言论、行动的钳制,就像明朝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横行。一位著名的诗人住在市郊山洞一带地方,神经紧张地感到有“特务”在他家门口成天东转西转。有天下
59、午,“特务”的活动似乎格外频繁,当夜逼得诗人越墙逃回市区。这些令人精神紧张的故事包围了他,他早就想写篇东西来发泄一下。他想起陆诒与他谈起他们的共同熟人傅宇琛。陆诒神情忧郁地说:“他变得胆小如鼠,又不得不养家糊口,跑到这里的长江轮渡上卖票呢!有时见到我,还希望听到一点消息,只要四下无人,便拉到一旁打听。可更多的时间是在防备有特务搞他,成天疑神疑鬼的。”这个傅宇琛,沙汀已经有三四年未见了,听陆诒一讲,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模样突然全盘在脑子里活起来。这就是老烟的故事记L君的一段谈话。他把写好的小说交给茅盾过目,茅盾对它的尖锐性有点吃惊,说:“现在还是打苍蝇吧,不要摸老虎屁股。当然,摸老虎屁股的文章也
60、可以写,写了留起来,等以后时局变了再拿去发表好了。”听了这个意见,沙汀决定动些手脚来瞒过图书审查老爷。他在作品里暗示这是云南地方势力干的事情,落款故意标明“写于昆明”。等到文艺阵地复刊号审查通过,他在生活书店胡绳那里看校样时,又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加上只有重庆才经常用得着的“过江”之类的话,删去落款。11月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节那天,沙汀应邀去枇杷山苏联大使馆参加招待会。晚会由沙汀主持。讲演引起了在座听众的兴趣,下面纷纷写纸条传到主席台上,提出各种问题。沙汀打开这些条子读给大家听,当场解释。有一张条子措辞尖锐,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大意是:乡下拉壮丁,闹得乌烟瘴气,作家们为什么不揭露?他觉得全身被这
61、张条子击中!是啊,这是国统区内随处可见的弊政。晚上躺在房间里,他失眠了。他在想如何表现这个兵役的主题。这就产生了他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几天的时间,故乡的各种“土劣”按照一个有权势人家的壮丁被抓了又被放掉的格局,一齐涌上脑际来表演。听来的故事就那么一点点,被摆在小说的最后,用来点题。虚构的是几个人物争吵的过程,一次吵得不可开交的吃讲茶场面。这一定是在一个乡镇的茶馆里进行的!想象中那是家乡安县的西南乡,秀水一带的样子,叫它回龙镇。茶馆定名“其香居”,却是综合所见各种乡镇茶馆的情形的。每人有每人的与身份相称的茶座。人物呢,安县林白清的侄子叫么吵吵。林做过团正,这个侄子的名被借用,性格并无一点相同处。陈
62、新老爷本是界牌人,也是借用真实姓名,并且让他与“软硬人”联保主任搅在一起。故事波澜起伏,几张几弛,最后突然宣布一个结果,人们陡地呆若木鸡,情节安排模仿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他用这个故事表现基层权力社会的一次小波折:一个“行之有效”的“官官相护”的“规矩”突然被破坏,有面子的人的“面子”突然被互相撕碎,进入一个非常的时空。伟大的喜剧就此确立。原来沙汀每周只需周六进城去一次曾家岩,现在骤然增多。这是一些令人揪心的日子。项英牺牲、叶挺被俘的消息传来,中央决定迎接更大的分裂。南方局贯彻“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周恩来、徐冰召集沙汀等讨论组织重庆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疏散问题。这样
63、每日讨论别人的疏散计划,沙汀不能不考虑起自己来了。与黄玉颀交谈,也与心中跃跃欲出的人物交谈,觉得只有回乡才能焕发自己的文学激情。他以少有的勇敢采取了回乡的方式,去迎接一生只有一次的创作高潮。这样一个瘦瘦小小的人,有勇气钻回故乡的山沟,一待就是十年,而且相信这样荒僻贫瘠的土地有无穷的文学矿藏,连历史都感觉惊讶。他的抉择需要以后的时间来证明,他显示出一种成熟、一种远见。你描写地狱,却走入地狱。在中国最黑暗、最贫困的地方,你几乎被“活埋”,却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选自沙汀传,有删改)相关链接沙老谈到小说创作时强调搞创作的基础在于生活,因为生活中有他熟悉的人物原型。在创作时就是要把全部生活积累调
64、动起来,把熟悉的人物原型经过改造、综合、加工、概括而成为作品中的人物。所以,青年人搞创作,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越深厚,创作基础越厚实。他还强调创作者要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特别是初学写作者要选读中外名著。(张清儒写在沙汀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2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段交代了沙汀在重庆生活时的残酷的社会环境,当时他不仅没有言论自由,还被特务监视,被逼得在夜间越墙逃回市区。B沙汀富有革命斗争精神,他创作的老烟的故事记L君的一段谈话反映的问题很尖锐,连茅盾看后都感到吃惊,自愧不如。C沙汀很机智,担心小说不能审查过关,就在作品里暗示所写的事情是云南地方势力干的,
65、落款故意标明“写于昆明”,等审查过后,再进行修改。D沙汀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形势严峻之时,他和大家讨论组织了重庆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的疏散工作,为了焕发自己的文学激情,他选择了回乡。E安县虽然是沙汀的家乡,但也是他的伤心之地,回到家乡进行文学创作,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怯懦。C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A项,“被逼得在夜间越墙逃回市区”的不是沙汀,是“一位著名的诗人”。B项,“自愧不如”过度解读,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E项,“也是他的伤心之地”“他最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怯懦”于文无据。26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用什么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叙述
66、人称的能力。叙述人称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三种叙述人称有不同的作用和好处,第一人称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增强感染力。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通读最后一段可知,该段使用了第二人称,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答案。答案:(1)第二人称。(2)使用第二人称“你”,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沙汀沉寂于家乡取得伟大文学成就的敬佩之情,也拉近了沙汀与读者的距离,更有亲切感。27沙汀取得辉煌文学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
67、材料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明确题干中的“辉煌文学成就”“原因”等关键词,然后从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听陆诒一讲,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模样突然全盘在脑子里活起来”“他觉得全身被这张条子击中”“搞创作的基础在于生活,因为生活中有他熟悉的人物原型”等,最后概括这些内容,寻找其共同点,就可得出答案。答案:(1)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将生活中听到的素材写到作品之中,老烟的故事记L君的一段谈话就是这样写成的。(2)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根据招待会上听众提出的关于拉壮丁的问题,写成了反映兵役问题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3)有厚实的创作基础。如鼓足勇气,钻回故乡的山沟,
68、一待就是十年,汲取了丰富的养分。28小说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试探究沙汀在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创作中是如何通过虚构来体现真实的?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到文中描写沙汀创作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内容,文章第56段介绍了沙汀根据一张提问的条子创作在其香居茶馆里一文的过程。考生根据其中的关键语句“听来的故事就那么一点点,被摆在小说的最后,用来点题。虚构的是几个人物争吵的过程,一次吵得不可开交的吃讲茶场面“茶馆定名其香居,却是综合所见各种乡镇茶馆的情形的”等,可知,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不能与生活完全相同,作家可以对真实的事件进行改造、综合、加工、
69、概括而使之合理地呈现在作品中。答案:(示例)生活的真实不同于艺术的真实,小说的创作要结合虚构来进行。沙汀在创作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时,故事内核是听来的真实事情,其中茶馆的场景是综合所见各种乡镇茶馆的情形而来;但人物名字是借用的,如安县林白清侄子的名被借用,陈新老爷本是界牌人,也是借用真实姓名;情节安排上,模仿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表现了基层权力社会的一次小波折。通过以上虚构的途径达到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国统区拉壮丁的丑剧。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陆蠡之死1940年夏,巴金赴西南大后方,行前将文生社全部社务交由陆蠡负责。巴金走后一年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进入上海
70、租界。危难之中,陆蠡与文生社同仁镇定应对,一如既往地编书、印书、售书,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靳以的前夕。文生社重要作者、陆蠡的好友靳以,抗战爆发后去了重庆,花了3年工夫写成这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因当地出版印刷条件太差,就写信到当时还是“孤岛”的上海,征询能否在文生社出书。陆蠡满口应允,并寄来亲手设计的封面草图。靳以备受鼓舞,赶忙发动亲友火速誊录,硬是将前夕从头到尾另抄了一份。然后又一页页装进航空信封,先后装了200封,全部依次编号。为了防止敌伪检查扣压,发信人和收信人都不断更换假名;而且经常易地分散投寄,每天只寄几封。就这样,这部卷帙浩繁的书稿被化整为零,源源不绝地递往申城。陆蠡收到后,
71、也采用流水作业,边加工编辑,边发稿付排,变零为整。最后编定为两册,顺利出书。陆蠡与两位同仁苦苦支撑在日伪肆虐的上海,有如在茫茫荒漠之中殚精竭虑地维护着文生社这一块小小的绿洲。境况一天比一天险恶,恐怖如瘟疫般蔓延。多家书店横遭查封。陆蠡当时最亲密的朋友陈西禾在怀陆蠡一文中透露,有一天陆蠡忧心忡忡地说:“文生社已经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一部分在别处寄售的书被捕房抄去了,据说是有抗日嫌疑。”这些书中就有前夕等。1942年3月初,鳏居多年的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当新婚宴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抓走
72、了两个人。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朋友家人劝他躲一躲,但他认为自己身为文生社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不料却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又过了些日子,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穿的大衣。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间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73、”“赞成南京政府(汪伪政权)吗?”“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这样的刑审又经过多次,得到的口供依然如故。在这位难友被释放的那天,陆蠡脱下大衣,托他出狱后按地址到他家报个信。难道是知道自己已无生还的希望,想借着这件大衣作为永诀的纪念?谁也不能回答。此后虽经亲友一再打探,全力营救,但回天无力。而有关他的谣传却满天飞,一会儿说在苏州,在芜湖,一会儿又说被遣送到了南京首都反省院。连通过在邮局工作的作家唐弢邮寄去的狱中日常用品和冬衣、被褥,也遭退回。理由是:查无此人。陆蠡就此失踪。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来。但
74、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他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原文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天天被愤怒所袭击,天天受新闻纸上消息的折磨:异族的侵凌,祖国蒙极大的羞辱,正义在强权下屈服,理性被残暴所替代 (选自陆蠡池影)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不好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陆蠡原名“陆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选自巴金怀陆圣泉)
75、2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巴金走后一年多,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进入上海租界,陆蠡的政治预见性比巴金差,导致自己陷入危难之中。B面对好友靳以出版前夕的求助,陆蠡丝毫没有推辞,虽困难重重,但他还是想尽办法,采用流水作业,分两册出版了该书。C卢家湾捕房劫走文生社存书数万册,逮捕职工;陆蠡知道后不顾亲朋劝阻,孤身抗争,最后死于狱中,这是一种以卵击石的不理智行为。D文中很多句子饱含情感,如“殚精竭虑地维护着”“恐怖如瘟疫般蔓延”,既突出了陆蠡的形象,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E“相关链接”中,巴金认为陆蠡的品质超过自己认识的大部分人有些言过其实,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BD本题考
76、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陆蠡的政治预见性比巴金差”于文无据。陆蠡并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坚守岗位。C项,“这是一种以卵击石的不理智行为”概括不恰当,陆蠡明知道有危险,仍前去援救,体现了他关心同事、敢于抗争的精神。E项,“有些言过其实,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表述错误,“陆蠡的品质超过自己大部分人”是巴金根据自己的阅历做出的评价,带有他个人的色彩。30本文选取了陆蠡的哪些事件?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到关于陆蠡的事件,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留在上海继续工作;答应并帮助靳以出版前夕;社里的同事被捕后,他前往捕房救
77、助;被敌人拷打审问时说真话等。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坚守工作岗位。(2)在困境中帮助靳以出版其抗日救亡题材小说前夕。(3)冒着生命危险到捕房救助社里的同事。(4)在狱中,面对敌人的提审,宁死不屈,说真话。(5)托狱中难友带出大衣安慰家人。31陆蠡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考生要先找到文中关于陆蠡行为表现的内容,如留在上海坚守工作岗位、危难之中帮助靳以出版抗日救亡题材作品、面对敌人提审毫不畏惧、让狱友带大衣出来安慰家人等;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看其中体现了陆蠡的哪些精神品质。答案:(1)富有爱国精神。如面对敌人的提审毫不屈服,直陈爱国
78、言论。(2)富有斗争精神。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仍坚持斗争,明知道靳以的长篇小说前夕是抗日救亡题材作品,仍克服困难帮助其出版。(3)爱护同事。如同事被抓后,明知危险,但还是亲自前往捕房救人。(4)关心亲人。如在狱中怕家人担心,于是托狱中的难友带出大衣安慰他们。32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试探究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扣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写法上的特点”。本文既有对传主事件的叙述,也有对传主的评价性语言,叙议结合;叙述人物事件时,本文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为了体现真实性,直接引用传主的语言等。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不能主观
79、臆断。答案:(示例)(1)叙议结合,如文本第二段既有对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的叙述,也有对陆蠡孤身前往捕房的意图的概括。(2)条理清晰,文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陆蠡的几件往事。(3)文本中直接引用陆蠡自己的语言,“相关链接”中引用巴金的话语来表现陆蠡的思想品质。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6题。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爱玲,便是后者。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
80、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
81、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
82、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
83、,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
84、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相关链接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摘自搜狗百科)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
85、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摘自余斌张爱玲传)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B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C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D张爱玲能
86、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E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BDA项“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错,这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张爱玲认为。C项“因为疼钱”错,与原文“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不符。E项“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欠妥,没有“新颖性”。34文章第1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87、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结构上: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该文第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赞扬了张爱玲,同时引出下文,介绍传主的品格、事迹等。答案:内容:文章第一段运用形象的比喻,表面上写了乘客与列车员的不同,实际上是高度赞扬了张爱玲;结构:引出下文。35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为什么一再辍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中,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由第三段结尾可概括出“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由第四段“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
88、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可概括出“姑姑因为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无法供给她的生活费和学费”;由“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可概括出“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父亲开口”;由第五段“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可概括出“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答案:母亲到新加坡杳无音信,没有了母亲的学费支持。姑姑因为
89、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无法供给她的生活费和学费。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父亲开口。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36张爱玲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解析:作答时要先明白无误的表明观点,然后恰当引用论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注意合理整合信息,分条陈述。注意探究点的选择: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可以看出她自尊心过强; 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已经杳无音讯。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可概括出“打破旧的藩篱”“勇于挑战困难
90、”;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自己。可以提炼出“性格内向,孤傲不群”。答案:自尊心过强。张爱玲因为后母而与父亲闹僵,毅然逃离家庭,在学费无着落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尊。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境遇困窘的情况下,仍然追求不止。勇于挑战困难。在母亲去新加坡杳无音信,学费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勇于承担,也不给姑姑增添负担。打破旧的藩篱,勇于做新的知识女性。张爱玲受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决定走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倔强内向,孤傲不群。张爱玲虽然与炎樱形影不离,但是,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40题。童年的达
91、尔文在距离伦敦2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英国的古城施鲁斯伯里。从市里往西北方向走,过威尔士大桥,可以看见坐落在塞文河岸的悬崖峭壁上一座三层红砖楼房。这座楼房是罗伯特达尔文医生在1800年建成的。他的第五个孩子,即后来的伟大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就诞生在这里。罗伯特达尔文医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21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前就开始靠行医为生。查理达尔文对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父亲无限信赖,说他是“人们当中最聪明的人”。母亲去世那年,八岁的查理开始进学校学习。他在学习上赶不上小妹妹凯瑟琳。但他在搜集方面很有兴趣:搜集矿物、贝壳、硬币等。就在这时他对自然史产生了兴趣,竭力要弄清楚各种植物的名称
92、。他还喜欢长时间地单独散步,散步时总是专心致志地思考。有一次由于只顾思考,他从七八英尺高的地方失足跌了下去。他喜欢钓鱼,常拿着钓鱼竿接连几个小时坐在塘边或河边。他在搜集鸟蛋时,从每个鸟窝里他只拿走一个鸟蛋,从不多拿一个。每当他想起他在幼小的时候曾无缘无故地揍了小狗一顿,他一生都感到内疚。第二年,查理被送进别特列尔博士主办的一所旧式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学了七年。他是寄宿生,却常常在校方每天两次点名之间很长的空当里跑回家,因为他在家里有自己的兴趣。他在家总要待到最后一分钟才离开。为了不迟到,他拼命跑步去学校。校长别特列尔先生在剑桥大学学习时,他写的希腊颂诗得过两枚奖章。无怪乎学校进行的是一种严格的古
93、典教学,学校对作诗特别重视。达尔文没有作诗的才能,但他收集了大量旧诗,并加以剪裁,这样也能够很容易地作出任何题目的诗来。学校里学的是古文,并且还要背诵。背诵对达尔文来说很容易,但两天后他就把背会的东西同样容易地忘掉了。达尔文对这所学校十分反感。他是一名中等生,可能还是一名落后生,他认为在这所学校的那段时间是一个空白。达尔文有各种各样的校外兴趣。他曾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当他了解了对定理的一些明确的论证方法时,他感到非常满意。当有人向他说明如何使用晴雨表上的游标时,他也感到非常高兴。不过,他做的事情主要还是搜集。他一面照旧收集矿石,一面努力设法找到新矿石。他还收集各种昆虫,他在十岁时就
94、对地方动物志相当熟悉。读了鸟类学方面的书籍后,他开始观察鸟类习性并作出各种标记。他十分喜欢在刮风天的傍晚沿着海滨散步,观赏那些沿着奇怪而又错误的路线飞回家去的海鸥和鸬鹚。查理快毕业时,他哥哥伊拉司马斯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并在一个棚子里搞起了一个小试验室。查理经常帮助他,并且认真读了几本化学书。在实践中了解到试验方法的奥妙之后,他便对化学入了迷。但学校反对他从事这一工作,别特列尔博士曾当众斥责他白白浪费时间,同学们则给他起了个“瓦斯”的外号。毕业前,查理又迷上了打猎。 15岁时,他曾去探望住在伯明翰的姑父哥尔顿。姑父常带着他去打猎,并给了他一支猎枪。打猎归来时,姑父对他开玩笑说:“鸟儿正站在树上笑
95、你哩。”这个玩笑刺伤了他。不久哥尔顿来他家,查理把他叫到花园里,以胜利的姿态表演给姑父看,他是怎样射中抛到空中的手套的。(摘编自涅克拉索夫达尔文传第一章童年)相关链接达尔文(18091882),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医,为了让他继承祖业,他16岁就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达尔文却“不务正业”,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两年后,父亲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但达尔文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生物学上。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生物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经人推荐,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
96、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3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达尔文的父亲是医学博士,他21岁之前即开始自食其力。受父亲的影响,达尔文22岁大学毕业即自费搭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环球考察。B达尔文的学习赶不上小妹妹凯瑟琳,原因在于他的兴趣不在学业上,而主要在搜集上,如搜集矿物、贝壳等,并由此扩展到对自然史的热爱。C达尔文的校外兴趣非常丰富,如学习欧几里得几何,采集动植物标本,观察鸟类习性等,这对他后来成为伟大的博物学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D达尔文对父亲非常敬爱,无限信赖,却拒不接受父亲对他未来人生的安排。由此看来,敬爱父亲和个人事业的发展,有时候是会发生
97、冲突的。E本文按时间顺序,以平实的语言记叙了达尔文童年和少年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片段。BC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A项,前后不一致。达尔文22岁开始环球考察,是他自己选择的事业发展的道路,与“受父亲的影响”无关。 D项,“敬爱父亲和个人事业的发展,有时候是会发生冲突的”表述错误。达尔文有自己追求的事业,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并不意味着他不敬爱父亲,二者并不冲突。E项,“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文意不符,达尔文认为在旧式学校学习了七年“是一个空白”,这段学习生活并不是“丰富多彩”的。38达尔文在别特列尔博士主办的旧式学校学习了七
98、年,他是怎样对待这段生活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在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要点的能力。达尔文在别特列尔博士主办的一所旧式学校学习了七年。这是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一段重要生活,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可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进行概括。在“校内”,达尔文的学习是被动消极的,主要是应付学校的各项规定;在“校外”,达尔文的学习则是主动积极的。把这两个要点概括出来,再从达尔文的具体行动中提取主要事实加以证明,答案就圆满了。答案:消极应付学校的各项规定。他对这所学校十分反感,但还是以消极的态度尽量按学校的规定办,如“作诗”“背诵古文”“不迟到”等。积极培养自己的校外兴趣。他利用校方每天两次点名
99、之间的空当跑回家,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广泛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和技能等。39结尾写达尔文和姑父一块儿打猎,这个情节表现了达尔文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以情节为依据,因为人物性格是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出来的。姑父的玩笑刺伤了达尔文,说明他有强烈的自尊心;他回家后苦练枪法,说明他有强烈的好胜心。他以抛到空中的手套为射击目标,而不是射杀小鸟,说明他富有爱心,善待小鸟。答题时,先把人物性格概括出来,然后对情节进行提炼,用事实印证人物性格。概括人物性格要力求准确,与情节高度一致;复述情节要力求简洁,有力地把人物性格支撑起来。答案:有强烈的自尊
100、心和好胜心。姑父的玩笑伤了他的自尊,他回家后苦练枪法,以胜利的姿态向姑父表演他的绝技。富有爱心,善待小鸟。为了证明自己枪法很准,他射中抛到空中的手套,而不是射杀“站在树上笑话他”的小鸟。40达尔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对你有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述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试题把概述人物的精神品质,与对自己的启示结合起来。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依据相关事实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例如,从材料所提供的事实中,可以概括出达尔文“兴趣广泛”“喜欢独立思考”“做事注意力集中”“善待动物”“善于观察”“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二是从优秀品质中
101、选择若干方面,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启示。一般说来,答出四个方面即可。答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从中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达尔文兴趣广泛,对生物学、几何学、化学等均有所涉猎,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达尔文从小就爱专心致志地独立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要像达尔文那样富有爱心,关爱动物,敬畏生命。要学会观察事物。达尔文从小就练就了观察事物的本领,这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帮助别人,也有益于自己。达尔文经常帮助哥哥做化学实验,自己也从中得到乐趣。如果确信自己选择的人生方向是正确的,就要像达尔文那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