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附城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127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附城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附城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附城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附城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附城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夯实基础】 (划线部分为大家必须掌握的内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

2、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理解三大改造(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

3、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 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

4、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

5、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A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B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E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F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3、经济体制改革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

6、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影响:A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B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入。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实施: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创办经济特区

8、:(1)含义: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创办:创办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A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B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影响:A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B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C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

9、地区的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上

10、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考点探究】探究1、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探索?犯了什么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1)成就: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随后开始实施 “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

1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时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3)启示: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经济为中心;变革或调整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认清主要矛盾的变化。 课堂演练1、“对发展经济来

13、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探究2、列举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我们得到什么启示?(1)土地改革:原因: 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道路。(2)农业合作化:原因: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 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 : 进一步解放了生

14、产力。(3)人民公社化:原因: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实行一大二公。 影响: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意义: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结论: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课堂演练2、从图中信息

15、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课堂演练3、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护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自主权C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探究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1)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内容: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主要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积

16、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

17、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课堂演练4、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是哪次会议的召开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拓展延伸拓展1、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所处时期及中国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处于清朝统治下,但中国已日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继续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对中

18、国进行侵略。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但由于没有彻底变革中国的生产关系,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先进科技的环境。另一方面,建国后不久,“左”的思想日渐严重,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教育也没有高度重视,科技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拓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生产目的资本家获取利润实现共同富裕 后 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目的,易引发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9、。拓展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拓展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要坚持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巩固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