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671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4年高二历史教案:4.4 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版选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课程标准:美苏争霸的结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 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2、理解: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3、运用: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同时也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引导学生

2、探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从中再探究出争霸中的美苏与中国的内在关系。2、归纳比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3、论从史出: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2、通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树立振兴中华

3、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教师在多媒体打出下列材料: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电视演说中提出了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实行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把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本土之前。后来,有人借用一部科幻电影的名字

4、,把这项防御计划称之为“星球大战计划”。教师问:美国为了同苏联争霸,为什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那么在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双方的争霸态势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缓和”促苏联内部发生变化。2、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1981年1月20日,里根入主白宫,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的全球战略。他认为美国国际地位下降原因在于对苏政策过于软弱,主张强硬对抗苏联扩张,重新确立美国在全世

5、界的领导地位,因而被称为“新遏制战略”。(1)“以实力求和平”:里根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 一上台就大幅度增加军费,相继提出开支总额达 15000 亿美元的19821986 年的 5 年防务计划,和一个耗资1800 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6年计划,目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为此,大规模扩军备战,拨款研制和部署各种新式兵器,放弃“一个半战争”的观点,强调常规战争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而且将是以第三世界为主要战场的“低烈度战争”,因此必须加强常规军备,在常规军事力量对比上击倒苏联。19811985年,美国军费开支高达1 万亿美

6、元,向113个国家提供了12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到1985年底,美在49个国家驻军51.5万人,占其全部兵力的14。(2)“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1983年3月23日,里根向全国发表了题为“和平与国家安全”的演说,首次正式提出美国将进行对弹道导弹进行战略防御的研究。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

7、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其预算高达1万多亿美元。拦截系统由天基侦察卫星、天基反导弹卫星组成第一道防线,用常规弹头或定向武器攻击在发射和穿越大气层阶段的战略导弹;由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摧毁穿出大气层的分离弹头;由天基定向武器、电磁动能武器或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攻击在再入大气层前阶段飞行的核弹头;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重返大气层后的“漏网之鱼”。经过上述4道防线,

8、可以确保对来袭核弹的99摧毁率。同时在核战争发生时,以反卫星武器摧毁敌方的军用卫星,打击削弱敌方的监视、预警、通信、导航能力。由于系统计划的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加上苏联后来的解体,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星球大战计划”。 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密件曝光,“星球大战”计划被证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它只是美国政府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星球大战计划对美国对苏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变美国的核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增强美国威慑的稳定性;以星球大战计划改变美苏竞争的方向,发挥美国的技术优势,向苏联施加更大的压力;以星球大战计划作杠杆,

9、迫使苏联在军控谈判中对美国让步。(3)意识形态宣传大战: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

10、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3、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11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关于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是他在苏联执政后的改革哲学。“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是这一哲学的核心。而“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人性化和人道主义化”,则是这一哲学的四根支柱。其中,“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福利”,是这一哲学的最高原则。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则是这一哲学衍

11、生出来的政治纲领和社会目标模式。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他主张政治上的“多元化”等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4、美苏的“缓和”:签订“中导条约”(1987年)1987年 12月 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苏美两国已部署和未部署的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将全部销毁,而

12、且以后也不得试验、生产和拥有这些武器。同时,与这些导弹配套的各种设备和设施也都要销毁。为保证条约的实施,允许双方进行现场核查。根据中导条约,前苏联应销毁的导弹数为1752枚(其中中导826枚,中短导926枚),美国应销毁的导弹数为859枚(其中中导689枚,中短导170枚)。其中不包括美国部署在西德的“潘兴”IA导弹和前苏联已生产但尚未装备的SSC-X-4陆射巡航导弹(这些导弹也在销毁之列)。应该说,中导条约的签订是件好事,它虽然仅占美苏核武库总数的34,但消除了欧洲和亚洲交界地区的核威慑,是自核武器出现以来达成的第一个销毁部分核军备的协议,对今后远程和洲际导弹的谈判奠定了基础。二、冷战的结束

13、: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超越遏制战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9年布什上台后,苏联和东欧相继发生重大变革,经济困难,政治不稳,社会动荡,对外竞争的意志和实力均大大下降。而美国在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军事力量,都已占据对苏优势。布什认为,对苏冷战和遏制已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与苏联的争夺已从军事、政治的硬对抗为主变为经济、科技、文化的软渗透为主,因而提出注重“和平演变”的“超越遏制战略”,标志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超越遏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使苏联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布什在1989年5月12日的讲话中说:“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

14、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他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以便“回到世界秩序中来”、“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布什政府鼓励在较为实际的水平上扩大同苏联的联系与往来。他要求苏联“同西方合作,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步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全世界的地区争端”。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布什政府认为,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存在造成了欧洲的分裂和酿成了东西方的冷战。他要求苏联拆除“铁幕”和“拆除柏林墙”,以便实现“从莫斯科驱车到慕尼黑,见不到一座岗楼或一股有刺的铁丝网”。布什在1989年7月先后访问了波兰和匈牙利,说“

15、共产主义正在急剧崩溃”,公开宣布“援助波兰行动计划”和“援助匈牙利计划”,支持波兰和匈牙利的“自由和独立的浪潮”和争取“把自己的命运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斗争,以建立“更民主的体制,实行更自由的选举和扩大政治多元化与增加经济选择”。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布什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强硬政策,赞扬里根政府“以强大的国防换来了和平”。布什政府继续支持高额军费开支发展军事力量;坚持威慑是美国防务政策的“核心”,继续星球大战计划;实施“混合部署方案”;恢复化学武器的生产以及坚持北约战场的核武器现代化,图谋保持对苏联的强大军事态势。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布什“超越遏制战略”的

16、基本目标大体实现。但布什长于外交、短于经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他尽管身居在职总统的有利地位,却在竞选中输给了初出茅庐的克林顿。【资料回放】我们正等待着一种思想的完结,这是共产主义时间的最后篇章。但是共产主义的黯然失色只是我们时代故事的一半,这另一半是民主思想的扩展。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民主共同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培育全世界繁荣与进步的自由市场。 布什在1989年5月24日康涅狄格州新伦敦海岸警卫学院的讲话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内容:(请参考必修第21课)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

17、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结果: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经济继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改革主张“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结果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3)美国对改革的态度:支持。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美国表示支持。从1989年12月至1991年7月美苏先后进行了5次高级领导人会晤,

18、协调双边关系。而在经济上,美国则利用提供经济援助的许诺,向戈尔巴乔夫施压,以左右苏联改革进程。布什政府明确告诉苏联,只有实行根本变革才有可能得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戈尔巴乔夫希望用苏联“朝着民主方向前进”、“实现市场经济”等作为条件,来换取1 500亿美元的援助,但如此廉价的拍卖并未得到西方的响应。3、东欧剧变:(1)经过: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

19、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2)原因:苏联对东欧的“松绑”: 戈尔巴乔夫对东欧各国的态度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适合本国社会制度的主权,对他国人民这种主权的尊重是欧洲正常化过程最

20、重要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苏联对东欧的“松绑”。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苏联解体:(1)经过: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1991年12月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全解体。【备课资料】苏联解体的最后48小时1991年12月8日,强大的苏联在事实上走完了自己74年的生命里程,而策划这一重大事件的只是3个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决策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两天。 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东斯拉夫三巨头会聚小别墅1991年“819事件”后,作为苏联政权核心力

21、量的苏共被迫停止活动,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各种分裂势力异常活跃。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苏联大厦摇摇欲坠。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开始筹划用一种新的体制代替苏联。经过一番准备,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决定与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一起举行三个东斯拉夫国家领导人会晤,来商讨苏联的最终命运。12月7日上午,叶利钦的专机在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机场缓缓降落。叶利钦刚下飞机就对三国前途发表了谈话,“我们彼此不能没有对方。我们将作为平等的伙伴签署条约一定要制定出能够使我们三个斯拉夫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分离的这样一种机制。”当天下午5时,叶利钦一行来到了位于别洛韦日国家公园深处的“维斯库利”

22、政府别墅,见到了以克拉夫丘克总统为首的乌克兰代表团。除了叶利钦,俄罗斯代表团还包括国务秘书布尔布利斯、副总理沙赫赖和盖达尔、外长科济列夫、总统助理伊留申和总统警卫局长科尔扎科夫。叶利钦舌战克拉夫丘克,乌总理巧妙促成独联体晚上7时,三个代表团共进工作晚餐。然而在餐桌上,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火药味顿时充满了整个房间。叶利钦首先讲话。他说,旧的联盟已经不复存在,应该建立一个新的东西。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不能各奔东西,否则人民不会原谅,无论是子孙后代,还是建立了这个国家的前辈都不会原谅。他还从共同的历史、友谊、经济的紧密联系来阐述联合的必要性。但坐在叶利钦对面的克拉夫丘克紧锁双眉,坚决不同

23、意建立任何新的联盟。他喝着小酒,把叶利钦的一个又一个建议全部拒绝。克拉夫丘克面带笑容、平静地反驳着叶利钦。他说,乌克兰人民在全民公决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道路独立。乌克兰不需要任何联盟,因此他根本不想签署什么新的文件。两人的舌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晚饭快结束时,眼看对话进入死胡同,一直没有发言的乌克兰总理福金打破了沉默,情况终于峰回路转。根据礼仪和政治伦理,福金不能直截了当地反驳自己的总统并提出不同意见,所以他采取了迂回战术,大讲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血缘关系、兄弟团结。他利用祝酒词和详尽的苏联经济数据,非常得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如此紧密,谁也离不开谁。克拉夫丘克的态

24、度终于变软,“既然大多数人主张签署条约,也许我们确实不应分道扬镳,相互走得太远。”克格勃高官建议逮捕三国领导,戈尔巴乔夫调不动兵会谈终于走上了正轨,但几乎所有参会人士都担心,戈尔巴乔夫会用武力阻止苏联解体。这一担心不无理由,他们后来才知道,会议的参加者之一白俄罗斯克格勃主席舍尔科夫斯基通过专用电话每隔几个小时就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报告会议情况。舍尔科夫斯基坚决反对苏联解体,他建议戈尔巴乔夫立即逮捕所有与会者,但戈尔巴乔夫却有心无力,因为自“819事件”后,他已无法调动任何部队。晚餐结束后,喝得摇摇晃晃的叶利钦在回房间休息时,突然在楼梯上绊了一下,背朝后地倒了下来。由于他的身体笨重,如果倒下来,

25、很可能发生悲剧。当时警卫也来不及上去扶他。大家都吓呆了。就在这危急时刻,只见走在叶利钦后面的舒什凯维奇一把抓住了叶利钦,并把他扶上楼去。如果当时叶利钦倒了下来,那么“维斯库利”秘密会晤就会以另一种结果载入史册,也许苏联就不会解体了。次日用早餐时,叶利钦特意当着大家的面,从口袋里掏出手表送给舒什凯维奇,对舒什凯维奇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5个人7小时制定苏联解体文件在叶利钦回房间休息的同时,盖达尔、沙赫赖、科济列夫、米亚斯尼科维奇和克拉夫琴科来到盖达尔的房间,准备草拟文件。由于乌克兰代表团迟迟不派人来参加,5个人决定先干起来,因为他们必须连夜完成关于成立新的政治组织的条约草案。5个人首先确定了“文明

26、离婚”的大原则。他们认为,苏联就像一个合住的大屋子,大家分手时不要摔器皿,也不要打架,要无愧于子孙后代。要文明地分家,尽量不破坏统一的能源、运输、通讯等体系,不实行签证制度。大原则确定后,他们开始考虑条约的名称,由于存在意见分歧,条约几易其名,起初定为关于建立欧亚国家联合体原则的协议,接着改为关于建立民主国家联合体的协议。第二天,根据乌克兰代表团的建议,最终定为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即别洛韦日协议)。接着,5个人陷入了沉默,他们苦苦思索,谁也不知道该条约应如何开头。沉默了一会,克拉夫琴科说,首先必须写出当前的形势。他在一页稿纸上写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作为一个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

27、治现实已不存在。”接下来商讨的是条约的具体条文。盖达尔建议,没有必要发明什么新东西,可以参考已有的法律文件,例如俄罗斯和白俄罗斯1990年11月签署的双边关系条约。他把随身携带的该条约文本拿了出来。当时房间里既没有打字机,也没有电脑。盖达尔手拿文本,开始口述。其他人用笔在稿纸上记录,并把双边关系改成多边关系。草拟协议的工作进行了7个多小时,一直到翌日凌晨5时才结束。协议确定了合作的基本范围,包括经济、政治、军事、运输等问题。此时,全国仍在睡梦中,只有在“维斯库利”的人知道,苏联的末日已经来临。听苏联解体消息,戈尔巴乔夫只关心退休金12月8日中午1时,别洛韦日协议文本准备就绪。由于别墅没有会议厅

28、,而在餐厅里签署文件显得不够庄重。所以,三国代表团决定在通往餐厅的约60平方米的客厅里摆三张长方形桌子供签字用。签字仪式只用了短短几分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在事实上解体了签字仪式后,有人建议把结果告诉戈尔巴乔夫,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与戈尔巴乔夫通电话。最后,大家一致推举东道主舒什凯维奇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戈尔巴乔夫却拒绝与舒什凯维奇通话,而是要叶利钦接电话。叶利钦接过电话,语气强硬地告诉戈尔巴乔夫,苏联已经解体,他必须辞职,根本不容对方争辩。面对强硬的叶利钦,戈尔巴乔夫无计可施,只好提出了自己辞职后的待遇问题:退休金、保镖、秘书、汽车、别墅等等。叶利钦听了非常恼火,他对着电话喊

29、道:“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我们在讨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问题,而您却提出退休金!我们会给您退休金的每个月4000卢布!”与戈尔巴乔夫通话后,叶利钦又给苏联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打了电话,任命他为独联体战略武装力量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表示完全忠于叶利钦。叶利钦终于放心了:即使戈尔巴乔夫想抵制,也已回天无力。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联总统的职务,履行了苏联解体的法律手续。当晚,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升起了俄罗斯的三色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2)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世界开始走向

30、多极化趋势。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二战后,美苏之间逐渐从反法西斯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60年代,两国又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回顾美苏40多年的对抗,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启示:1、美苏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1)美苏激烈对抗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的威胁,也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甚至战争灾难。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对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美苏争霸的重点欧洲地区可谓剑拔弩张,在柏林地区多次酿成危机,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核讹诈、核威胁笼罩着整个世界。美苏两国在欧洲都不敢轻举妄动,便都加紧对亚洲、非洲的争夺和控制,结果造成亚非地区的局势紧张和动荡,如美国在亚洲先后发动

31、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在中东,由于大国的插手,局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2)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影响,对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如美国制成原子弹后仅4年,苏联也进行了核试验。两国随后都制成威力更大的氢弹。到6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拥有世界核弹总量7万枚的98%,它们都可以将对手毁灭十几次。其次,两国相继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严重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长期的军备竞赛导致苏联国民经济严重畸形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持续下滑,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2、美苏缓和态势的积极影

32、响:(1)美苏在对抗过程中处在危险的战争边缘时选择妥协,就为稳定世界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美苏两国通过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表现出的缓和,都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3、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1)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2)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组织等,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3)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都会对国际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成

33、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教学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美苏争霸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态势,内容包括:美国“以实力求和平”与苏联“新思维”策略(80年代)、冷战的结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及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与旧人教相比,新增的内容也比较多,如里根政府推行的“以实力求和平”、“灵活反应战略”、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美苏签订的“中导条约”以及最后一子目“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性地作出合理的阐释。本课主要讲述了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的基本态势,即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的进攻态势,苏联被迫转为全面收缩,直至最后解体,美苏两极格局也随之终结。为此,教师可从整体上对美苏争霸作一总结

34、:小结一: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时间领导人对外战略原因或背景与中国关系战后初期至50年代初期斯大林揭露美国霸权政策,抵制美国扩张行为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苏联已取得的成果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赫鲁晓夫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经济的恢复取得很大成就,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勃列日列夫采取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经济差距缩小,军事上与美国形成战略平衡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国民经济军事化使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各种

35、社会矛盾激化中苏关系改善小结二: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总统的对外战略总统任期对苏联采取的战略与中国关系艾森豪威尔两届(1953.11961.1)提出“缓和”新战略,对东欧和苏联实行“和平演变”;与赫鲁晓夫举行戴维营会谈敌视新中国,与台湾国民政府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肯尼迪任期内遇刺身亡(1961.11963.11)“以实力求和平”、“灵活反应战略”;针对苏联修筑柏林墙,制造紧张局势;压制苏联拆除古巴导弹;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敌视新中国,反华、反共约翰逊1963.111969.1扩大侵越战争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签订防止核扩散条约敌视新中国尼克松两任未满(1969.11

36、974.8)提出以“实力、伙伴、谈判”为三大支柱的对外政策;两次访苏,与苏联三次会谈。1973年参加“中欧裁军会议”1972年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福特1974.81977.1执行尼克松路线,对中苏保持“和解”姿态,继续谈判和对话卡特1977.11981.1与苏联签订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对苏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接受中国建交三原则,1979年与中国正式建交;同时签署与台湾关系法里根两任(1981.11989.1)“以实力求和平”,“星球大战计划”,全力抗衡苏联;以实力为后盾,采取“缓和”外交;签订“中导条约”;与第三世界联盟建立抗苏“战略一致”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两次访

37、台,继续坚持与台湾关系法;1982年与中国达成“八一七”公报乔治布什1989.11993.1“超越遏制战略”,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关系友好,发展和加强中美关系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答案提示: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对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对局部地区的局势更造成动荡不安,错综复杂,甚至是战争灾难。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影响,对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美苏缓和态势的积极影响有: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两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是左右世界

38、局势的重要力量,因此从另一角度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两国之间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和措施都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而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都会对国际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本课测评:1、简述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

39、的特点。答案提示:20世纪80年代是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第三阶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初期美攻苏守,中期以后逐渐缓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联一极坍塌为结果导致冷战的结束。这一阶段美国对苏联的态度由强硬逐渐转为缓和,尤其是在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对苏联的软化手段更为隐蔽,更加具有迷惑性。2、简述东西方冷战结束的背景及过程。答案提示: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对苏联实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并进一步提出战略防御计划。这些政策对苏联都形成强硬的进攻态势,此外还伴随意识形态宣传大战。苏联方面因前一阶段的争霸使经济不堪重负,所以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提出“新思维”。里根之后的布什政府,对苏政策更加强调隐蔽性,支持苏国内改革,并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苏联内部的经济改革造成国内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政治改革则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领导地位,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使社会危机全面爆发。在东欧地区,由于苏联放松控制和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使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最终也走向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两极对峙局面的结束。学习延伸:答案(略)w.w.w.k.s.5.u.c.o.m-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