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城东分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周周末练习一、基础知识运用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fi( )红芦hu( )n( )名信不xn( ) 诘责( )畸形( ) 深恶痛疾( )发人深省( )2下面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虚心。)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
2、胡:马虎,不讲究。)3下面画线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B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C实在标致极了。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4.藤野先生选自的散文集。这篇回忆性散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 、 和别后怀念为明线,以 为暗线,按照时间的推移和 的顺序进行叙述,以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质朴随和、治学严谨而又的高尚品质;追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 感情。5.鲁迅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描述了两位老师,下面是对这两位老师的描写,请你进
3、行辨别分别是哪个老师。你能选择其中一位向同学们介绍吗?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B.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的介绍: 6.藤野先生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7.请在划线处续写一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格调一致,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粉笔 ,磨短了自己补长别人;,。8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两岸石壁,五色():_ 晓雾将():_()竞跃:_ 未复有能()其奇者:_9.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4、未有能与其奇者( )10.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11.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1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14.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 15.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16.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5、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 ,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
6、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
7、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蕴含了鲁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4.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一句中的“偏”字能否去掉?为什么?5.结合下面的材料,具体谈谈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